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17課:「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2020-12-13 騰訊網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

1、尒。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所以,尒的本義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語氣,相當於「然」。【猜想】「尒」的字形就像一個人說了一句肯定的話,或者做了某個「判斷」,中間的「丨」,指的是這個「判斷」,而兩邊的「八」是人的口氣分散的樣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現代詞典201部首檢字法中,歸入「小」部,檢索請到「小」部。

「尒」後來就寫做「爾」,比如雲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現在簡化字寫作「爾」。《說文解字》另有「爾」字,意義要多得多,到本字時再詳解。

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尒的小篆寫法)

2、曾。「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201部部首檢字法歸入曰部。

(一)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zēng。給的解釋是:「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囪(古囪字從「囗」字框內一個「小」字)聲「它的本義必須從字形來分析,字形演變如圖:

(曾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有爭議:楊樹達的《釋曾》:「曾從曰,從囪,從八,蓋口氣上出穿囪而散越也」,「故訓為語之舒。」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字的本義就是人從胸中長出一口氣,吐出來的樣子。但是於省吾的《釋曾》卻說:「古文曾字無從囪從日者,許說失之。」他認為許慎說的不對。都是名家,爭論我們先放著,暫按許慎的說法理解,就是「詞之舒也」曾的本義就是長舒一口氣。

本義之外,曾字在後來繁衍、引申出來許多意思,舉常用的說一說:(1)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關於這個字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曾之言乃也。」比如《詩經.衛風.河廣》有:「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這裡的刀通「舠」,指小船。這句詩的大意是:誰說黃河廣又寬?其實它是一條小船也容納不下。誰說宋國遠又遙?其實不用一個早上就可以到達。這是宋人思歸不得的詩,黃河不寬,宋國也不遠,想回去並不難,可是他(或她)卻因為某種限制不能如願,於是有了這首詩。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2)用作副詞。表示相承,相當於「則」、「就」、「是」。《廣雅.釋言》稱:「曾,是也。」《廣韻.登韻》有:「曾,則也。」比如《淮南子.修務訓》有:「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聖智之實,我曾無有閭裡之聞、窮巷之知者何?」高誘的《淮南子注》稱:「曾,則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們偏偏享有名實相符的「聖智」聲譽,我則在鄉裡窮巷中無人知曉,這是為什麼呢?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為曾。」在方言裡有這種用法。《論語.八佾》有:「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這種用法。嗚呼,為何泰山還不如林放呢?根據禮制,諸侯國疆土內的山嶽,應該由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實際是一種僭禮的行為。當時,冉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比如曾祖;曾孫。《爾雅.釋親》裡有:「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說:「孫之子為曾孫」郭璞的《爾雅注》稱:「曾,猶重也。」(5)又用作謙詞。猶「末」。《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稱:「曾臣,猶末臣」孔穎達又補充:「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 ,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卑之意耳。」

曾還通「增」,通「橧」。此外,曾還是姓氏,也是常見姓氏,《通志》有載。

(二)曾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éng。讀音出《廣韻》:「昨稜切」(古今讀音不同)。讀這個音時也有幾個意思:(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已經進行,相當於「嘗」、「已經」,比如曾經、曾是。《廣韻.登韻》:「曾經也。」比如晏殊那闕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裡的曾,就是「曾經」的意思。

(《浣溪沙》詞意)

這是晏殊的代表詞作,暮春時節,花兒都不得已、無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經相識的燕子飛回來了。前一句哀傷惋惜,後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讀。

(晏殊像)

(2)深。陸機《招隱詩》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雖延濟注說:「曾,猶深也。」(3)通「層」。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曾,假借為層」。作「層」講時,有兩個用法:一個是「重疊」,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仇注說:「曾,音層,層,重也」;另一個是「高」,江淹的《別賦》:「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李善作註:「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曾字的小篆寫法)

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已經開始講到一部分非名詞類漢字,學習這些漢字的課程將更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說文解字】之11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裡,「曾」的準確意思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1、尒。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尒之言如此也。
  •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而食茱萸渾身是刺,不適合插在身上頭頂,山茱萸沒有味道,達不到人們要的闢邪作用。食茱萸的植株樣子如圖: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載阻史、子亥二切。(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ǐ,給的解釋是「羹菜也」。段玉裁補充說:「,謂取菜羹之也。」所以的本義就是用菜作羹。上過中學語文課的朋友大多會說,羹不是「帶湯的肉食」嗎?為什麼可以用菜作羹?
  • 細說漢字:曾 - 漢文化 - 通識
    「曾」在甲骨文中用為祭祀名、地名或方國名,金文中用作國名、地名。易鼎:「使於曾。」或用為增加的「增」。衛簋:「王曾(增)令衛,易(賜)赤市攸勒。」或用為重義,曾孫僕兒鐘有「曾孫」語。文獻中多用為加強語氣的副詞,常與「不」連用。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詩經.小雅.何草不黃》裡也有這個字,「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朱熹作注說:「芃,尾長貌。」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又做補充說:「芃本眾草叢簇之貌,狐毛之叢雜似之。……芃猶蓬也,蓋狐尾蓬叢之貌。」就是狐狸尾巴蓬鬆的樣子。那麼,上面詩經裡的話大意就是:有一隻狐狸尾巴毛蓬鬆,沿著路邊往深草裡鑽。如圖: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只說蕕是水邊草,水邊的草也太多了,誰知道是哪一種。好在,《本草拾遺》有點補充:「蕕草,生水田中,似結縷,葉長,馬食之。」徐鍇的《說文系傳》也有補充:「似細蘆蔓生水上隨水高下泛泛然也。故曰蕕,遊也。」匯總以上的說法,蕕草至少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馬唐。馬唐是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科,馬唐屬一年生草本。《本草拾遺》又說:「馬唐,生南土廢稻田中。
  • 《說文解字》第115課:「八」的本義並不是七加一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5課,同樣是講三個漢字。其中兩個是《說文》「小」部漢字,一個是「八」部的部首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shǎo。給的解釋是:「不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很明確,不多就顯得小,所以古人用少解釋小,也用小解釋少,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用。看一下少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如圖: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裡說:「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楊執戟作注說:「蜀西南人謂茶曰蔎。」(存個疑問:茶算不算香草呢?許慎會不會定義的就是這種草呢,段、王的論斷是錯誤的?)蔎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說文解字》第267課:「君子好逑」中,「逑」不是追求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四個漢字,分別是:逑、(一個貝,一個辶)、逭、遯。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內容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下去。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逑。讀qi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逑,斂聚也。從辵,求聲。《虞書》曰:『(páng,同旁)逑孱功』。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wěi。給的解釋是「艸也」,顯然,它就是一種草,具體什麼草,沒有資料可以證實,只能暫時存疑。在《本草綱目.果部.芡實》部有:「(芡)其莖謂之蒍,亦為芟」。也就是說,蒍就是芡的莖。芡,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就是現在飯店裡說的「雞頭菜」杆,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297課:細說「待」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就講這個「彳」部漢字:「待」。「待」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屬重點漢字,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待。有兩個讀音:(一)dà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待,竢(sì)也。從彳,寺聲。」形聲字,本義是等候。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luò。給的解釋是:「凡艸曰零,木曰落。」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裡引《說文》說:「草木凋衰也。」這是落的本義,就是樹葉脫落,注意區別,古人稱草葉脫落叫零,樹葉脫落叫落。比如:《離騷》裡有經典句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因為現代漢語零落總放在一起說,所以零和落的區別越來越不為人注意了。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90課:寫菸草這個詞繁體時,煙寫成「煙」對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0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菸。這個字有三個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