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金文「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刻在器物上以講述生平、事跡或警戒自己的話)。金文的字形大小趨於一致,線條圓潤而凝練,排列整齊,古樸厚重。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字形進一步趨於規整勻稱,部分字形明顯地簡化了。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顧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
隸書「隸書」是由篆書的草率寫法演變而成的。因為篆書圓轉彎曲的筆畫太多,寫起來很費時間,所以在非正式場合,人們把弧形筆畫變成比較平直的筆畫。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漢代普遍使用。
楷書「楷書」的「楷」當「楷模」講,「楷書」的原意就是可以作為楷模的字。楷書保存了隸書的結構,去掉了隸書的波挑,字體端莊,書寫方便。
形成於漢魏之際,進入南北朝後,它就代替了乘書的正統地位。
草書與行書「草書」分為章章、今草、狂草三種。「章草」盛行於漢代,「今草」是東漢張芝發明的,「狂草」是唐朝張旭發明的。「行書」盛行於魏晉朝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