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不曾中斷過的文明,而漢字是其中最重要的文明密碼,《說文解字》文明史上重要的一個環節,學《說文》其實就是學習偉大的中華文明。但這個學習過程必然是枯燥而單調的,這當然是由漢字的博大精深決定的。今天我們接著講《說文解字》的第67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是六個漢字,今天的六個漢字如圖:
(今天要說的六個漢字)
1、䕮。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jú。給的解釋是:「䕮,日精也,以秋華」,其實就是菊花。後來寫作「菊」。《本草經》裡說:「菊花,一名節花。……一名精」這裡說的「節花」,就是許慎說的「以秋華」也。後面《說文》還有一個字,寫作「蘜」,都是菊花的別名,以前在43課講「菊」字的時候已經說過,古時的「菊」,並不是現在的菊花,而是「大菊,蘧麥」,樣子如圖:
(大菊)
古時的菊花不用「菊」表示,而是用「䕮、鞠、蘜」等字表示。
(菊花)
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qū,讀音出自《集韻》,指的是「䕮薼」,指的是「花青黃色」。這個讀音和意思都不常用。
䕮的小篆寫法如圖:
(䕮的小篆寫法)
2、蘥。讀作yu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爵麥也。」爵麥就是現在說的雀麥,禾本科、雀麥屬一年生草木,可以作牧草,穀粒可以作飼料。《爾雅.釋草》說:「蘥,雀麥」,郭璞作注說:「即燕麥也」,在古人眼裡,燕麥跟雀麥是同一種事物。其實,現代植物學裡,燕麥跟雀麥並不一樣,它們都是禾本科,但一個屬燕麥屬,一個屬雀麥屬。它們的樣子也近似,但燕麥根莖白色,雀麥根莖紅褐色或淡綠色,燕麥葉片逆時針生長,二者芒的扭轉與不扭轉也有細微差別,真的不易分辨。雀麥如圖:
(雀麥)
「蘥」字易與「菕」字混,要注意。蘥的小篆寫法如圖:
(蘥的小篆寫法如圖)
3、藗。讀作s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牡茅也。」《爾雅.釋草》裡說:「藗,牡茅。」郭璞註:「白茅屬」,邢昺作疏說:「茅之不實者也。」就是不結果實的白茅,樣子如圖:
(白茅)
注意,這個字跟「蔌」字寫法並不相同,字義也不一樣,蔌是一種野菜。藗則是白茅,藗的小篆寫法如圖:
(藗的小篆寫法)
4、<上艹下私>(這個字GBK字庫沒有)。讀作s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茅秀也。」徐鍇《說文系傳》說:「此即今茅花未放者也。今人食之,謂之茅椻」。就是茅剛剛發芽結苞,尚未出茅時的茅芽,茅椻這種東西北方人現在還做食物,味道甜、鮮美。樣子如圖:
(茅椻)
<上艹下私>的小篆寫法如圖:
(<上艹下私>的小篆寫法)
5、蒹。讀作j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雚之未秀者」,雚有幾個意思,這裡指的是荻,類似蘆葦。那麼,這裡就指沒有出穗的蘆葦。《爾雅.釋草》:「蒹,薕。」郭璞做注說:「似萑而細,高數尺,江東呼為蒹藡。」《詩經.秦風.蒹葭》裡有經典的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的蒹,簡言之,蒹就是沒長穗的荻。蒹和葭並不是一回事。後邊還會講到葭,指「葦之未秀者」指的是沒有開花的蘆葦。
需要整理一下:河邊生長的這一類植物,主要是荻、芒、葦,三者並不一樣,最主要的區別是:芒稈的花小穗有芒,而荻花和葦花小穗無芒;芒稈的莖稈是實心的,而葦稈是空心的,荻稈上部是實心,中下部是空心的;芒稈無腋芽,不會分枝,而葦和荻的莖稈有腋芽會萌芽分枝。一般情況認為,蒹指荻,實心。葭指葦,空心。蒹的樣子如圖:
(蒹)
蒹的小篆寫法如圖:
(蒹的小篆寫法)
6、薍。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註了其中一個讀音wàn。給的解釋是:「薍,<上艹下剡>也,從草亂聲,從艸亂聲。八月薍為葦也。」顯然,古人把一種植物的不同生長狀態都起了名字,初生時叫薍,到了八月叫葦。薍的樣子如圖:
(薍)
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luàn。指的是薍子,就是小蒜的根。《集韻.換韻》說:「薍,小蒜根曰薍子」陶弘景《名醫別録》載:「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薍子,正爾噉之,亦甚至燻臭。味辛,性熟,主中冷,霍亂,煮飲之。」不僅是食物,同時還是中藥。小蒜的根樣子如圖:
(小蒜)
薍的小篆寫法如圖:
(薍的小篆寫法)
漢字裡的很多字,基於某個事物的不同狀態,比如上面的薍和葦、還有相似事物的嚴格界定,比如上面的蒹與葭,還有同一種事物的不同名字,比如䕮、蘜、鞠。學習漢字的難度在這裡,學習漢字的趣味也在這裡。
(【說文解字】之6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