《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

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餘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裡,餘的字形就是木柱支撐的房屋,這應當是人類較早的居住方式,在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字義應當同「舍」(《說文》稱「市居曰舍」)略同,只是在卜辭裡,餘的被借用為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到了金文,略有變化,有一種寫法「房屋」的底部支撐又多了兩根木柱,這就基本是小篆字形的前身。隸變後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與楷書大體相似。

餘的小篆寫法如圖:

(餘的小篆寫法)

【猜想】為什麼以木柱支撐的房屋會成為第一人稱「我」的代用字呢?大概是古代的人們,為了躲避大型的食肉動物的襲擊(它們多不會爬樹),因此各自居住在樹上,樹頂簡單的居舍就是自己的全部家當,因此,這點家當就成了對人自稱的代名詞。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古人指著樹端的自己的小窩對別人介紹。那就是「我」的「家」。有意思的是,現代人也有模仿這種生活方式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房子建在樹頂,只是結構先進多了。如圖:

(現代人樹頂的房屋)

但許慎放棄了這個原始的本義,他認為餘的本義是語氣詞。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稱:「與爾意同」,當然,這裡的「爾」,也是指的語氣詞用法下的爾。嚴格意義上說,這已經不是餘的本義,而是《說文解字》系統下字的本義。

本義之外,餘又發展出來許多意思,常用的有:(1)代詞。表示第一人稱。這種用法在甲骨卜辭裡已有,《爾雅.釋詁下》稱:「餘,我也。餘,身也。」邢昺的《爾雅註疏》稱:「此皆我之別稱也。」郭璞又注「今人亦自稱為身。」古人用餘或者身來指代自己。比如《詩經.邶風.谷風》有「伊餘來暨。」鄭玄《詩經注箋》稱:「我始來之時安息我。」伊,語氣詞。餘,第一人稱代詞:我。暨,通「塈」,本義是「息、安息」,放在這裡應當是照顧、愛惜。完整的意思是「我曾經被照顧愛惜過」,詩經原文上一句是「不念昔者」,完全不懷念過去的時光。這是一段悲戚的愛情故事。女人的丈夫原本是一個貧窮的農民,由於兩口子努力勞作,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但男的卻變心了;

(《詩經.邶風.谷風》詩意)

再比如屈原《九章.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我從小就喜歡這種奇裝異服,年紀老了這種愛好仍然沒有減退。

(屈原《涉江》詩意)

(2)農曆四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四月為餘。」在有些書畫作品中有落款稱餘月,就是四月,而寫成「餘月」的,一般指的是閏月,餘與餘雖有通用,但在指代月份時並不相同。

(鮮花盛開的農曆四月)

(3)通「餘」(餘)。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有:「餘,假借為餘」《周禮.地官.委人》有:「凡其餘聚以待頒賜。」鄭玄作注說:「餘當為餘。餘謂縣都畜聚之物。」在這個意義下,餘實際上是指多餘的、餘下的。另有一說這是古人的錯誤用法,餘不應當通餘,就是我們多餘的「餘」,但在現代漢語裡,「餘」直接成為「餘」的簡化字,由此還引起一些誤用。【注意】餘雖然是餘的簡化字,但實際上兩個字還是有區別的,繁體餘如果簡化,可寫作餘;而簡體字餘,如果需要繁體化,則需要考慮,這個字出現在什麼語境,比如多餘,有餘,寫成有餘,多餘或許可以,而有些作品署名時也寫作餘,這是錯誤的。餘用作姓,就寫作餘,《通志》有載。比如現代學者餘秋雨,要寫成餘秋雨,就大錯特錯了。在古漢字裡,餘和餘根本就是兩個字,不是所有餘的繁體都可以寫作餘或者餘。

(二)餘的第二個讀音讀作tú。即同都切,平模定。有兩個用法,一個用法是指接餘,《爾雅.釋草》有:「莕,接餘」邢昺《爾雅註疏》:「莕菜一名接餘」。莕菜,就是「荇菜」,這個我們非常熟悉了,前面的課程幾次提到過它,舉過《詩經.關雎》的裡的「參差荇菜」的例子,來回憶一下它的樣子:

(荇菜)

讀這個音時的第二個用法用於專用名詞「檮餘」,指山的名字。《集韻.模韻》:「檮餘,山名,在匈奴。」《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不失期,從至檮餘山。」看位置,檮餘山應在貝爾湖以北。如圖:

(漠北決戰示意圖)

(三)餘的第三個讀音讀作xú。即詳餘切,平魚邪。專用於名詞「餘吾」《集韻.魚韻》:「餘,餘吾,水名,在朔方。」實際上,餘吾水離朔方城還有一定的距離,見上圖。

(四)餘的第四個讀音讀作yù。即羊菇切,去御以。同「豫」指大象。《說文解字》豫字下有:「象之大者,或作餘。」

這個字的後三個讀音均不常用,了解即可。

(【說文解字】之12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漢字說:「餘」的繁體字都可以寫作「餘」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 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
  • 《說文解字》第169課:《詩經》「匪車嘌兮」,「嘌」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9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六個漢字,分別如下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覆蔓。從艸毛聲。《詩》曰:『左右芼之。』」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給的解釋是「覆地蔓延。」這是芼字的本義。就是草鋪地蔓延的意思。此外,芼字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拔取。《爾雅.釋言》裡說:「芼,搴也。」郭璞作注說:「謂拔取菜」《詩經.周南.關雎》裡的「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毛傳》給的解釋是「芼,擇也。」
  • 《說文解字》第148課:成語「萬馬齊喑」,「喑」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蓸的小篆寫法)3、。讀yóu。《說文》只說蕕是水邊草,水邊的草也太多了,誰知道是哪一種。好在,《本草拾遺》有點補充:「蕕草,生水田中,似結縷,葉長,馬食之。」徐鍇的《說文系傳》也有補充:「似細蘆蔓生水上隨水高下泛泛然也。故曰蕕,遊也。」匯總以上的說法,蕕草至少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馬唐。馬唐是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科,馬唐屬一年生草本。《本草拾遺》又說:「馬唐,生南土廢稻田中。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長籲短嘆」裡的「籲」讀xū,嘆息的意思;(2)成語「嗷嗷待哺」中,「嗷」指小鳥飢餓時發出的哀鳴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比如《詩經.小雅.小旻》有:「如履薄冰。」(三)這個字的第三個讀音是bù。專用於一種草:蓾薄,究竟是什麼草,暫時存疑。(四)這個字的第四個讀音是bò。專用於一個詞:薄荷,多年生草本。薄荷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科,花後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
  • 《說文解字》第171課:《詩經》裡「遡迴從之,道阻且右」,其中的「右」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詳情如下:1、呈。
  • 《說文解字》第267課:「君子好逑」中,「逑」不是追求是什麼?
    先奉上標題裡的問題答案:《詩經·周南·關雎》裡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中,「逑」是「配偶」的意思,並不是人們平常依字面理解的的「追求」之義。接著我們的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四個漢字,分別是:逑、(一個貝,一個辶)、逭、遯。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內容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下去。
  • 《說文解字》第138課:魯迅經常用的「大抵」,到底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8課,講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也大都是現代漢語不常用的生僻字,因為課程的連續性
  •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了上邊一個「羔」與下邊一個「美」來會意,表示肉的味道鮮美。而後期的羹字義豐富,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比如《說文解字》就說「五味和羹。」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帶汁的肉,而不是湯。「羹」表示湯的意思,是中古(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事情了。所謂的菜羹,一般指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同煮,一般是古代貧者所食。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芙蓉本」《爾雅.釋草》裡說:「荷,芙渠;……其本蔤」郭璞作注說:「莖下白蒻在泥中者。」聽起來還不是特別清楚,更清楚的還有《本草綱目.果部.蓮藕》:「以蓮子種者生遲,以藕芽種者最易發。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長者至丈餘,五六月嫩時,沒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絲菜。」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藕。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94課:「曾孫之稼,如茨如梁」中,「茨」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211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跬」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1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字也大多是生僻字,枯燥還在繼續。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朿>,側行也。從走,朿聲。《詩》曰:『謂地蓋厚,不敢不<走朿>。』」形聲字,本義是側行。《詩經》這句出自《小雅·正月》,今本多作:「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蹐字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字,意思是小步走,輕輕的走路。而許慎引用這一句,可能古本《詩》這句就是用的「<走朿>」字,徐鍇《說文系傳》:「若行險,恐陷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