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名廚譚榮輝:中餐是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

2020-12-16 大眾網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英國版報導,33年前,一檔名為《譚榮輝的中國烹飪》的電視節目在BBC2臺播出,瞬間風靡全英倫。譚榮輝藉此從一位唐人街華二代成為當時很多英國人心中中餐的代名詞。

  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

  譚榮輝1949年5月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他的父母在前一年剛剛從廣東來到這裡。他的整個童年都在唐人街度過,直到6歲都只會說廣東話,直到上小學,譚榮輝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

  在2012年BBC美食紀錄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當中,他將廣東稱為自己的「精神故鄉」。譚榮輝用「艱難」形容上世紀50年代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但唐人街是所有孩子們的「避風港」,而維繫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他直言,和中國一樣,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相比60多年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在華人移民的成分當中,也反映在唐人街的改變裡。

  我呈現的菜品全部是當場做出來的

  11歲時,為了不讓他到處去玩,譚榮輝的媽媽把他送到叔叔的餐館幫忙。他的爸爸在他出生8個月的時候就去世了。對於年幼的譚榮輝來說,叔叔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那是芝加哥唐人街最成功的餐廳,我叔叔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他的菜譜超越了那個時代。他曾經去臺灣學習中餐,然後把經驗帶回美國。他對食品質量要求很高,因此他的餐廳無論是對華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之後5年的後廚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中餐經驗,但也讓他開始對餐廳工作感到厭倦。16歲時,譚榮輝遠走加州求學,「因為我只想離廚房遠一點」。

  大學期間,他曾經前往法國學習一年。回到加州之後,由於缺錢,他利用一個周末在一個朋友的餐廳裡教義大利菜。「活動很成功,一個周末的工作賺回了兩個月的房租。緊接著我們又舉辦了第二次。朋友問我是否可以教一教中餐,我說:『當然,我閉著眼睛都會。』」

  教人做中餐的經歷讓譚榮輝意識到,自己厭倦的只是餐廳後廚的生活,而他真正喜歡的,「是為小範圍的朋友做飯。」後來,他開始在加州烹飪學院授課,並出版了一本中餐書籍。

  1984年,他受邀到英國為BBC拍攝了那部為英國人打開中餐之門的《譚榮輝的中國烹飪》。說起在BBC的拍攝經歷,他認為成功原因在於「真實」。「當時的飲食節目演示完過程後,會拿出之前做好的樣品。但我呈現的菜品全部是當場做出來的,拍攝的時候攝影師甚至會要求我做得慢一點以填滿節目時間。但我會說:『沒辦法,這就是中餐』。」

  譚榮輝說,BBC節目播映的時機非常合適,滿足了很多人對於中餐的好奇和想要自己嘗試的想法。同時,他也毫不諱言拍攝的困難:「那是我第一次做電視節目。事實上過程非常痛苦,帶給我很大創傷,以至於我在之後十年都沒有拍攝新的節目。」

  西方人正在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飲食

  作為30多年來在全世界推廣中餐的領路人,很多人希望了解在他看來是否存在「西式中餐」和「中式中餐」兩個截然不同的品種。

  譚榮輝認為,首先需要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以及因此而帶來烹飪方式的區別。他舉例說,中餐不使用烤箱,但在西方,慢慢烤是一種傳統。這是由於自古以來缺少燃料,因此中餐需要快速將食物煮熟,這就造成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煮飯方式的根本不同。

  「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交流。」譚榮輝說,自己即將出版一本新書,並希望利用這本書的版稅為中英兩國學生設立獎學金,鼓勵他們到對方國家訪學。而對於中餐海外推廣的討論,他認為「標準化」不符合中餐的規律,也並不是向西方人推廣中餐的必要條件。

推薦閱讀

  • 報告預計,高速公路網擁堵高發地區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以及雲南省;另外長沙、貴陽、武漢、西安等省會城市周邊高速擁堵將較為突出。五一期間,高速公路網省域擁堵高發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重慶,江蘇、四川、雲南等交通出...[詳細]

  • 打破剛性兌付是此次資管新規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此,資管新規作出了一系列細化安排,其中在定義資管業務時,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詳細]

  • 1995年10月4日,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茶山鎮茶一村一隅傳來陣陣嬰孩的啼哭聲,其身邊僅留有一張標記生日的字條,這個剛滿2個月的女嬰隨即被輾轉送入溫州市兒童福利院。[詳細]

  • 湖北宜昌一村民進山採藥意外失足跌落山崖,渾身多處骨折破裂傷勢嚴重。進入原始森林後,救援人員遇到了郭某妻子等一行8人組成的搜救隊,此時正因迷路而不知所措。[詳細]

  •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五一國際勞動節臨近,為減少遊客過多,造成威尼斯景區人滿為患。威尼斯旅遊管理部門的統計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威尼斯年平均接待遊客已經超過3000餘萬人。[詳細]

  •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最近一周,敘利亞政府在首都大馬士革郊區的亞爾穆克地區與「伊斯蘭國」極端分子展開交火。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日前再次警告,敘利亞衝突嚴重升級將對亞爾穆克巴勒斯坦難民營以及周圍地區造成災難性後果。[詳細]

相關焦點

  • BBC「中餐大師」譚榮輝:給首相做菜,讓1/8的英國人搶購中式炒鍋
    1981年,該報用兩大版篇幅,報導譚榮輝和他在舊金山教授製作的正宗中餐中餐進入西方高檔餐飲界發展,有這位「西方中餐大師」巨大功勞。這是譚榮輝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在美國出生,接受西方理念,卻像任何一位家鄉的老人一樣保留著對中國古老神明的敬畏,這樣的反差令人意外。他說這是小時候媽媽告訴他的,他一直記得。面對這位貌不驚人的美籍華裔老人,旁人很難想像,中餐進入西方高檔餐飲界發展,有這位「西方中餐大師」巨大功勞。
  • 美華裔入選名廚永久郵票 將中國美食引入美國(圖)
    美華裔入選名廚永久郵票 將中國美食引入美國(圖) 2014-09-29 11:17: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南若然     包括華裔名廚廖家艾在內的五位名廚
  • 美國華裔二代美女代言中餐美食 發博客上電視(圖)
    美國華裔二代美女代言中餐美食 發博客上電視(圖)     魏貝珊(左)常在電視曝光,向西方世界介紹中餐,圖為她與名廚兼主持人Andrew Zimmern共同錄製節目介紹聖蓋博谷美食。
  • 美國加州爾灣華裔副市長與華人新移民聊社區生活
    爾灣首位華裔副市長。(美國《僑報》/尚穎 攝)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加州爾灣市首任華裔副市長郭正明(Anthony Kuo)日前受爾灣華人互助會邀請,與爾灣華人新移民舉行見面會,面對面分享他從小在爾灣的成長和勵志歷程,與社區人士討論爾灣市的未來發展,並為華人移民解答有關爾灣市的各種問題。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為什麼你從沒吃過?
    在《排華法案》施行期間,美國的暴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來到中國社區,燒殺搶掠,以致於經歷過這一切的華裔老人回憶時,都會說「這哪裡是排華,這就是在滅華」。中餐館不僅成為了華人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更成為了無數華人傳承與祖先聯繫的紐帶與見證。伴隨著在美國各個城市不斷出現的華人餐廳,早期到來的華人以血緣為連接,建立類似「王氏協會」的宗親會。隨後出現的華人則依託省會為組織,建立諸如「潮汕同鄉會」、「福建聯誼會」、「溫州同鄉會」、「中山會館」的同鄉會。
  • 墨西哥有座華人城,主食是中餐,中餐為何統治了「墨西哥城」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菜的美味就徵服了墨西哥人的味蕾,他們愛好中國菜不僅僅是因為其獨特的美味,還有中餐有趣的食材搭配和豐富的調料,特別是他們認為中餐特別的「甜辣」口味引領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味世界。因此,墨西卡利彼時也被華人親切地稱為「小廣州」。1919年前後,當地華人已超過1萬人,成為當時墨西卡利的居民主體,比墨西哥人多出好幾倍。廣東話是當地通行的語言,華人用中文寫的票據可以當支票使用,幾乎所有的工商業全為華人所有。一些華人與墨西哥人組建家庭,生兒育女,他們的後代融合了兩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和文化。
  • 鍾麗緹&張倫碩:維繫婚姻的紐帶雙方精神的高度契合!
    鍾麗緹&張倫碩:維繫婚姻的紐帶雙方精神的高度契合!@360娛樂4月26日,鍾麗緹在微博分享與老公張倫碩及舞蹈教練的合照,並配文:「不斷挑戰自己極限(腳都磨吐露皮了),還有大帥哥陪伴我們,祝大家周末愉快」。
  • [華人世界]華裔學生創製新加坡風味沙拉醬
    [華人世界]華裔學生創製新加坡風味沙拉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11:41 來源:CCTV.com 進入[華人世界
  • 華裔在美國150年:回顧華人在美創業之甘苦今昔
    美國華人概況: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華裔屬於最早移民美國的族裔之一,華人大批移民美國的歷史至今橫跨了一個半世紀。這150年的歷史見證了華裔移民在新大陸頑強求生、艱辛創業,尋求新生活的不懈努力。
  • 介紹華裔社區生活 英文版《華人》月刊在美出版
    華聲報聖地牙哥消息:一本完全以英文出版的月刊《華人》(We Chinese in America)日前在美國聖地牙哥問世,為各族裔讀者了解華裔社區的生活百態,打開了一扇窗口。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華人》月刊的中文版早已於2001年創刊,發行人是曾執教中國河南大學的馬平女士。這本免費贈閱的雜誌篇幅已增加到80頁,剛剛出現的英文版第一期也有近50頁。
  • 美國中餐新變化:廚師更多華裔高材生
    他們的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給美國的中餐注入更多現代、創新以及美味的感覺。  他們的廚藝之路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儘管各自都曾是高材生,但是在廚藝這條路上,他們還是要從頭做起,而且往往會遭到家庭的極力反對。  「沒有哪個華裔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大學後,希望他們到頭來在廚房工作。」31歲的託馬斯•陳說道,他的父母在紐約州的弗農山(Mount Vernon)經營一家餐廳。
  • 裴高才:家譜是維繫海外華人田長焯家庭的紐帶
    譜牒文化是我國歷史典籍和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家族的人文檔案,更是聯繫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文化紐帶。從湖北黃陂走出的美國著名僑領田長焯、田長霖兄弟等,就曾多次返鄉尋根謁祖、尋訪宗譜,成為科技報國在異域的當代精英。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些華僑華人為傳播中餐文化施展「十八般武藝」,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美味心得」。資料圖:一家中餐廳在紐約法拉盛社區街道旁外賣菜餚。中新社記者廖攀攝  網絡中餐菜譜記錄美味 傳遞親情  是網絡和美食,讓親情不受阻隔,讓文化傳播的界限消弭。
  • 第一位被畫上美國郵票的中國名廚|中餐出海記·貳
    上周一,我們推送了一篇紀念美國中餐女王之一江孫芸( 戳)的文章,很多讀者在文末留言,感覺還沒看夠,應該還有其他故事。她生前先後開了五家中餐廳,都在波士頓地區,並在最後發展出一條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餐烹調產品線,至今都在持續傳播中餐的滋味和文化。 2014年,在她逝世的20周年紀念日,美國郵政局發行了一套印有她頭像的郵票,她成了第一個登上美國郵票的中國名廚。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對於在美國的華裔,有人說,華裔的地位還沒有黑人高,有人說,華裔的歡迎程度和印度人相差甚遠,還有人說,華裔正在逐步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地位,但是華裔在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現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 炎炎烈日華裔熱情不減,洛杉磯華人社區三萬口罩捐獻儀式舉行
    美國華人第1723篇文章洛杉磯華人社區向當地政府捐贈抗疫急需物資。洛杉磯郡郡長助理在接領儀式中,感謝洛杉磯華裔心繫美國,發揚大愛精神,其高尚品德值得欽佩。正文共:885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撰文:孫國第律師Jimmy Jiang(非贏利組織美國中華文化創業基金會執行理事)和古建築修繕設計師Gregory Yu發起,得到當地華裔積極響應和參與的揖獻活動終於告一段落。
  • 美國名廚大膽發表對美式中餐的犀利評論,很多中國人支持他
    ,國外的歐美人比較喜歡吃西餐,口味與中國人完全不一樣的,就像他們喜歡中餐,但也只是口頭上說一說的,真的要讓他們吃下去中餐也不太可能。國外一個名廚就發表了對此的犀利言論,反而還受到了非常多的中國人的支持。我們已經知道了,那些外國人不太喜歡吃正宗的中餐,不是因為中餐不好,是因為大家的口味確實有所差別,大部分都是吃的美式中餐。在國外就有著很多美食,中餐館非常的流行,非常暢銷,在美國又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廚子叫做齊摩恩,他就在公開場合批評過在國外非常暢銷的美式中餐這一現象。
  • 美華裔博士的農民夢:辦特色蔬菜農場服務華人社區
    美華裔博士的農民夢:辦特色蔬菜農場服務華人社區 熱衷務農的華裔博士趙福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和我一樣的華裔年輕人。」他說。  趙福於2008年12月與妻子來到美國,兩人均獲得華中農業大學(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的昆蟲學學位。趙福主要研究蒼蠅,妻子則專注於蚊蟲的研究。很多了解趙福的居民都很奇怪他的農民夢,但是他們也不能阻止他將夢想付諸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