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字:曾 - 漢文化 - 通識

2020-12-25 艮卡坤

1、9《甲金篆》63頁。2、3、4《金文編》47頁。5、6《戰文編》54頁。7《漢印徵》卷2,1頁。8《說文》28頁。

象形字。甲骨文中之「田」(非土田之田)像釜鬲之箅,「八」像散發出的蒸汽,之整體像蒸熟食物的器皿,即甑(zèng)之初文。古代的甑,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置於鬲或(fù,大口的釜)上蒸煮,如同現在的蒸籠。也有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時代已有陶甑,殷周時有用青銅鑄成的,現在則以木製為主,也有竹製。甑、鬲合在一起便是甗,甗之甑、鬲兩部分可合鑄在一起,也可上下分開,器盛行於殷、周時。西周金文中始加或(「口」中加短橫是古文字中常見的現象),乃像承置甑的物件。「曾」在甲骨文中用為祭祀名、地名或方國名,金文中用作國名、地名。易鼎:「使於曾。」或用為增加的「增」。衛簋:「王曾(增)令衛,易(賜)赤市攸勒。」或用為重義,曾孫僕兒鐘有「曾孫」語。文獻中多用為加強語氣的副詞,常與「不」連用。《列子·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然連寡婦小孩都不如)用為這些意義的「曾」讀zēng。表示「曾經」義時讀céng。(陳英傑)

——李學勤《字源》

擴展閱讀

「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個「曾」字本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體,像古代蒸食的炊器。②是金文的形體,更像炊器。上為蓋,中為腹,下面還加了底,做飯用。③是小篆的形體,與金文相似。④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曾,詞之舒也。」此說不妥。「曾」為「甑(zèng)」的本字,是一種炊器。當「曾」字被借作虛詞之後,在炊器的意義上就寫作「甑」了,如《漢書範冉傳》:「甑塵釜魚。」就是說:甑中落下了很厚的塵土,釜中能夠養魚了。這是形容貧苦人家斷炊已久。

「曾」當「乃」、「竟」講,如《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刀」本作「舠」,小船。大意是:誰說黃河寬又寬?竟容不下一條小船。「曾」還可作副詞用,表示加強語氣,如《列子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大意是:連那寡婦和小孩子都不如。不過這裡的「曾」應讀作zēng。「曾」也有「曾經」義,如李白《猛虎行》:「蕭何曾作沛中吏。」這是說:蕭何曾經作過沛縣的官。

請注意:杜甫《望嶽》蕩胸生曾雲」中的「曾」,卻是「層(層)」字的通假字,表示重疊義。

——左民安《細說漢字》

相關焦點

  • 「漢漢漢漢漢漢字黨,我等日本之漢字黨」!
    「幾千年來,許多文物都毀於無情的自然災害和硝煙瀰漫的戰爭之中,許多古文明也沉沒於現代科學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唯有漢字不僅從未被外來文化徵服過,而且從未間斷過其自由的發展」。   這是日本漢字考試卷上的一道翻譯題選段。
  •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 細說漢字:孛
    構形不明。商周古文字「子」上從「豐」,戰國文字訛為也  ,《說文》小篆始從
  • Beachhead比奇漢帶您近距離感受義大利頂級摩託車展的魅力~
    11月初,Beachhead比奇漢國外團隊遠赴米蘭,參加世界上頂級的兩輪車展覽會之一——2019EICMA(國際摩託車展),擴展合作夥伴。(Beachhead比奇漢國外團隊)EICMA與德國科隆國際自行車、摩託車及滑板車展覽會互為姊妹展,其展品範圍涉及摩託車、行業的整個產業鏈。
  • 漢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漢」這個字又是如何變化的?
    本文系作者李單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漢字,好多人會想當然地說,就是漢族人使用的字。其實此言不夠準確、嚴謹。《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第7版這般解釋:記錄漢語的文字。漢字之所以叫「漢字」,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褒獎漢朝對中國文字做出的貢獻。在秦朝統一文字的基礎上,漢朝對文字進行全面科學的整理、規範、除舊布新,從而興起漢字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峰,隸、楷、行、草或發軔於斯或勃興於斯。
  • 學好漢字暢遊中日韓,漢字在日韓的變遷
    秦始皇對中華文明的一大貢獻就是統一了文字,文字的統一後,中國各地雖然語音不同,因為有著漢字這個文化紐帶,各地依舊能夠交流。但漢字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中國。依託於歷史上中國強盛國力,漢字也流入中國周邊的國家。今天,如果你去日韓越旅遊,還是能在街上看到很多的漢字招牌,就算我們不懂韓語和日語,與當地人用漢語溝通也不失一種方法。
  • 學多少漢字才夠用,生僻字意義何在
    馬未都先生曾說過:」過去小學教3042個漢字,一個人願意學一學的話,一生中陸陸續續還能增加500多漢字,3500字左右,夠用了。達到六七千個字,就是頂級學者,這時候大概是漢字的十分之一,所以說漢字七萬多個,你一個人其實就是認識5%到10%之間。
  • 周有光曾做客人民網訪談:拼音使漢字文化走上電腦走向手機
    早在2008年,周有光曾與歐陽中石一同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東西方教育差異化發展的思考為題與網友在線交流。下面,讓我們一同回顧周老先生的訪談精華,聆聽他的人生智慧。 這個方案不是用漢字做工具的,而是採取國際通用的字母。制定了這個方案以後,推行情況是非常順利。這個拼音字母不是代替漢字的,是來幫助漢字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拼音字母讓國內廣大的群眾,特別是文盲群眾能夠從文盲的狀態走進中國的文化,所以,有人說拼音字母在中國國內是一把文化的鑰匙,有了這個鑰匙就可以開這個文化寶庫之門。
  • 3本學習漢字的書,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漢字書法之美》作者: 蔣勳這本書把「漢字」和「審美」放在了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書法。蔣勳說: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書法的美學已經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
  • 細說漢字:八卦是最早的漢字?日語和漢字?聲調、舞蹈和節奏?
    所以,我們看漢字,很多漢字的本意和現在是不同的,只不過具有相同的意,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說到漢字,其實最早的漢字是八卦。而且,八卦對我們漢字的字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到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八卦是橫平的,一個橫代表一個類,上橫代表天,中橫代表人,下橫代表地。那豎直呢?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她產生的那一刻起,漢字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儘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
  • 3分鐘,測一測你的日語漢字水平
    中日兩國作為鄰邦之交,文化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自隋唐時期傳入日本,沿用至今,寫法和意義同中文大致相同,所以日語零基礎的小夥伴們也都能輕鬆做出一部分關於日語漢字的題目。下面就來花3分鐘,測一測你的日語漢字水平吧。
  • 3分鐘,測一測你的日語漢字水平
    中日兩國作為鄰邦之交,文化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自隋唐時期傳入日本,沿用至今,寫法和意義同中文大致相同,所以日語零基礎的小夥伴們也都能輕鬆做出一部分關於日語漢字的題目。下面就來花3分鐘,測一測你的日語漢字水平吧。
  • 為何要了解漢字
    編者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是一本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普及讀物。原書曾在上世紀80年代以《漢字例話》《漢字例話續編》刊行於世,深受讀者喜愛。後來出版社將兩冊合於一本,改為現書名再次修訂出版,並選配了與內容相關的460餘副掛圖。
  • 王寧:漢字文化的生命在民間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 漢字曲折簡化史:文革生造簡化字 9年後遭廢止-搜狐文化頻道
    這些民間流行的「俗體」字儘管曾遭到過扼制,但漢字由繁趨簡的潮流卻是自古至今的,晚清近代更是出現一股漢字簡化的強大思潮。  到民國時期,推翻舊社會,建設新文化,規範漢字成為一項重要工程。1934年,民國教育部曾委託錢玄同組織編寫《簡體字普》,並於次年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錄了324個簡寫、草書、俗字。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語言論壇】  又到了評選年度漢字的歲末時節,這項活動久已成為漢字文化圈的一項文化盛事。近年的「漢語盤點」增加了用短視頻發布字詞並講述故事等環節;一些活動還出現了年度漢字評選同行業或地區的文化民俗活動相融合的情況,如2018「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儀式與陝西白水穀雨祭倉聖傳統文化活動結合進行。  新民俗的內核是傳統文化  從一個新詞語到一種文化現象,再漸漸演變為一種新民俗,年度漢字掀起一波又一波參與熱潮,也可以泛化到不再舉行儀式。
  • 韓國也曾長時間使用漢字,但如今為什麼不再使用漢字了呢?
    如今,我們看到韓國的語言文字,基本沒有漢字了。不過在歷史上,韓國也曾長時間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影響並使用過漢字。那麼,如今的韓國文字中為什麼看不到漢字了呢?1、韓國和中國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朝鮮半島的政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屬於中國掌管的,是中國的附屬國,一直到清朝都是。
  •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前言:我國漢字發展至今有許多年,最開始我們的文字還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而且我們的文字往往都有很多特殊的含義,我們中國的文字都是以方方正正為主,當時因為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讓很多周圍的小國家紛紛來效仿,那時候其他的國家因為還不具備造字的能力,再加上在古代有部分的國家,作為我國的附屬國,文字方面只能拷貝我國,所以可以發現有一些國家還在使用漢字,漢字也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