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2020-12-18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描述起來又困難,只好上圖如下:

(,藙的本字)

這個字是「藙」的本字,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煎茱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果部.食茱萸》:「時珍曰:此即欓子也。蜀人呼為艾子。楚人呼為辣子。古人謂之藙及樧子。」而樧,《爾雅》有記載,就是藙。所以藙的本義就是食茱萸。

前面課程提到過茱萸,今天又講到藙,再盤點一下茱萸,茱萸有三種:山茱萸、吳茱萸和食茱萸。山茱萸,別名「山萸肉」,屬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溫帶和亞熱帶樹種,成熟果實可入藥花期在春季,一般清明前後開花,秋末冬初結果;

吳茱萸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花期為春夏之交,果期則為夏秋之交,因為吳茱萸成熟的果實氣味濃鬱,所以有「氣辣子」、「臭辣子樹」等別名;食茱萸為芸香科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秋季採果。因為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樹幹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都很不願在上面棲息,所以另有「鳥不踏」之稱。

我們讀唐詩重陽佳節所謂「遍插茱萸少一人」所插茱萸指的是吳茱萸,一是時節合適,另外是因為它有濃烈的味道。而食茱萸渾身是刺,不適合插在身上頭頂,山茱萸沒有味道,達不到人們要的闢邪作用。食茱萸的植株樣子如圖:

(食茱萸)

食茱萸食藥兩用,藥用有溫中、燥溼、殺蟲、止痛的功效,食用一般為調味品。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2、。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載阻史、子亥二切。(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ǐ,給的解釋是「羹菜也」。段玉裁補充說:「,謂取菜羹之也。」所以的本義就是用菜作羹。上過中學語文課的朋友大多會說,羹不是「帶湯的肉食」嗎?為什麼可以用菜作羹?

(菜羹)

提前稍稍說說「羹」字。羹是會意字。從羔,從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了上邊一個「羔」與下邊一個「美」來會意,表示肉的味道鮮美。而後期的羹字義豐富,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比如《說文解字》就說「五味和羹。」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帶汁的肉,而不是湯。「羹」表示湯的意思,是中古(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事情了。所謂的菜羹,一般指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同煮,一般是古代貧者所食。比如陸遊更甚,他是「乞菜作羹殊有味」(《甲子秋八月偶思出遊往往累日不能歸或遠至傍縣凡得絕句十有二首》)連菜也是乞來的。漢樂府《十五從軍徵》說「採葵持作羹」,用菜作羹是正常的。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zǎi。《集韻.海韻》中說:「,菜名」,究竟是何種菜,無據可查,只能存疑。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3、若。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ruò。給的解釋是擇菜。我們看若的字形,在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裡,若字就是一個伸出兩隻手去擇菜的圖樣,如圖:

(若的甲骨文、金文)

所以,若的本義就是擇菜。現在的常用義都是後來生發、衍生出來的。

本義之外,若字還有如下這些意思:(1)順從;和善。《爾雅.釋言》裡說:「若,順也。」郝懿行《爾雅義疏》說:「若者,《釋詁》云:『善也。』善者,和順於道德,故又訓順。」比如《詩經.小雅.大田》:「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大意就是:播下黍稷等穀物,苗兒既挺拔又茁壯,曾孫和善又開心。這還是祈年詩,曾孫是周王的自稱。(2)通「諾」,應允。比如《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名理》裡有:「若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講諾言的重要。(3)選擇。《說文解字注》裡有:」《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申義也。這個意思,顯然是擇菜的引申義。(4)象,如同。比如唐詩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裡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意)

(5)及,到。比如《國語.晉語》:「病未若死」。也稱比得上,比如《論語.學而》裡有:「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的話,……還是比不上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6)奈。王引之的《經似釋詞》裡有:「若,猶奈也,凡經言『若何』、『若之何』者皆是。「(7)香草杜若的省稱。比如《九章》裡有:「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洪興祖補註:「若,杜若也。」

(杜若)

(8)傳說中的海神。《莊子.秋水》裡有:「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河伯(黃河神)自以為大得了不得。後來到了海邊,望見無邊無際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於是仰望著海神,發出了嘆息。後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能為力。這是成語「望洋興嘆」的來歷。(9)傳說中的神木名。《山海經.西山經》裡有「(槐江之山)其陰鑫榣木之有若。」郭璞作注說:「大木之奇靈者為若。(10)禾杆皮。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裡解釋秧字說:「凡可去之皮曰若。」

(望洋興嘆)

(11)踐踏。也寫作「蹃」。(12)用作代詞。字義較豐富,比如用於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你的、你們的」比如用於他稱,相當於「其」等等……;(13)用作副詞。字義也較豐富,比如可以表示承接,相當於「乃、才」;比如可以表示不肯定,相當於「似乎、好象」……;(14)用作介詞。表示方式,相當於「按、按照」(15)用作連詞。字義比較豐富,比如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比如表示轉折,相當於「至於」……;(16)用作助詞。既可以用在形容詞和副詞後面,表示事物的狀態,相當於「貌、樣子」,又用於句首,表示語氣。(17)秦漢時期的縣名。治所在現在的湖北省宜城東南。(18)古水名,就是現在的雅礱江。

同時,若還是一個姓,《正字通》裡有載。讀若字,不禁又一次嘆息,中國漢字之博大精深。

(二)若字的第二個讀音讀ré。用於古地名,《廣韻.麻韻》裡有:「若,蜀地名,出《巴中記》」

(三)若字第三個讀音讀rè。指乾草。《廣韻.馬韻》裡有:「若,乾草」。

若的小篆寫法如圖:

(若的小篆寫法)

4、蓴。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tuán,給的解釋是:「蒲叢也。」已經講得很清楚,它的本義就是蒲叢。為什麼讀這個音呢?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裡說:「蒲穗形圓,故謂之蓴,蓴之為言團團然叢聚也。我們再看看蒲草(講蒲字時,已詳細介紹過蒲草)的樣子:

(蒲草與蒲穗)

顯然,蒲草,有的地方叫它水蠟燭,穗確實夠圓。稱蓴是有道理的。

本義之外,蓴還指草叢生,義出《集韻.桓韻》:「蓴,艸叢生。」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chún。讀這個音時,就是前面講過的蓴菜。現在也一般認為蓴的簡體就是蓴。再上張圖,回憶一下蓴菜:

(蓴菜)

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葉片橢圓形,浮於水面,花小,暗紅色,夏季嫩葉可作蔬菜。《詩經.魯頌.泮水》裡有:「薄採其茆」,陸璣作疏稱:「茆與荇菜相似,葉大如手,赤圓,有肥者手中滑不得停,莖大如匕柄,葉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謂之蓴菜,或謂之水葵,諸陂澤水中皆有。」薄採其茆「就是人在水上採蓴菜,就是蓴菜。

蓴的小篆寫法如圖:

(蓴的小篆寫法)

5、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只能上圖:

(zhì)

這個字讀作z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以艸補缺。或以為綴。一曰約空也。」因此,這個字的本義是用草補缺處。《廣雅.釋詁四》「補也。」王念孫疏證裡說,這個字其他各本都寫作竹字頭。

zhì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zhì的小篆寫法)

6、。讀zǔ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叢草也。」《玉篇.艸部》稱:「,苯,草叢生」李善作注引薛綜曰:「言草木熾盛,覆被於高澤及山岡之上也。」的本義就是草叢生的樣子。如圖:

(草叢生的樣子)

本義之外,還引申為攢聚的意思。《廣雅.釋詁三》中有「,聚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之言攢聚也。」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昨天有朋友留言說漢字落後於拼音文字,應當廢止。其實,這個問題,文字專家早就論證過,僅提一例: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論》中有「各種文字的字符,大體上可以歸納成三大類,即意符,音符和記號。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意義上有聯繫的字符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繫的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沒有聯繫的是記號。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漢字則三類符號都使用。」我們可以斷定,漢字或者更為複雜,但漢字的優勢是拼音文字無法替代的。

(【說文解字】之9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老規矩,先放答案:(1)《詩經·衛風·淇澳》裡有:「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裡的「菉竹」,並不是指綠綠的竹子,而是指如竹子一樣的藎草。(2)成語「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詳情見內文。
  • 一走上崗位總捨不得離開 追記因公殉職的交警茆盛泉
    前天下午5點半左右,閔行交警支隊二中隊中隊長康曉斌的對講機裡,突然傳來同事的呼喊。放下手頭的工作,康曉斌立即駕車趕往醫院。此時,手術室外已經擠滿了中隊的同事,所有人都在為這個年輕的生命祈禱。由於小茆系顱內出血,醫生為其實施了開顱手術。  手術中,小茆雖然心跳一度恢復,但由於傷得太重,還是沒能挺過來。「前幾天,他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了不少買水果的信息。
  • 詩經名物究竟長什麼樣子?
    《詩經》裡那些名字好聽的花草那麼,這些詩經名物究竟長什麼樣子呢?江戶時期的日本儒學家細井徇撰繪了一本《詩經名物圖解》,其中細膩精緻的配圖,讓典雅詩句中的花草蟲魚都生動起來,宛若眼前。《衛風·木瓜》註:《詩經》裡的木瓜在植物學上屬薔薇科,春末開花,花似海棠,猩紅的熱烈,粉白的嫵媚,白瓣上撒著點點紅斑的透著那麼俏皮,花朵爛漫絢麗。結出的果實成熟後有拳頭大小,橢圓形,光溜溜的,像個青黃色鵝蛋,果皮中透出清甜的香氣,這就是原產於中國的木瓜。
  • 「茆」足幹勁 抗擊「疫」情
    「茆」足幹勁  抗擊「疫」情――記建湖縣育紅實驗小學城中校區最美抗「疫」者茆才妹老師2020新年伊始
  •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細數《詩經》裡的花鳥蟲魚,都是吃貨最愛
    前不久我們為大家介紹了《詩經》中的山山水水,這些簡單常見的意象卻能表達古人眾多複雜的情感。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詩經》,去細數其中的花鳥蟲魚。個個都很鮮活啊。【評價】有人認為蔓草是《詩經》中最美的花草,原因有二。第一,蔓草淳樸自然,天生柔盈,用之比美人,恰如其分。第二,蔓草近於《詩經》那個先民時代的審美風格,極有生命活力與熱情。縱觀《詩經》全文,儘管辭藻華麗過於蔓草者很多,但說它是最美的花,也並不過分。往往最常見的,亦是最美的,美在它的平易近人,美在它的無欲無求。
  • 《詩經》裡的植物,美了千年
    這不,一位來自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細井徇,撰繪完成了這部《詩經名物圖解》,為大家解密詩經裡的各種「奇珍異草」。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 《魯頌·泮水》
  • 《說文解字》第50課:並不是所有的參都叫「人參」,但它們都可以叫「蓡」
    這是《說文解字》課程的第50課,今天接著解說的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有一部分讀者認為做這樣的解說沒有意義,我們不這樣認為,至少我們可以把《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周禮.考工記.輪人》裡有記載:「以其長為之圍,以其圍之阞捎其藪。」鄭玄作注說:「鄭司農云:『藪讀為蜂藪之藪,謂轂空壺中也。』玄謂此藪徑三寸九分寸之五,壺中當輻菑者也。蜂藪者,猶言趨藪也者,眾輻之所趨也。」車輪的輻條向中心匯聚,聚集的地方叫藪。如圖: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171課:《詩經》裡「遡迴從之,道阻且右」,其中的「右」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詳情如下:1、呈。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267課:「君子好逑」中,「逑」不是追求是什麼?
    先奉上標題裡的問題答案:《詩經·周南·關雎》裡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中,「逑」是「配偶」的意思,並不是人們平常依字面理解的的「追求」之義。接著我們的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四個漢字,分別是:逑、(一個貝,一個辶)、逭、遯。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內容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下去。
  • 閱江寧·悅傳承 | 江圖帶'寧'走進《說文解字》第五十課:並不是所有的參都叫「人參」,但它們都可以叫「蓡」
    今天接著解說的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有一部分讀者認為做這樣的解說沒有意義,我們不這樣認為,至少我們可以把《說文解字》這一部分古書中提到的植物一一跟現在的植物對照出來,並且列出圖來,這是枯燥的影印版的《說文解字》所不能比的。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 1、尒。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
  • 《說文解字》第169課:《詩經》「匪車嘌兮」,「嘌」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9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六個漢字,分別如下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171課:「鐘鼓既設,一朝右之」中,「右」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在《詩經》「鐘鼓既設,一朝右之」裡,「右」是勸酒的意思,同侑;(2)在《詩經》「遡迴從之,道阻且右」裡,「右」的意思是迂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