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層噴泉的「鯉魚跳龍門」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氣派的仿古牌坊式大門、以天壇祈年殿為原型的圖書館……近日,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新建的一所中學火了。之所以會火,不僅是因為其高達7.1億元的總投資,更因為鎮安是2019年才剛脫貧摘帽的深度貧困縣,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僅有1.78億元,建設這樣一所「豪華中學」,除了需連續12年每年向銀行還款5337萬元以外,還有2億元左右欠款。
一片爭議聲中,有網友認為,「建學校不好嗎?難道窮的地方,不能建設好點的學校嗎?」也有網友表示支持,認為「花在教育上的錢,不白花。」從表面上看,這些觀點好像有點道理,然而稍作思考不難發現,深度貧困縣舉債建「豪華中學」,不僅是對有限資源的鋪張浪費,更是一種新的「形象工程」和形式主義,絕對不值!
首先,貧困地區不能超前消費、不能建好學校嗎?當然不是。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重要途徑。寬敞明亮的教室、堅固安全的校舍、完善的教學設備……這些保證教學順利開展和師生健康安全的必要條件,即使是在貧困地區,即使把其他領域不必要的投資減少一些,也是需要首先滿足的。
但學校就是學校,學校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地方,建設學校就應以服務教學為中心。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8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明確,堅持厲行勤儉節約辦教育,嚴禁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每一筆教育經費都要用到關鍵處。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搞「寅吃卯糧」的工程。「再窮不能窮教育」「日子再緊不能緊著教育」,也要理解「不能窮」的標準,把握好「不能緊」的分寸。以7億元「豪華中學」為例,假山噴泉、仿古建築,在這些與教學活動無關的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可以說是噱頭大於實用。尤其是在一個公共預算支出主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的剛摘帽貧困縣,財政資金本就有限,在學校建設上投入巨額資金,難免會擠佔其它民生領域的投資。
其次,這些錢是真的花在教育的「刀刃」上了嗎?並不是。據媒體曝光,該中學校舍全面升級後,師資力量卻沒有明顯改善。更有甚者,該校部分學生稱,現在飯價和物價比之前的學校貴,花銷更大。對剛脫貧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讓人不禁擔憂,長此以往,是否會造成新的輟學現象?是否已經違背了學校建設的初衷?投資7億元,究竟是為了提升教學水平的「裡子」,還是為了打造政績的「面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與漫長複雜的教書育人過程相比,建兩所教學樓、美化一下校園,不僅更簡單易行,更能直觀彰顯地方教育發展成績,同時還能拉動GDP增長,甚至增加個人謀利空間,所以不少地方都更願意投入「硬體」而非「軟體」。但前段時間的「網紅」學校——位於大山深處的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今年高考以本科錄取率94%的好成績告訴我們,真正制約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發展的,並不是高樓大廈等「硬體」,而是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軟體」。如果沒有堅守16年的校長張桂梅和她帶領的一群優秀教師,即使校舍再豪華,也培養不出這麼多走出大山的學生。而面對鄉村教師待遇低、人才加速流失的現狀,和「硬體」相比,增加「軟體」方面的投資,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不管怎麼說,「豪華中學」已經落成,如果當地因為網絡質疑再進行補救處理,很可能造成「二次浪費」。只希望當地能夠物盡其用,讓這所學校能真正地服務師生、提高教學水平,成為更多貧困學生改變命運的起點。令人欣慰的是,商洛市已成立調查組前往現場,人們關注的眾多問題終於有望得到答案:新學校由幾所中學合併而成,這一涉及眾多師生切身利益的問題,規劃時有沒有徵求公眾意見,還是領導們的「拍腦袋」工程?建設規劃是怎樣經過審批的?資金使用是否存在違規違紀現象?回答好這些問題,才能避免奢華之風向學校等民生工程蔓延,讓有限的資金真正「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