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電視劇《天道》就是根據這本書改編而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只有自己覺到悟到,才能得到」。這句話說得通俗一點,不就是思路決定出路嗎?
做Shopee一路創業下來,感受最深的也是這一點,賺錢是一場修行。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驗證自己的創業想法,不斷驗證賺錢的思路。只有想法在自己腦海裡面覺悟了,後面在落地執行的環節中,才有結果可以讓我們得到。
親身經歷的例子,當時入行做Shopee,大部分的蝦皮賣家都在做店群的鋪貨的模式,但我們判斷,隨著蝦皮平臺的不斷發展,前期雜亂無章的店群鋪貨模式肯定要被淘汰;顧客們肯定會更傾向在更加專業化,更垂直化的店鋪來進行購買商品。正是基於這一點覺悟,我們做蝦皮,一開始就往著精細化運營的方向來做女裝。
這篇文章是寫公眾號以來,最滿意的一篇。因為我們想清楚了一個問題,就是做電商,做到最後到底是在做什麼?
殊途同歸,最後都是做流量,流量為王。
一、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流量?
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流量,這個問題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容易陷入死循環。
如果錯了,那麼在一開始就錯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因為你說先雞也可以,先有蛋也行。就是一個死循環,一直把你繞在裡面。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做蝦皮,那麼就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先做產品(雞),再做流量(蛋)。
第二種是先做流量(蛋),再做產品(雞)。
1、好的產品自帶流量,這句話誰信誰就輸了。
如果你認可這一句話「好的產品本身自帶流量」,那麼創業的時候,很大可能會走第一種模式:先做產品,再做流量。
這句話騙騙小白還可以,但是對於創業者,你相信了,十有九輸。
正確的表述應該是:所有的產品都不會自帶流量,但好的產品自帶高轉化率。
酒香也怕巷子深。酒就好酒,產品本身好,但是酒是不會主動帶來顧客的。我們要明白,顧客是巷子帶給我們的,而不是酒本身。酒香只能說明產品好,產品好,轉化率就高。
為什麼線下實體店說選址定生死?因為選址位置的好壞,決定了客流量的大小,而產品本身決定了轉化率和復購率的高低,做傳統生意,客流量的大小,在選址的時候已經確定了。而做線上生意(做電商),流量的問題就需要自己來解決。
2、誰先誰後的問題
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定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做傳統生意的邏輯導向圖是:
先做市場調查(需求)→再選址開店(流量)→開門迎客(轉化)
那麼從線下映射到線上,線上只是少了選址的環節,但是做生意的核心邏輯是沒有變化的;商業自始至終,都是非常講究邏輯的社會活動,每一步都有順序,每一步順序都不能亂。千萬不能先開門迎客,再選址,最後做市場調研,這樣大概率會死掉。
所以,做Shopee,還是做其他網際網路項目,只有一條路:先做流量,再做產品。先解決需求,再提供產品。
科學家已經證實,世界上是先有蛋,再有雞。第一個蛋產生了變異,蛋孵化了雞,雞再生蛋,進入循環狀態。
一定跳出死循環,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才能破局。借用佛教的一句話,不然生生世世飽受輪迴之苦;輪迴就死循環啊~~
3、同樣是做東南亞市場,為什麼Shopee比競爭對手lazazd晚成立,但卻能夠快速超越對手。
Shopee官方也是用這個策略:先做流量再做產品。
我們以Shopee臺灣站點為例子,來看一下Shopee是怎麼快速從做流量端(做顧客端)戰略市場。
Shopee平臺在15年早期的時候,有近乎半年的時間,都是靠著在 Facebook、Google、Instagram 上投放廣告獲取用戶(數位廣告,就是國外的網際網路廣告投放)
在Shopee用戶數成功破 50 萬之後(完成初期的流量積累),接下來的蝦皮「免運費」策略,則幾乎可說是蝦皮拍賣讓使用者人數快速成長的大絕招。
「免運費」策略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黑貓宅急便免運」,指的是賣家享有黑貓物流全額補助,只要他們選擇黑貓宅急便作為運送方式,便享有免運費和「物流追蹤」機制;
第二階段「超商免運費」,則是讓買家和賣家在限定超商進行取貨、寄貨,一律享有免運費的福利。
免運策略,尤其是超商免運對蝦皮拍賣的幫助真的非常大,因為臺灣有三到四成網購族都非常偏好超商取貨,這讓蝦皮拍賣的下載量迅速飆升、訂單量月成長更為此暴增十倍。這個就是前期蝦皮運營重心,先把流量做起來。
蝦皮使用者越來越多,顧客越來越多。這個時候,蝦皮才把重心轉移到豐富產品側 。目前Shopee APP的最大特徵就是,買家跟賣家是融合在一個APP上面。你既是消費者,又同時可以開通商家的身份來售賣產品。當買家一旦成為賣家,他們在蝦皮App 上的使用行為、習慣偏好容易產生如此巨大改變,變得更有機會成為忠誠度高的使用者,蝦皮當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吸引使用者成為賣家的機會。
正是這個策略,快速幫蝦皮平臺豐富了商品數量。從而進入了引入流量、優化產品的循環模式。
4、需求決定產品,而不是產品決定需求。
有人群聚集的地方,一定會產生需求。有了需求,就會一定會催生出產品。人群這個詞就等於我們網際網路的術語-流量。
流量→需求→產品(商品)。簡單清晰的邏輯關係。我們自始至終,都是在做流量。
5、7分靠選品,3分靠運營,需要重新認識這一句話
表面看我們好像在做選品,但實際上,還是為了流量。拿幾個在Shopee店鋪實際運營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1)新店鋪要求一周內上新50個新產品,因為按照Shopee平臺規則,產品上新就會給流量,給訪客店鋪。
2)上架產品後,要善於利用蝦皮給的免費置頂功能。這個同樣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
什麼是免費置頂功能(Boost)?
使用該功能後,可對產品進行置頂推廣,系統會將該產品置頂在對應分類頁面靠前的位置進行展示。
3)為什麼我們一直推薦大家設置大額度的「關注禮」,讓流量沉澱成為店鋪的粉絲,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還是為了流量。
4)每天要求運營一天要在平臺的流量高峰時期,上新上夠100款,同樣也是為了獲取免費流量的曝光。
5)新店前期不要考慮盈利的事情,先出夠1000個訂單,不賺錢也要出夠1000個訂單。就算是虧本也要做,不是為了扶貧東南亞,而是為了獲取第一批1000個顧客,還是為了沉澱流量。大促一來,我們群發邀約這1000個顧客來店鋪復購,之前虧的錢,一天馬上回本。
當做流量的思維形成後,我們跟普通的Shopee賣家的區別就是高維打低維。認識不一樣了,打法也不一樣。
哪裡的流量便宜我們就去哪裡找,站內的流量入口全部都霸佔起來,蝦皮Feed-每天10天準時發;蝦皮直播-每天直播2小時;蝦皮關鍵字廣告-開起來;關聯廣告-不限制預算,開到低;站外引流-Facebook/IG/推特全渠道鋪開引入流量;
不出單的賣家千篇一律,都是在被動的等流量過來,自信產品為王。一點都不明白市場的殘酷 。蝦皮的流量也是自己花錢買來的,為什麼要把流量白白送你一個新店鋪呢?
出單的賣家各有各的手段,唯一相識的就是用上各種手段挖掘流量,有發feed出單的,有做直播出單的,有開關鍵字廣告出單了,核心就是解決了流量的問題。
選品佔了7分,那是因為好的產品有好的轉化率;但後期制約我們盈利天花板的,是我們獲取流量的能力,跟獲取流量的成本。
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表面是做產品,實際上都是在做流量,只有本著做流量的思維來做產品、做店鋪,才能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Shopee存活下來並賺到錢。
綱舉目張,一通百通。
所有乾貨文章合集:
1、擼順shopee藏價定價表-大賣內部的培訓資料大公開
2、1個核心,3個技巧,再送3個利潤超過100人民幣的藍海產品
3、高贊回答:如果你做Shopee不爆單,我建議你做這件事
4、手把手教學系列(1):月入過萬的選品技巧你一定要會
5、shopee店鋪爆品規律總結
6、Shopee滿分思路:超級乾貨-擼順關鍵字廣告投放
7、shopee數據分析系列(三):店鋪數據分析
8、shopee數據分析系列(二):利用好數據分析找趨勢抓需求
9、shopee數據分析系列(一):數據分析內功心法
10、shopee 日出百單必殺技:秒殺活動復盤 穩定日出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