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2020-12-11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她產生的那一刻起,漢字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儘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文字的國度。早在西周時期,漢字就被作為「六藝」之一,列為宮廷初級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統一中國,將「書同文」作為最重要的國策之一。東漢時期,許慎更是在《說文解字·序》中提出了「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論斷。漢代還將能否掌握並規範書寫足夠數量的漢字,作為選官取仕的重要標準。三國時期的魏石經,大唐盛世的開成石經,也都體現了古人對漢字的尊崇。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大凡盛世,無不將文字作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間,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紙」的習俗。漢字在人們心目中的這種神聖地位,是她得以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她與所記錄的漢語的高度適切性。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曾評價說:「中國不廢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採用我們的拼音文字,並非出於任何愚蠢和頑固的保守性。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語言情形非常適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特別先秦兩漢更是如此。漢字一字一個音節的特點,正與漢語詞彙的這種特點相適應,從而形成了字詞之間清晰的對應關係。雖然漢語詞彙後來逐漸走上了複音化道路,但這種字詞對應關係仍是整個漢語詞彙系統的根基。

其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古以來方言分歧就極為複雜。早在《論語》中就已出現「雅言」一詞,指的就是當時的「普通話」。孟子曾嘲笑楚國的許行說話像伯勞鳥叫,還發過「若使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的議論。如此嚴重的方言分歧,如採用直接記錄語音的拼音文字,必將導致不同方言區文字的分裂,並最終導致文化的分裂。而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並不具備精確的表音功能,這正好彌補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區之間起到統一的交際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維護文化的統一,進而維護國家的統一。

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她與中華文化的融通性。

漢字的表意特點,使她與中華文化的眾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隨。特別是早期漢字,直觀形象,生動多姿,與以寫意為特點的中國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就特別強調了漢字與繪畫同出一源:「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書畫同源的事實,決定了早期漢字的寫意特徵。如甲骨文的「象」字,長著長鼻子和健壯身軀,惟妙惟肖,充滿靈動之美。

漢字優美的寫意性形體,形成了世界上獨特的書法藝術。從甲骨文到楷書,每一個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構成了漢字歷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因為擁有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點,漢字才能有機地融入中華文化的系統之中,與中華文化的眾多元素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依存關係。

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統的不斷調適和完善。

一種文字能否長期充當全民的交際工具,關鍵在於這種文字能否有效滿足社會和語言發展的需求。語言中詞彙越來越豐富,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產機制,文字的字符數量能隨之增加;社會發展中需要記錄的事務日漸繁多,這就要求文字越來越方便書寫,以有效提高記事速度。漢字發展的總體方向,恰恰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重要需求。

較早產生的漢字多為象形字,個性化很強,數量也相當有限。儘管人們後來摸索出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組合造字的會意方法,也仍然無法滿足語言日漸豐富的需求。如果解決不了能產性的問題,漢字很可能像其他幾大古文字一樣,轉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滿智慧的中國先民們,在早期樸素辯證哲學的啟發下,運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理念,將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轉化為二元化的形聲機制,產生了由形符和聲符組合而成的形聲字。這種音義結合的構形方式,因其很大的優越性、區別性、能產性和系統性被廣泛應用,也使漢字的長期生存成為可能。

在書寫方面,漢字由早期的整體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線條化,再到隸楷的徹底筆畫化,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性調整,有效滿足了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特別是計算機問世以來,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的問題,粉碎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的預言。

漢字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幾千年來一直支撐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就如同運載火箭一樣,助推中華文化飛躍一個又一個新高度。而且,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體內部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個個字符,就如同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來自古代社會的音訊,描繪著中華文化發展演化的歷史軌跡。

例如,「男」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由「田」和「力」兩部分構成的,而「力」的甲骨文字形作,像一種最原始的耕地農具之形。這說明,在造「男」字的時候,中國已進入農業社會。而同樣是象形文字的古埃及的「男」字寫作,像一個男子單膝跪地引弓射箭之形,說明當時的埃及仍處在田獵時代。漢字和古埃及文字各自植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因而也就必然打上各自民族文化的烙印。

再如,和諧的「和」,甲骨文寫作,也就是後來的「龢」字:左邊是用竹管編制的笙一類的樂器,右邊是禾苗的禾。禾苗需得陰陽六氣之正,才能順利生長,體現了自然的和諧;樂器最重要的是音聲相和,是宮商角徵羽的絕佳配合,這是人文的和諧。一個「龢」字,透露出古人綜合全面的和諧觀,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的完美結合。

這些漢字構形所體現出的思想觀念,比最早的文獻中所記述的還要早得多,是我們所能探知的古人思想觀念的最早期狀態。漢字構形的這種文化考古功能,更加深了漢字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密切程度。

漢字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不僅給漢民族帶來了文化的繁榮,也在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20多個民族或者直接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或者仿照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如壯文、白文、苗文等就是完全根據漢字的偏旁部件和造字結構來創製文字的。

漢字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漢字陸續遠播於周邊國家,對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文字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並逐漸形成了覆蓋東亞、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漢字文化圈」。

在當代,隨著中國實力的日漸提升和中華文化的快速傳播,漢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王立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漢字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中國的漢字,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辨識度最高的文化元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文字貫穿其中,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關於文字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結繩記事說,一種是倉頡造字說。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 張新斌  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符號體系的主體展示,黃河文化符號體系的建構是中華民族根魂的具體體現,認真研究黃河文化的符號重構,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 12、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 禮敬中國漢字 傳承中華文明
    水母網12月7日訊(通訊員 王佳友)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激發學生對漢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萊山區第一初中於11月27日至12月8日開展了「我心中的年度漢字」活動。
  •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相傳倉頡造字,但是漢字真的是倉頡一人所造?
    漢字是一種表意體系的語素符號,作為象形文字的一種,作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是唯一一種延續至今,使用時間最長的古文字。漢字經過後代的不斷加工改造,在歷史的推進中對其不斷注入旺盛的生命力。漢字在遠古時期就具有表意雛形,世人相傳為倉頡所作,那麼真的是他一人所造出來的嗎?
  • 中華漢字文化名城LOGO徵集大賽
    字聖故裡·漯河中華漢字文化名城LOGO徵集大賽入圍作品網絡投票活動開始▼2019年8月19日,字聖故裡·漯河中華漢字文化名城LOGO徵集大賽正式啟動。大賽由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工作指揮部主辦、漯河日報社承辦,以「漢字名城,創意之約」為主題。自啟動以來,共收到省內外設計作品423份。2019年12月5日,字聖故裡·漯河中華漢字文化名城LOGO徵集大賽評審委員會對收到的作品進行初評,最終有30件作品入圍。
  • 讓每個孩子寫好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
    書法進校園:讓每個孩子寫好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書法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數千年的輝煌發展史和文化傳統書法之所以成為中國獨有的藝術,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漢字獨特的結構造型,更重要的是因為書法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近年來,我市各中小學積極開展「書法進校園活動」,通過開設書法課程、名家書法賞析、書法比賽等活動,活躍校園人文精神,營造藝術氛圍,為師生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圖為我市學生正在練習書法。
  • 文化符號、文化心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漢語言文字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中華大地存在地域差別,長期以來形成了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方言區,但文字書寫基本相同。「書同文」使得漢字起到了貫通古今、連接南北的一統功能。而且,漢字建立在圖示符號基礎之上,是先民對自然物的高度概括與抽象,是心靈注入並使自然界「物化」的過程。
  • 弘揚光大中華文化元素
    從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號中,可以提取、揭示中華文化元素的精魂。   漢字及漢字文化,是彰顯中華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種文字都從象形文字進化而來,多數文字從象形走向拼音,而漢字則從象形走向表意與表音相結合的「意音文字」。
  • 弘揚漢字藝術 溯源中華文化——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
    9月26日至10月10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舉辦。本次活動是兩岸藝術家以藝會友的盛會,也是此前舉辦了七屆的「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的延續。
  • 漢字-中華民族的符號
    瓷器是中國燦爛文化和高超技藝的完美結合,也串起了各朝各代的文明演進,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但我以為,更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漢字是有智慧的。讓老外頭痛不已的「方塊字」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會意,有的形聲,細究起來,妙趣無窮。
  • 書寫中華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健康路小學舉行漢字聽寫大賽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精髓,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學習語文,書寫方塊字,讓孩子們在學習與書寫中領略漢字所蘊含的文化,體會中華漢字的魅力。  題目的範圍由淺入深,從常用字詞到詩詞經典,從字詞的含義到其中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漢字不僅僅是一個個的字
  • 評論:「漢字書寫熱」呼應了中華文化復興潮流
    在信息化網絡化浪潮中,我們如何做到漢字的堅守?這必須有頂層的策劃、全民動員,持之以恆的辦法和措施。因為母語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更蘊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華文化具有活力的證明  不久前,隨老齡大學同學走訪了河南安陽殷墟。
  • 弘揚文化 發展教育 研究漢字 傳承文明---《中華字通》序
    但本質上是「舍己之長就人之短」,把漢字作為一種「標音框義」符號處理,提取少量標識性信息交流,抹殺了漢字隱含的歷史人文意蘊、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等有價值的東西,把漢字異變成一大堆無規律、無公理可言的繁難標音框義符號,造成幾代人對漢字感到無奈與迷惘。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2020年01月17日 13: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重建中國漢字與文化的世界觀
    兩者可以比較、參考,但是西方文化不能作為漢字的標尺。因為漢字和西方文字不是一個體系,更不用說,漢字的起源和成熟遠遠早於西方文字。 其次,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說文字是符號並無過錯,但這個符號跟什麼相符差別就大了。缺少內涵的人為約定和包含了陰陽之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的符號系統之間,那就有天壤之別了。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的一次聯袂舞動
    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京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人們習慣於用「五千年文明史」來形容。很明顯,「五千年」不是由我們這一代人計算出來並喊出來的,而是在推翻了封建帝制時代後的前賢聖哲們。具體講是在中華民國建立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稱「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自此,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在國人中流傳開來了。
  • 拆字對:漢字的獨特結構與文化韻味
    中國的對聯文化由來已久,既有著文化深厚的積累,又有著漢字獨特的趣味,使得無數文人墨客玩味其中。而對聯的種類多種多樣,無情對、數字對、回文對、疊字對、集句對、拆字對,等等,都是對聯,都有著漢字所包含的文學性、藝術性與趣味性。
  • 關於「孟宇秋嵐文化」的漢字內涵
    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文字的誕生標誌著一個地區或民族文明的開端,文字的廣泛應用和流行也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成熟。從古巴比倫到古埃及、從古波斯到古印度、從古華夏到今天的中華文化圈,人類文明的形成與文字的發展,可謂此起彼伏,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