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7課:原來支票上用的大寫數字都來源於武則天

2020-12-11 談藝錄

朋友們留言說,前一篇《說文解字》解說的幾個字都是「石之似玉者」,重複而單調,其實,這遠沒有到《說文解字》的枯燥處,以後還會有許多同義字,這些同義字又多匯集在一起,要學習漢字,這些枯燥之處是難免的。今天我們再解說6個漢字,如圖: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

1、玖。讀作jiǔ。《說文解字》釋作:「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玉久聲。《詩》曰:「貽我佩玖。」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這個給的資料還算不少,形聲字,「玖」,就是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詩經.王風.丘中有麻》有這樣的句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如果僅以這個意義來聯想,「玖」之所以用「久」作為聲旁,還有取「長久」的意項的緣故,把佩石給對方作為愛情的信物,以石或玉的堅貞純潔牢固,表示兩人的愛情的永恆。

(武則天)

當然,玖,還是數字「九」的大寫。這個起源於唐武則天,《六書故.數》裡稱:「今維財用出內之薄書,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阡陌,以防奸易。」清顧炎武在《金石文字記》卷三裡說:「凡數字作壹、貳、叄、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也就是說,現代會計所用的數字大寫,就是我們在支票上所用的數字大寫,都起源於武則天,而玖本義並不是九,而是黑色的次於玉的石頭。玖的小篆寫法如圖:

(玖的小篆寫法)

2、yí。這個字讀yí。因為現在GBK字庫裡沒有這個字,只能描述一下,<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棝>,合起來還讀yí。《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又一個「石之似玉者」,這樣解釋的字還有很多,這只是開了個頭。棝,也讀yí,它的金文字形如圖:

(棝的字形)

王筠在在《說文釋例》裡說「棝應當是如上圖右邊的字形,是左之圓者,腮也,右之突者,頰旁高起者」啥意思呢,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腮梆子,一種解釋是酒窩。

那麼<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棝>這個字大致就可以理解出來了,它不僅是像玉一樣的石頭,還是一個石頭中部有窩或者凸起的美石。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lt;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棝&gt;小篆寫法)

3、珢。讀作yín或kèn。《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石之似玉者。」對,又一個「石之似玉者。」還是像玉的石頭,那麼,這又是什麼樣的石頭呢?《說文》沒給其他線索,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字形找,艮,是八卦之一,象徵山。也引申為堅硬、堅固,因此,珢讀yín的候,基本意思是像玉一樣的美石;讀kèn的時候就是艮的本義聯想出來的,即有隆起痕跡的玉。兩個讀音,意思相近,但卻不同,一個是像玉一樣光滑的石頭,一個是中部有隆起的玉。珢的小篆字形如圖:

(珢的小篆字形)

4、。讀作yì。《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這樣的解釋太熟悉了,以後還會碰到,顯然,這又是一個形聲字,曳,是這個字的聲部,我們試圖找出意義上的關聯,但曳字的本義是拖、牽引,引申為穿著;困頓或者飄搖,似乎又扯不上關係,我們只好把曳只作為的聲部,只提供了讀音,而yì與ye的區別,只是古今讀音上的差異。意義上的關聯目前待考。的小篆字形如圖:

(的小篆字形)

5、璅。讀作zǎo或者suǒ。《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從玉巢聲」又是形聲字,又是石之次玉者,巢是讀音,巢的本義就是樹木上邊有一個窩,窩裡有些小的生命,我們聯想,它的第一個讀音zǎo,巢除了提供了讀音之外,應當是這是一種有小的斑點,但很漂亮,近似於玉的石頭,意義跟「瑣」有類似。古人也應當是這個想法,因為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suǒ,通的就是「瑣」。漢代張衡的《東京賦》裡有:「薄狩於敖,既璅璅焉。」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璅的小篆字形)

6、。讀作jīn。《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從玉進聲,讀若津。」還是石之似玉者,還是形聲字,讀音就是聲部的進的讀音。進的意思本義就是一隻鳥(隹)向前行走(辶),古人發現鳥無論是走路還是飛翔,只會往前而不會往後退(古人可能還沒有發現蜂鳥),因此創造了進字,相關的意思有前進、進取、先進等。

(蜂鳥)

說起這個璡字,古文獻裡有個經典的出處來自於《九章算術.盈不足》「今有共買,人出半,盈四;人出少半,不足三。問人數,價各幾何?」這是個盈虧算術題,大意是現有若干人共買璡,每人出0.5元,多4元,每人出三分之一元,少3元。問:人數和的物價分別是多少?答案大家可以演算,這裡不作深入討論,我們能得到的線索就是這是一種石頭,過去也參與買賣。至於是什麼特徵的石頭,沒有更多的資料,也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的小篆寫法)

玉部的漢字中,還有大量古人為「似玉的石頭」造的字,後面陸續會說到,學習這些同義漢字相當枯燥,並且以後這種情況也會不止一次碰到。

(【說文解字】之27,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漢字大寫數字的來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這些數字,特別是在莊重場合,如:票據、合同等中都需要這些專用數目字。可了解這些數字的人並不多。1994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就曾考過這方面的知識。結果那道考題成了當年難度係數最高的試題。下面就漢字的十個大寫數字,為大家簡介如下。
  • 大寫的數字是怎麼來的?和女皇武則天有關
    而具有漢字元素構成的大寫數字,除了平時在銀行帳單,以及常見的公司報銷單等地方可見外,似乎再不怎麼見其身影。那麼這些大寫數字從何而來呢?今天一更就帶大家一起來揭曉它的神秘面紗。談到大寫數字,這可以說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漢字文化代表了。
  • 大寫數字是武則天時代發明出來的,為何到了明朝才開始盛行起來?
    咱們知道,這個英文字母有大小寫之分,大寫和小寫形態其實不一樣的,漢字本身就是表意文字,所以咱們沒有大小寫之分,然而漢字的數字可是有大小寫。一二三四和大寫的壹貳叄肆是不一樣的,經常跟銀行打交道的朋友們,如果填個支票,或者說你寫個借條,寫個財務文件的時候,我們都會主動的使用大寫文字。
  • 【會計篇】支票填寫以及人民幣大寫寫法
    日常生活中,即使不是做會計工作,也會遇到支票填寫以及人民幣大寫寫法等問題。3、付款行名稱、出票人帳號:即為本單位開戶銀行名稱及銀行帳號,例如:工行高新支行九蓮分理處1202027409900088888帳號小寫。4、人民幣(大寫):數字大寫寫法:零、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億、萬、仟、佰、拾。  注意:「萬」字不帶單人旁。
  • 數字大寫的傳說和由來
    相傳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曾帶著他的高足子路、顏回,到東周列國遊說,因其學說不合時宜,終不見用,以致常處於困頓之中。  有一次,他們師生三人身上只剩下一文錢,正愁沒法吃飯,碰巧來到一家元宵店前,只見牌子上寫著:「元宵一文錢一個。」
  • 略知一二 | 中國大寫數字的意義和來源
    這一時段,我們就聊聊這使用率極高的中國大寫數字!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的。朱元璋之所以改進完善大寫數字並將其列入法令,是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汙案「郭桓案」。這「郭恆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大寫數字的意義和來源
    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
  • 大寫數字的由來,你知道嗎???
    中國人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需要填寫單據,而這時候往往要用大寫數字,經常有人會忘記怎麼填寫而求助他人。那麼,大寫數字是怎麼來的呢?  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壹、貳、叄」這些大寫數字本義是什麼?捌指農具,玖指的是美玉
    我們在一些收據、借條等等這些經濟活動中,都會使用大寫的「壹、貳、叄」等。這些數字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代表數字,而是擁有著自己的本義!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用這些大寫的數字來進行經濟活動呢?關於大寫的數字的啟用,其實有很多中說法:其一,有人稱大寫數字的說法是從武則天開始的!武則天時期所豎立的《岱嶽觀造像記》的石碑中就篆刻著大寫數字。據說,當時國庫管理混亂,有很多貪贓枉法的現象出現。武則天為了整頓吏治,防止官員們將帳本隨意更改,就下令統一了漢字大寫數目。其二,有人也認為是朱元璋在位時期定下的這種規則。
  • 《說文解字》第115課:「八」的本義並不是七加一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5課,同樣是講三個漢字。其中兩個是《說文》「小」部漢字,一個是「八」部的部首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shǎo。給的解釋是:「不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很明確,不多就顯得小,所以古人用少解釋小,也用小解釋少,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用。看一下少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如圖:
  • 《說文解字》第11課:帶「示」的漢字,都有這些意思
    我們讀《說文解字》,提綱是540個部首,今天已經到了11課,我們還停在「示」部,這是《說文解字》的第3個部首,「示」部的漢字一般與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關係,大致「示」部漢字可以分為四類:1、祭祀的名稱:比如禘、禡、祔等;2、鬼神的名稱: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儀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兇、禍福等,比如祥、祿、福等。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先奉上:(1)成語「吮毫搦管」中,「吮」的意思是用嘴含吸;(2)成語「含英咀華」來源於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詳細解釋見「吮」、「咀」兩字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忽略。
  • 記帳時,數字必須用大寫漢字,可你知道這「規矩」是誰定的嗎
    財務記帳、銀行辦業務,數字必須用大寫漢字,這「規矩」一般人都知道。可這「規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你未必知道。告訴你吧,這「規矩」是從明朝開始的。在全國財政管理上,開始實行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把記帳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大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後來又把「陌、阡」改寫成了「佰、仟」。這種記帳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那麼,這些大寫的數字,又是誰發明的呢?史料記載:大寫數字的首倡者是武則天。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出納必知:開支票的步驟
    2、單位名稱   一般支票在企、事單位的財務中都有嚴格的要求,就是不容許收款人名稱欄中為空白,但也有例外的。填寫企業名稱時,要注意核對每一個字,保證不多不少不錯,否則支票無效。   3、金額   金額分為大寫金額和小寫金額兩種。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zhengning貌」,這個字,上一課(88課)已經提到過它,就是組成專用詞,表示草很亂的意思。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芙蕖根」。《玉篇.艸部》裡說:「蕅,同藕」。顯然,這個字就是現代漢語裡面「藕」的寫法。問題來了,蕅跟蔤有啥區別呢?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得比較清楚:「蔤之言滅沒於泥中也。以其根藕系於其華菡萏其實蓮之下者、謂此乃花實之根。凡花實之莖必偕葉一莖同出。似有耦然。故下近蔤、上近花莖之根曰藕。本言其全。根言其偏。本在下。根上於本。」
  • 壹貳叄肆等大寫數字的起源和完善與我國的這兩位著名皇帝有關
    現在大寫數字多出現於銀行和商場的收據中,這樣能有效防止將數字塗改而偽造收據。據考證,大寫數字的起源和完善同我國歷史上的兩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有關。這兩位皇帝分別是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和明太祖朱元璋。大寫數字的首倡者當推我國武周的開國君主女皇武則天,她富有改革精神,她是數一數二的敢於獨創文字的女皇帝,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就是明證。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1、<上艹下湔>,部分字庫不能正常顯示。讀作ji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王彗也。」什麼是王彗呢?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掃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