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2021-01-13 與書為伍能與狼共舞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道德經》

釋義

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道教素來以善道教化為己任。一方面,積極地用自己的理論、觀點向社會做宣傳,引導人們學善明善,期望整個社會能夠風俗淳美,道德高尚,是為勸善;另一方面則更加提倡修道者身體力行,主動去做好事,是為行善。行善的目的,並非為了贏取別人的讚揚,而是為了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積累功德,以作宗教解脫的基礎。做了好事不求人知,不讓人知,稱之為積陰功。廣積陰功,是道教徒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道教提倡廣積陰功,要求「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太上感應篇》)。相對應的,便是反對放縱自己,幹各種不妥當的甚至於缺德的事。有人幹一點好事,生怕人家不知道,而一旦無人監督,便偷偷幹一點壞事,自以為瞞過人耳目,不會得到懲罰。道教對此態度完全不同。因為,善惡的行為,終究逃避不了果報的法則,陰功陰惡,人或不能知,天地神明卻不會不知。《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正是基於對神明監察每一個人思想與言行的觀念。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做了好事不求人報答也不難,難的是一個人做好事,誰也不讓知道。因為如果他告訴任何人,心裡總有那麼一點遺憾,好像若有所失似的。魯穆公問子思:「聽說你做好事,不要別人稱讚你,真是這樣嗎?」子思回答:「並非如此。我做好事總希望有人知道,這樣便會有人稱讚我,我也可以從中得到勉勵。這只是我的希望,並非都能實現。雄雞報曉是一件好事,若說雄雞不倦地報曉不想讓人知道,以免別人誇獎自己,說這話的人,不是虛妄便是愚蠢。」子思做好事是希望得到別人報答的。沒有報答的勉勵,子思做好事的勁頭就會受到影響。可見子思的境界並不高。子思以為他做好事是為了別人,但不知道他為別人做好事的同時也是為自己。他為別人做好事當然方便了別人,但同時,他為自己積累了善行,修煉了德操。為了自己的事唯恐天下不知,這不是涵養太淺薄了嗎?

感悟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與行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分裂。只有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知實行,真正有德。所以,道教說的積功累德,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修德主要靠實踐,通過實踐種行善的準則,逐步體悟其中的真諦,慢慢積累,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跡,但行好事,不求人知。這是有道者的不爭之德。

相關焦點

  • 感應圖說|慈心於物
    【原文】慈心於物。【釋義】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萬物啊!
  • 【一句佛號】真誠心一句阿彌陀佛,超過你無量劫積功累德,不得了!沒人相信
    真誠心一句阿彌陀佛,超過你無量劫積功累德,不得了!沒人相信。這個法門,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遇到沒有不成佛的,遇不到太難,遇到就成佛。   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中下根性,好在我還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可是老師把淨土宗介紹給我,我大概學了二、三十年才相信。經上講的難信之法,這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從難信當中相信的。
  • 修行是積功累德到自然而然,不急不躁堅持堅守訓練呼吸念佛
    風過鈴響,不僅要步步做到風過鈴響,還要步步做到位,這幾天每天中午能念到不困不累,跟我認真做這個風過鈴響有很大的關係。哼字訣是訓練丹田音的基礎課,大聲哼,小聲哼,(師語:風過鈴響是丹田音訓練的畫龍點睛之處,哼哼法則是丹田音訓練的最最方便之處。)閉嘴哼,張嘴哼都要長時間訓練,才能練出來充分共振的丹田音。
  • 《太上感應篇》: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 「小年」,灶王立功贖罪而誕生,一個積功累德可以不過的節日
    所以積德行善、積功累德才是硬道理。也許有人會問,天下那麼多平善之人,為什麼玉帝只給了張生將功補過、改邪歸正的機會呢?這個道理很簡單,根據各家學術理論長期研究、驗證得知,人有累生累世之說,人的品性、功德有厚薄之分。要想讓玉帝熟知你,必須生生世世行善舉。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話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聽過、聽到,跟悟到是不一樣的,跟做到、跟得到那層次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