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麻灘小學複課後,在專業老師教授下,興趣小組也相繼「開課」。(資料圖) 吹麻灘小學供圖
周末清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小學6年級學生陝子俊早早起床,踱步於房間,拿著寫有繞口令的紙條,琢磨著字詞發音和腔調。
積石山縣是全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也是國列、省列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還是中央統戰部定點幫扶縣。
圖為吹麻灘小學學生練習毛筆字。(資料圖) 吹麻灘小學供圖
多年來,中央統戰部通過派駐幹部、企業捐贈、僑愛工程等多種形式支持和幫扶該縣脫貧攻堅。其中,作為改變教育落後境況的智力扶貧與項目扶持、資金援助、產業扶貧等同步推進。「通過教育走出大山」,也成為當地父母對孩子的寄望。
陝子俊跟大多數中小學生一樣,也有周末作業,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他還是會利用空閒時間,練習主持技巧。陝子俊告訴記者,興趣愛好來自於學校培養。
坐落在高寒陰溼山區裡的吹麻灘小學位於積石山縣城,6年前,陝子俊剛入學時,該校還面臨著沒有教室上課的窘境。陝子俊回憶說,教室中桌椅板凳從講臺前擺到後黑板處,同時,因投影儀設備老舊,顯像泛黃,「如遇光照強,直接看不清。」
航拍下的積石山縣鄉村圖。(資料圖) 積石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中央統戰部定點扶貧積石山縣後,教育精準扶貧「拔窮根」便是其中一項工作。此前,中央統戰部曾聯繫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協調萬科等民營企業捐資1000萬元,用於新建吹麻灘小學教學樓及相關軟硬設施,選派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師生開展暑期支教活動,同時,聯繫當地政府,選派骨幹教師到暨南大學進行專題培訓等。
如今,面積達350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在吹麻灘小學拔地而起,內設教學室、圖書室、科技活動室,以及音樂、美術、計算機等教室。
在師生眼中,此前設備陳舊、教室數量不足、功能不全的吹麻灘小學,一夜之間成為「高大上」的學校。
學校條件的改善,促使以陝子俊為代表的一批學生活躍在課堂內外。「光芒四射。」陝子俊的主持能力還給從教超20年的譚小花留下了深刻影響。
「告別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時代。」譚小花對比前後教學變化說,此前,課堂輔助工具稀缺,全憑老師口述教授;如今,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可展示課本延伸知識,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更助於學生「吸收」「消化」學科內容。
在譚小花看來,此時的課堂已從教授識字的地方逐漸變遷至培養多種興趣的「造夢工廠」。
「以前,老師除了教授本職課程外,還要兼職品德等課程老師。」吹麻灘小學副校長趙學紅,此前既是語文老師,也是品德老師,還是音樂老師。她告訴記者,如今,在小班教學的前提下,學校給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招錄、配備專業老師,使其貧困地區學生也可享受「城區教學」紅利。
趙學紅介紹說,近年來,該校學生綜合測評在積石山縣120多所小學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地「標杆學校」。
「目前,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5.92%,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入學。」對於2020年教育發展規劃,積石山縣縣長馬尚文表示,除投入超1.5億元實施幼兒園、中小學建設項目外,還將有序推進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支教,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協調提質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艾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