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97課:細說「待」字

2020-12-22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接人待物」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可以寫作「待人接物」,意思是指跟別人往來接觸,其中的「待」指「對待」。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就講這個「彳」部漢字:「待」。「待」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屬重點漢字,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

待。有兩個讀音:

(一)dà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待,竢(sì)也。從彳,寺聲。」形聲字,本義是等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今人易其語曰等。」現在說的等,就是古漢語裡的待。比如《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鄭莊公對祭仲說):「多做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臺,您暫且等著吧!」

(鄭氏三公像)

又比如白居易詩《放言五首》之三:「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用的也是本義,辨別真材實料需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

本義之外,待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防備;防禦。比如《易·繫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上有棟梁下有簷宇,用來防備風雨。學會蓋房屋,的確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進步。

(原始人的生活)

又比如柳宗元《興州江運記》:「戍人無虞,專力待寇。」士兵們沒了後顧之憂,專心防禦賊寇。

(2)供給;備用。比如《周禮·天官·大府》:「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鄭玄註:「待,猶給也。」關卡和集市的賦稅,用以供給天子的飲食與服裝。陶淵明有詩《擬古》之九:「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用的也是這個意思,(因為桑樹被淹)春蠶沒有了食物,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供應織寒衣的絲線了。

(3)對待;招待。比如《論語·微子》:「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邢昺疏稱:「待,遇也。謂以祿位接遇孔子也。」齊景公接待孔子時說:「像魯國重用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於是就用次於季氏,高於孟氏的待遇來接待孔子。孔子最後還是離開了齊國,但原因並不是因為爵位,而是齊景公不能施行孔子的主張。這一句裡兩個「待」,字義不一樣。

(孔子像)

又比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士為務。」教我用謹慎地待人接物教導我,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這一句話發展出來一個成語:「接人待物」,這個成語也可以反過來說,「待人接物」,其中的「物」,實際上也指人,成語的意思是指跟別人往來接觸,這個成語也寫作「待人接物」,用法完全相同。

(接人待物)

(4)依靠;仗恃。比如《文心雕龍·指瑕》:「然則聲不假翼,其飛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難。」然而聲間不需人翅膀,它可以很容易飛向四方;感情不依靠根柢(指像樹一樣的根),卻可以非常牢固。

(5)必須;需要。《韓非子·五蠹》:「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這個道理很簡單,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會需要在衣衫上繡花紋的。

(6)寬容;容忍。比如《國語·晉語九》:「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俞樾《群經平議》:「待,猶忍也。」頂著五陵賢人的名頭做出這樣不仁義的事,還有誰能夠容忍呢?

(7)想要;打算。比如辛棄疾《最高樓·送丁懷忠教授入廣》:「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又比如《水滸全傳》:「林衝喝聲道:『好賊,你待那裡去!』」。

(憤怒的林衝)

(8)將要。比如《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看看天色待晚,不見杜興回來。」天色待晚,即天色將晚。

(9)語氣詞,一般出現在元曲裡,用在句末或句中,相當於「啊」。比如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又比如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叔待,叔待,你家裡有人麼?」

(10)通「持」或通「特」,各取所通字字義,不再詳說。

(二)dāi。讀這個讀音時,指停留;逗留。比如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一回:「多待上十朝半月,散散心即早回還。」這個讀音現代漢語裡還用,比如:你一邊待著去!

待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待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9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26課:細說「踦」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字,就是「踦」字。這個字是個多音字,用法較多,值得細說,關於這個字,可以作為謎面,打一成語,謎底是「不足為奇」,即去掉足字旁,是個奇字。「踦」字的詳情如下: 踦。讀音有五個: (一)qī。
  • 《說文解字》第342課:細說「跳」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跳」,「跳」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其用法並不簡單,因此需要詳細了解。其詳情如下:跳。讀音有三個:(一)tià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漢字,給的解釋是:「跳,蹶也。從足,兆聲。一曰躍也。」形聲字。本義有兩個,本義之一,即「蹶也」。即跳起,雙腿或單腿用力使身體突然地離開原位。錢坫《說文校詮》:「《通俗文》:『超踴曰跳。』」比如《說苑·辨物》:「其後,齊有飛鳥一足來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
  • 《說文解字》第223課:細說「正」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23課,只講一個漢字:正。
  • 《說文解字》第320課:細說「齧」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齒」部的四個漢字:(上聯下齒)、齧(齧)、齭、齨。其中只有齧字簡化為「齧」,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其它三個字是真正的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齧。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上聯下齒)。
  • 《說文解字》第331課:細說「蹌」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跾」、「蹌」,這兩個字不算生僻字,但也不是常用字,相對來說,「蹌」簡化為「蹌」後,相對常用,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蹌。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跾。讀音有兩個: (一)shū。
  • 《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行」部的三個漢字:衕、(行+戔)、衙「,這三個字中,只有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衙,衙門的衙。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衕。讀音有兩個:(一)tò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衕,通街也。從行,同聲。」形聲字,本義是通道;巷道。我們現在說的胡同,其實,在古漢語裡,寫作「衚衕」,胡同兩個簡化字現在已經看不出來道路的意思了,但繁體字的「衚衕」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今京師衚衕字如此作。」說的就是這件事。
  • 《說文解字》第341課:細說「蹶」字,一蹶不振的「蹶」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躅」、「踤」、「蹶」。
  • 《說文解字》第262課:細說「遴」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三個漢字:遴、逡、(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字形為「氐+辶」。)這三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漢字,其中,以遴為較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遴。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遴。
  • 《說文解字》第268課:細說「遺(遺)」字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一飯三遺矢」中,「遺」字的意思是「排洩」,詳情請見第二字「遺」字詞條的第(10)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逋和遺。因為逋不是常用漢字,又因為「貝」部後來簡化為「貝」,貴簡化為貴,於是遺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列為「遺」,而「遺」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所列的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遺」字,兩個漢字的詳情如下:1、逋。讀b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逋,亡也。從辵,甫聲。」形聲字。本義是逃亡。《廣雅·釋言》:「逋,竄也。」
  • 《說文解字》第283課:細說「道」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道」,「道」字,大概是漢字裡面最講不明白的一個字了。所以,今天的這個字是需要仔細理解的重點漢字。今天的內容比較多,超過4000字,請注意安排時間。首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成語「怨聲載道」的意思是怨恨的聲音充滿了道路,用以形容民眾普遍不滿,「道」字用它的本義,就是道路。道。有兩個讀音:(一)dà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道,所行道也。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292課:細說「徼」字
    其中的「徼」字,是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今天只講《說文解字》「彳」部的一個漢字:徼。「徼」不是高頻漢字,但這個字是多音字,用法相對複雜,因此我們單獨列為一課。「徼」字的詳情如下: 徼。讀音有四個: (一)jià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徼,循也。從彳,敫聲。」形聲字。本義是巡察;巡邏。
  • 《說文解字》第389課:細說「讎」字,校勘為啥又叫「校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言」部的一個漢字「讎」,「讎」字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讎」,讎字在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中,部分辭典、字典歸入「隹」部,
  • 《說文解字》第83課:看「芒」字的解釋,你會更佩服司馬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藍、蓼秀。」要注意中間的斷句。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藍、蓼屬華作穗也。」藍、蓼,我們在41課、44課已經講過「蓼」、「藍」兩字,是植物,那麼,就是指這類植物開的花。花狀如穗,所以,徐鍇說「作穗也」。如圖:
  • 《說文解字》第370課:細說「商」字,「商」與「賈」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說文解字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只部的「左甹右只(字形描述)」、「 」部的「 」、「矞」、「商」。這四個字中,只有「商」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商」,如果只關心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拉到文末「商」字條目。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甹只)。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wěi。給的解釋是「艸也」,顯然,它就是一種草,具體什麼草,沒有資料可以證實,只能暫時存疑。在《本草綱目.果部.芡實》部有:「(芡)其莖謂之蒍,亦為芟」。也就是說,蒍就是芡的莖。芡,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就是現在飯店裡說的「雞頭菜」杆,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zhengning貌」,這個字,上一課(88課)已經提到過它,就是組成專用詞,表示草很亂的意思。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73課:古人稱呼五味子時,用字很巧妙!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3課,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三個讀音。(1)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wǎn。給的解釋是:「茈菀,出漢中房陵。」說了產地,但究竟是何物,似乎不清楚;《玉篇.艸部》中說「菀,紫菀,藥名」;《神農本草經.中品》裡又說:「紫菀,味苦,溫,主咳逆上氣」可見,茈菀指的是紫菀,也就是說,菀的本義是紫菀。紫菀,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可以入藥,根狀莖斜升。莖直立,有疏粗毛,有疏生的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