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
1、尒。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所以,尒的本義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語氣,相當於「然」。【猜想】「尒」的字形就像一個人說了一句肯定的話,或者做了某個「判斷」,中間的「丨」,指的是這個「判斷」,而兩邊的「八」是人的口氣分散的樣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現代詞典201部首檢字法中,歸入「小」部,檢索請到「小」部。
「尒」後來就寫做「爾」,比如雲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現在簡化字寫作「爾」。《說文解字》另有「爾」字,意義要多得多,到本字時再詳解。
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尒的小篆寫法)
2、曾。「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201部部首檢字法歸入曰部。
(一)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zēng。給的解釋是:「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囪(古囪字從「囗」字框內一個「小」字)聲「它的本義必須從字形來分析,字形演變如圖:
(曾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有爭議:楊樹達的《釋曾》:「曾從曰,從囪,從八,蓋口氣上出穿囪而散越也」,「故訓為語之舒。」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字的本義就是人從胸中長出一口氣,吐出來的樣子。但是於省吾的《釋曾》卻說:「古文曾字無從囪從日者,許說失之。」他認為許慎說的不對。都是名家,爭論我們先放著,暫按許慎的說法理解,就是「詞之舒也」曾的本義就是長舒一口氣。
本義之外,曾字在後來繁衍、引申出來許多意思,舉常用的說一說:(1)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關於這個字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曾之言乃也。」比如《詩經.衛風.河廣》有:「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這裡的刀通「舠」,指小船。這句詩的大意是:誰說黃河廣又寬?其實它是一條小船也容納不下。誰說宋國遠又遙?其實不用一個早上就可以到達。這是宋人思歸不得的詩,黃河不寬,宋國也不遠,想回去並不難,可是他(或她)卻因為某種限制不能如願,於是有了這首詩。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2)用作副詞。表示相承,相當於「則」、「就」、「是」。《廣雅.釋言》稱:「曾,是也。」《廣韻.登韻》有:「曾,則也。」比如《淮南子.修務訓》有:「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聖智之實,我曾無有閭裡之聞、窮巷之知者何?」高誘的《淮南子注》稱:「曾,則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們偏偏享有名實相符的「聖智」聲譽,我則在鄉裡窮巷中無人知曉,這是為什麼呢?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為曾。」在方言裡有這種用法。《論語.八佾》有:「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這種用法。嗚呼,為何泰山還不如林放呢?根據禮制,諸侯國疆土內的山嶽,應該由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實際是一種僭禮的行為。當時,冉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比如曾祖;曾孫。《爾雅.釋親》裡有:「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說:「孫之子為曾孫」郭璞的《爾雅注》稱:「曾,猶重也。」(5)又用作謙詞。猶「末」。《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稱:「曾臣,猶末臣」孔穎達又補充:「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 ,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卑之意耳。」
曾還通「增」,通「橧」。此外,曾還是姓氏,也是常見姓氏,《通志》有載。
(二)曾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éng。讀音出《廣韻》:「昨稜切」(古今讀音不同)。讀這個音時也有幾個意思:(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已經進行,相當於「嘗」、「已經」,比如曾經、曾是。《廣韻.登韻》:「曾經也。」比如晏殊那闕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裡的曾,就是「曾經」的意思。
(《浣溪沙》詞意)
這是晏殊的代表詞作,暮春時節,花兒都不得已、無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經相識的燕子飛回來了。前一句哀傷惋惜,後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讀。
(晏殊像)
(2)深。陸機《招隱詩》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雖延濟注說:「曾,猶深也。」(3)通「層」。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曾,假借為層」。作「層」講時,有兩個用法:一個是「重疊」,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仇注說:「曾,音層,層,重也」;另一個是「高」,江淹的《別賦》:「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李善作註:「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曾字的小篆寫法)
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已經開始講到一部分非名詞類漢字,學習這些漢字的課程將更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說文解字】之11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