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中部的太谷縣,有一種名滿三晉的傳統功夫小吃,俗稱「太谷餅」。
太谷餅有四大特點:一是酥軟至極,鮮餅可以隨著所放器皿的形狀而任意彎曲;二是醇香誘人,甘涼爽口,令人回味不盡;三是一嚼即化,餘味綿綿,口感極好;四是貯藏便利,將其存放於適當之處,半年之內色、味如初。
太谷餅的歷史悠久,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到了清朝末年,已經遠銷到了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它的生產與明清時期太谷縣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據有關史料記載:清代中葉以後,「商賈輔輳,甲於晉陽」,太谷縣的商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給本地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關於太古餅的歷史傳說也有多種說法,相傳在清朝鹹豐年間,太谷城東南溝子村有個富太太,喜食餅子,就派傭人四處買了無數種餅子。但買回的餅子不是嫌油膩,就是嫌幹硬,咬上一口便扔掉了。消息很快傳遍全城,傳到一個燒餅鋪裡,一位老師傅在祖傳工藝的基礎上,精心調製配方,經過多次實踐研製出了一種甘餅。
首先在選料上很有講究,選用上好的麵粉、白糖、食油和糖稀為原料,水的比重極小,食油選用的是山西北部優質熟榨的胡麻油,糖選用上等的砂白糖,糖稀選用米稀。
製作方法步驟並不繁瑣,但每一步都需憑藉多年經驗才能完成的恰到好處。用蛋清將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調成糊狀,用勺子盛在扣爐內,糊狀自然融流成圓形。成熟後,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因工藝講究,做出來的餅子色香味美,又甜又酥,敢與京糕粵餅相媲美。頗受那位富太太的喜愛,從此流傳至今,享負盛譽。
太谷餅經過了百年時光的沉澱,其技藝和配方不斷的精進,一點一滴完善,如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統糕點,運銷全國各地。太谷餅深受人們的喜愛,是逢年過節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對於他們來說,贈送不僅是一種香甜的糕點,也更是人們心中對傳統技藝,對先輩們的心血和智慧結晶的守護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