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淨利潤預虧超4億 「床墊第一股」喜臨門豪擲重金跨界受阻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本報實習記者 付魁 記者 劉頌輝 上海報導

日前,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603008.SH,以下簡稱「喜臨門」)披露年度業績預虧公告,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公司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3.9億元至虧損4.4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虧損4.25億元至虧損4.75億元。

公告顯示,此次業績虧損的原因之一是,本期喜臨門全資子公司浙江晟喜華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晟喜華視」)受影視行業市場和政策變化影響,經營業績預計不達預期。

此外,2015年~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度,喜臨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87億元、2.79億元、2.22億元、-3.34億元,同比分別增609.87%、-2.60%、-20.31%、-261.94%,公司淨利潤持續增長,現金流量淨額卻出現下滑態勢。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喜臨門的主營業務民用家具產品的利潤空間也在不斷受到擠壓。2015年~2017年,喜臨門民用家具毛利率分別為39.19%、35.8%、33.01%,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0.63、3.39、2.79個百分點。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次致電致函喜臨門方面,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涉及問題未在2018年年報中披露,領導也未作出一致對外的口徑,目前不作回應。

「床墊第一股」跨界遇阻

公開資料顯示,喜臨門的前身為紹興市喜臨門家具有限公司,由陳阿裕在1993年創立。經過整體變更後,於2012年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被資本市場稱為「中國床墊第一股」。

自以13.8億元「下嫁」顧家家居後,近期「床墊第一股」喜臨門又陷入商譽減值風險,引發上市以來首度虧損。

收購影視業務板塊以後,喜臨門整體營收和利潤方面,正朝著持續向好的方面發展。只是,這一向好趨勢卻因喜臨門近期披露的業績預告「戛然而止」。

據悉,晟喜華視的前身是浙江綠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6月,是由綠城控股集團控股的以製作經營廣播電視節目為主的專業公司,經營範圍涵蓋電視劇及欄目劇製作以及廣告設計、代理等相關業務。2015年5月,喜臨門宣布將以7.2億元現金完成對浙江綠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晟喜華視)100%股權的收購。收購後,喜臨門帳面商譽由0增至6.34億元。

晟喜華視方面曾作出業績承諾,2015年~2017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6850萬元、9200萬元、12000萬元。而實際從完成情況來看,2015年~2017年,晟喜華視分別實現淨利潤7007.46萬元、8432.38萬元、12285.19萬元。三年累計實現淨利潤27725.03萬元,整體完成率為98.8%。2016年,未完成當年業績承諾。

從喜臨門整體營收和利潤來看,併入晟喜華視的業績之後,2015年~2017年,喜臨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87億元、22.17億元、31.87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達到1.91億元、2.04億元、2.84億元。其中影視板塊毛利率最高,2017年達到了54.22%。

業績預告顯示,喜臨門預計2018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 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9億元到-4.4億元,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4.25億元到-4.75億元。

喜臨門方面同時在業績預告中表示,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全資子公司晟喜華視受影視行業市場和政策變化影響,經營業績預計不達預期。此外,喜臨門方面還在業績預告中表示,本期公司加大廣告品牌投入,擴充人才儲備,工資、廣告及業務宣傳費等銷售費用較上年同期有較高增長,此外,由於下半年受國內經濟環境及家具市場波動影響,整體銷售收入未達預期。

而對於影視業務板塊是否會有調整,喜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根據管理層的會議情況,由高層確定影視業務板塊發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沒有收到領導關於影視業務板塊調整的指示。

頻繁「輸血」現金流承壓

作為一個專注於生產床墊的家居企業,喜臨門是國內床墊的領軍企業,專注於設計、研發、生產、銷售以床墊為核心的高品質家具。在經歷原材料漲價、業績下滑之後,2015年喜臨門牽手晟喜華視,在原有家具業務上增加了影視傳媒的內容。彼時,影視文化產業火熱,國內電影票房迎來上漲。

據了解,喜臨門此前對晟喜華視的收購是以現金而非發行股份方式進行,豪擲7.2億元收購完成後,喜臨門帳面商譽由0增至6.34億元。而值得注意的是,據喜臨門2015年一季度報顯示,彼時的貨幣資金期末餘額為2.80億元,而2015年半年報顯示,喜臨門的貨幣資金期末餘額為2.35億元,將近12倍溢價收購使得喜臨門的現金流捉襟見肘。

一般而言,國內影視公司的應收帳款和存貨佔比高。儘管晟喜華視業績貢獻充足,母公司喜臨門的現金流壓力仍然在增加。年報顯示,2015年~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度,喜臨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87億元、2.79億元、2.22億元、-3.34億元,同比分別增609.87%、-2.60%、-20.31%、-261.94%。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喜臨門存貨餘額為9.05億元,與應收票據及應收帳款合計23.8億元,佔公司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達68%。

自從收購晟喜華視以來,喜臨門還因為多次向晟喜華視「借款輸血」而受到市場關注。2018年7月13日,喜臨門發布公告稱,關聯董事周偉成擬為晟喜華視提供不超過1.2億元的借款,借款期限為自董事會通過之日起12個月,借款利率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喜臨門頻繁向子公司提供借款讓業界生疑。

對於現金流緊張所帶來的壓力,2018年10月14日,顧家家居與喜臨門控股股東華易投資籤署《股權轉讓意向書》,顧家家居擬以單價不低於15.20元/股、總價不低於13.8億元的價格,收購喜臨門不低於23%的股權。上述喜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喜臨門還是顧家家居,目前都是意向性合作,顧家家居並沒有真正入股喜臨門。

(編輯:石英婧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6.3億商譽爆雷致預虧4億 喜臨門跨界夢斷?
    作者: 格隆匯 筠筠近幾年來,傳統企業紛紛布局轉型升級,希望開闢自己的第二賽道,「床墊第一股」喜臨門(603008.SH)也不例外。2015年,喜臨門豪擲7.2億元現金收購綠城傳媒(後更名為晟喜華視)100%股權,在原有家具業務上加碼影視傳媒。
  • 「床墊第一股」也暴雷 喜臨門如何玩砸了一手好牌
    喜臨門當初以高達11.85倍的溢價跨界影視行業,表面上華麗了財報,實質上卻埋下了商譽驟增和現金流緊張的地雷;如今,被顧家家居收購後又爆出上市以來的首度虧損自以13.8億元「下嫁」顧家家居後,近期「床墊第一股」喜臨門又陷入商譽減值風險,引發上市以來首度虧損。
  • 剝離影視業務、泰國工廠被指裁員 喜臨門「跨界」「跨國」雙失利?
    記者注意到,2018年受晟喜華視虧損影響,喜臨門當年淨利潤為-4.24億元,這是公司自2012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虧損。近兩年,市場也不斷傳出質疑,認為影視業務拖累了喜臨門業績。除了影視業務遇阻,喜臨門「跨國」市場似乎進行得也不順暢。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泰國工廠出現裁員情況,而越南工廠規模縮減。就上述說法,《中國科技投資》記者致電、致函喜臨門。
  • 深耕睡眠產業,喜臨門進軍智能床墊市場
    「中國床墊第一股」喜臨門10月20日發布今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業績逐季度改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77億元、歸母淨利潤1.38億元,營收和淨利同比、環比均實現增長。
  • 中國床墊第一股,一個健步跨入影視圈,這是另闢蹊徑?
    20多年的時間,喜臨門一直專注於床墊、軟床及其他家具產品的設計、研發,到2012年成功上市,進入資本市場,躋身於家紡行業第一梯隊,並穩做國內床墊市場的領頭羊。自主經營和OEM齊發在國內,能和喜臨門的床墊生意媲美的是另外一個品牌Mlily夢百合,兩家市值均徘徊在70多億,2016年的淨利潤都為2億多元。此前億歐家居分析了夢百合以記憶棉材質在出口銷量上獨佔鰲頭,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擴大,近年來也有向國內收攏的動作,而喜臨門則有不同,重心一直放在國內。國內家具行業主要有自主品牌和OEM(代工生產)兩種經營模式。
  • 喜臨門跨界布局影視 完成業績承諾
    跨界併購在資本市場早已不是新聞,比如做車模的星輝娛樂跨界「踢足球」,制煙花的熊貓金控做金融,實在讓投資者眼花繚亂。2015年,A股掀起一股影視公司資本併購潮。國內床墊龍頭喜臨門(603008)也宣布跨界影視,斥資7.2億元收購了浙江晟喜華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前身為浙江綠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晟喜華視」)。
  • 賣床墊的喜臨門要發力大健康
    上市6年的「床墊第一股」喜臨門(603008.SH),希望向大健康產業滲透。喜臨門總裁楊剛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喜臨門第一輪「東南西北中」的生產布局基本完成,後續將從「大家居」向「大健康」轉變,聚焦「護脊戰略」,以床墊為核心縱向發展。
  • 淨利潤大跌84%!麻花第一股桂發祥被指有「退市之憂」?
    近期,包子第一股狗不理在新三板退市,棗業第一股好想你(002582.SZ)在推出回購方案後被輿論質疑和監管問詢,麻花第一股桂發祥(002820.SZ)在公布一季報業績後陷入困境。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有投資者就「僅年貨期間近兩個月的銷售額就可以佔到全年銷售額25%左右」向桂發祥董秘提問:「到底是春節兩周還是年貨期間兩個月佔到全年銷售額25%?」截圖上看,桂發祥董秘的回答避重就輕,只表示「春節是公司主營產品的傳統銷售旺季」,對相關說法既未給出肯定也未進行否認。
  • 家裝行業單場直播破億品牌,喜臨門突破床墊行業"天花板"
    直播帶貨的火爆全民皆知,直播間破億也不鮮見。但對單價高、物流重的家裝產品來說,單場直播破億的意義,無異於突破了行業"天花板"。  11月10日,在喜臨門天貓旗艦店的直播間內,站在人群中講解產品的並非網紅明星,而是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剛。短短3小時的直播,超35萬人次參與互動。
  • 學生的第一款床墊 喜臨門開闢行業新藍海
    在床墊行業,也有這麼一家企業,它就是喜臨門。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之後,這幾天,喜臨門一直是行業熱議中心。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喜臨門在營收和利潤方面都實現了高增長,領先行業。第三季度公司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4.77億元,環比增長18.1%;其中,主營業務家具板塊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69億元,環比增長18.3%;實現扣非淨利潤1.38億元,環比增長57.4%。
  • "床墊第一股"喜臨門首日破發 後來者處境很煎熬
    但是,7月17日上市的「床墊第一個股」喜臨門的首日表現卻讓籌備上市的家居企業難言樂觀。  喜臨門開盤首日破發  7月17日登陸A股的家具公司——喜臨門(603008)在滬深交易所上市,該股首日開盤即破發(發行價為12.5元/股,對應發行市盈率為29.87倍),報11.50元。
  • 喜臨門床墊「零甲醛」居榜首
    2014年環保床墊排名,喜臨門「零甲醛」居榜首。經國家家具及室內環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權威檢測證明:喜臨門淨眠系列產品的甲醛釋放量低於國家標準100倍。早在2013年,喜臨門率先在行業內研發出具有甲醛淨化因子的床墊產品——淨眠系列,實現床墊幾近於「零甲醛」的突破,這讓喜臨門寢具排在環保床墊十大品牌的首位是當之無愧的。
  • 35分鐘破2億,喜臨門床墊天貓、京東、蘇寧銷量第一!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喜臨門最新資訊 > 正文 35分鐘破2億,喜臨門床墊天貓、京東、蘇寧銷量第一!
  • 床墊也「跨界」?喜臨門倡導護脊好睡眠 追求普惠價值
    9月9日,喜臨門聯合小米運動、脈脈等網際網路平臺與知名機構在上海舉辦「保護脊椎 遇見好睡眠」發布會。現場發布了「21天睡眠改善計劃」及「智慧選床系統」。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剛表示:「這已經不是喜臨門首次跨界合作,未來還將通過更多跨界合作倡導護脊好睡眠的理念。」
  • 喜臨門數位化購物勢在必行,搶佔床墊新零售先機
    一、被新華社點讚,民族品牌破開床墊行業新局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睡覺這項人體基本的生理需求,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  據央視財經網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在中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睡眠障礙大軍」。
  • 喜臨門的增長邏輯:立足研發,回歸用戶價值
    剛剛結束的雙11,喜臨門以全網7.2億銷售額和B2C同比增長141%的成績,以及連續多年蟬聯行業全網第一的表現在A股市場備受矚目,獲得多家機構的價值認可。長期來看,這僅是喜臨門強勁增長的階段之一。  早在2020年Q3財報中,喜臨門就以營收和利潤的逆勢增長引起業界關注,而強勁的勢頭也延續到了今年的雙11。
  • 喜臨門泰國工廠被曝大裁員,布局東南亞受阻!
    喜臨門泰國莎芬公司01喜臨門重金投資東南亞建廠2018年初美國宣布對中國進口產品包括家具加徵關稅,並對進口自中國的床墊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為應對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喜臨門於2018年8月出資990萬美元成立泰國莎芬公司,並在當年11月增資2050萬美元。
  • 喜臨門床墊怎麼樣?喜臨門床墊價格是多少?
    SLEEMON喜臨門床墊的品牌介紹:  喜臨門床墊成立於1993年,是喜臨門床墊行業最知名的老牌廠商之一,2012年在A股上市,成為國內喜臨門床墊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喜臨門床墊還是一家OEM大廠,有著紮實的製造功底,喜臨門床墊產能在每年100萬張以上。在國內甚至亞太地區,家具零售巨頭宜家的喜臨門床墊產品,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喜臨門床墊之手。
  • 從「家居界華為」的喜臨門,看中國床墊行業製造的轉型升級
    喜臨門以連續多年全網銷量第一的成績收官,超過床墊行業第二三四五名天貓官方旗艦店的銷售額總和。  特殊的市場環境,讓今年的雙11承載了更多期待和更高預期。從電商平臺成交額來看,截止到11月12日0點,天貓以4982億保持絕對領先,京東以2715億緊隨其後。這無疑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信號,表明中國經濟基本面未受動搖,仍具韌性。
  • 床墊產業迎來新一輪漲價潮 喜臨門首發聲「不漲價」
    2020年,一場全球性疫情讓製造業上下遊產能告急,尤其是原材料和無紡布相關的床墊行業價格迎來了新一輪飛漲。其次,在全國嚴格的防疫管控下,外貿進出口受阻,各行業復工艱難,導致床墊行業從生產到供應、物流、銷售等各環節成本費用上調,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物流復工不到50%,運價最高上漲30%,整個產業鏈成本集中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