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本入侵中國長達14年,為啥對印度打了一次就直接放棄了?
我們知道,日軍在1931年的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我國的戰士為了抵抗日軍,損失慘重,有無數人的生命被這場戰爭奪走。經過14年抗戰以後,日本終於投降,我們也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其實,日本在二戰中侵略了很多國家,比如說印度、越南、汶萊和馬來西亞,但為何對印度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對於日本來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日本派10萬軍隊去攻打印度,但是最終損失慘重,還是戰敗而歸。主要讓日軍放棄的理由有2點。第一點,日軍當時沒有對這場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連軍資都沒有帶上,就想要攻下印度。後面導致了物資匱乏,有很多士兵都被餓死。
吃不飽的日軍怎麼還有力氣上戰場打仗呢?再加上日軍把主戰場放在我國,甚至還覺得自己僅僅靠3個月的時間就能夠攻下,然而並沒有。第二點,氣候問題,印度的氣候讓日軍非常不適應,特別是雨季的到來。有很多日軍在雨季結束後就開始生病,瘧疾、霍亂這些疾病讓日軍人數大減。也沒有能夠得到一個有效的治療,在撤兵時僅僅只有3萬人,各種情況都對日軍非常的不利。
日軍在這個時候才醒悟過來,要在短時間內拿下印度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只能夠撤軍,在撤軍以後日本就再也沒有產生進攻印度的想法。日軍的盲目自大,國土較小,資源不足,都是導致他們在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再加上印度有英國「撐腰」,進攻印度等於是得罪了英國,所以英軍也會對日軍進行一個打擊。客觀地說,日軍選擇了撤退,實際上還是很聰明的一個選擇,不然損失只會變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