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上)

2020-12-11 澎湃新聞

談及李斯特的作品,我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炫技"。從12首《超技練習曲》到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將鋼琴技巧幾乎發展至極致。然而,當李斯特步入中年之後,他開始厭倦貴族的生活,轉而去思考人生與人性的本質,從「炫技大師」變成「哲學家」,其作品因此帶有了更多的哲思。

《b小調奏鳴曲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

》是李斯特一生的巔峰之作。他透過心靈的「顯微鏡」去洞察這個世界的本質,探討上帝、理想、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等之間的關係。作為鋼琴作品中的"神作」,人們對其的研讀和爭議亦從未停止。

魏浩天

魏浩天,留美青年鋼琴演奏家,音樂學者。曾獲2014年中國電視器樂大賽鋼琴組金獎,2015年澳門亞太鋼琴比賽公開組第一名,2016年山葉獎學金比賽第一名等獎項。2017年於義大利TODI音樂節上演奏,被國際著名鋼琴家Eduardo Delgado稱為「極其敏感且具有靈性和熱情的青年鋼琴家」。2018年進入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師從Joanna Polk教授,被讚譽為「非常有天分和樂感並且十分詩性與熱情的演奏家」。在國內期間多次受邀於復旦大學、上海圖書館等地舉辦「論鋼琴演奏與體態律動」「漫談神性李斯特」等講座及講解音樂會,並與南京愛樂樂團等音樂團體合作《黃河鋼琴協奏曲》《格裡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等曲目。

口述 |

魏浩天

文 |

甘磊

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作為19世紀鋼琴文獻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初聽時似乎有些難以消化。就創作背景方面來講,為了籌建波恩市貝多芬紀念碑,舒曼於1839年發表《C大調幻想曲

(Op.17)

》獻給李斯特。作為回贈,李斯特創作了《b小調奏鳴曲》並於1854年獻給舒曼,然而此時的舒曼已經精神失常。1854年5月,在勃拉姆斯的演奏下,克拉拉第一次聽到了這部作品,卻認為它「使人害怕和不安,內容空洞,除了噪音沒有別的東西,找不到一點點和諧的元素」。

這部作品在當時的音樂界引起了不少爭議,甚至受到了無情的抨擊。然而時至今日,它作為大型獨奏作品,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與認可,成為無數演奏家展示其技巧與理解力的「試金石」,其價值與美感得到了深度的挖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李斯特最優秀的鋼琴獨奏作品,其中蘊含的哲理鮮少有其他作品能與之比擬。

無論是舒曼《C大調幻想曲》還是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既然是為籌集貝多芬之墓而創作,其必定在某些方面受到了貝多芬的影響,譬如《C大調幻想曲》中便使用了貝多芬1816年創作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戀人

(An die ferne Geliebte, Op.98)

》主題。貝多芬大部分作品的吸引人之處並非在於旋律,而在於其和聲、織體的支撐,這一點和此前的海頓、莫扎特等作曲家都不一樣,某種程度可以視作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然而還並非貝多芬的最高明之處。貝多芬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其作品往往採用非常簡短的動機

(音樂術語,指音樂段落內部可劃分的最小組成單位,具有獨立意義,是音樂主題的代表、樂曲發展的胚芽)

,甚至只有三四個音,不斷發展演變,成為一個龐大的作品。一個十分經典的例子,便是貫穿《命運交響曲》全曲的「敲門」動機。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浪漫主義傑出代表人物之一(圖源網絡)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的創作,顯然帶有貝多芬「動機發展」的思路在內。作品使用了三個簡短的動機,加上兩大主題,發展成為時長三十分鐘的作品——一部涵蓋全人類與全宇宙共同體精神的鴻篇巨著。之所以說這是一部「宇宙性」的作品,是因為它某種程度和我們的宇宙十分類似。宇宙中有各種星系,而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多姿多彩的事物,這一切當中絕大多數的可見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這部作品也是如此,僅僅用了幾個很簡單的元素,如同基本粒子一樣,構成了龐大的作品。結構方面,《b小調奏鳴曲》呈現出「雙奏鳴曲式」,既可以從單樂章奏鳴曲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三至四個樂章的奏鳴套曲角度去分析,由此可見其規模與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而內容方面,作品甚至能夠以小見大地反映出整個人類、整個宇宙的面貌。這些正是《b小調奏鳴曲》的偉大之處,亦是其深深吸引人的地方。

那麼這三大動機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聽一下曲目開頭,十分混沌,仿佛在往下墜落,音樂形象黑暗而神秘。此處有點類似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Op.57)

》的開頭,似乎有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迫使靈魂下墜,儘管很微弱,但是穿透力特別強。這便是全曲的第一個動機——「命運」動機。命運的腳步隨著下行的八度往下走,引領靈魂往黑暗處墜落,十分神秘,深不可測,無法阻擋。

緊接著的8-12小節,似乎呈現出比較憤怒的音樂形象。其描繪的是一個在逆境中的英雄,正在向某個事物宣戰。這便是全曲第二個動機——「英雄」動機,其音樂形象是英勇而堅毅的。

那麼是什麼事物對英雄的宣戰進行回應呢?接下來的這個段落,音區非常低,仿佛腳步聲逼近,給人咄咄逼人的感覺。這是第三個動機——「魔鬼」動機,給人黑暗冷酷的感覺。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樂譜(Klavierwerke, Band 6: Original Kompositionen für Klavier zu zwei Händen (pp.289). 圖源IMSLP國際樂譜庫)

事實上,李斯特創作了很多標題音樂

(用文字標題來表明作曲家創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作品,常採用象徵、暗示等創作手法,與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緊密結合)

,而《b小調奏鳴曲》有著如上的象徵意義,卻偏偏不是標題音樂。音樂學界對《b小調奏鳴曲》內涵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學者們往往會從各個不同角度詮釋這個作品,形成了以下派別——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這部奏鳴曲的音樂形象取材自歌德的著作《浮士德》,也有學者認為這部作品是李斯特的「自傳」,音樂中的種種矛盾與對立反映的是作曲家內心多重性格的衝突。此外還有一些說法認為作品取材於《聖經》以及彌爾頓的《失樂園》等著作。

我個人傾向於從李斯特「自傳」的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解讀。倘若李斯特真的是以《浮士德》為藍本進行創作,那麼這部作品理應叫做《浮士德奏鳴曲》,成為一部標題音樂。正如李斯特的另外一部奏鳴曲《但丁讀後感:幻想奏鳴曲

(Apres une lecture du Dante,fantasia quazi sonata. S.161 No.7. 後文簡稱「但丁奏鳴曲」)

》,其標題便表明作品與但丁直接相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前面提到了「英雄」動機和「魔鬼」動機,這兩種音樂形象在《b小調奏鳴曲》的大量篇幅中都處於對峙的狀態,然而歌德作品中的「英雄」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更多時候是在籤署協議,達成和解。《b小調奏鳴曲》本身必定包含一部分《浮士德》的思想,但《浮士德》並非《b小調奏鳴曲》的全部,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進一步分析。倘若從李斯特內心多重性格的衝突進行解讀,能夠更好地契合英雄與魔鬼的鬥爭狀態,並且對作品的內核進行更廣泛的概括,因此我個人認為這種解讀方式更為科學。

回到作品本身。三大動機完全展示之後,從第18小節開始,音樂氛圍十分緊張,仿佛戰爭之前的一陣風颳過。接下來,英雄再次宣戰,隨著魔鬼的回應,兩者的戰爭即將打響。以上便是全曲的引子部分。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樂譜(Klavierwerke, Band 6: Original Kompositionen für Klavier zu zwei Händen (pp.289). 圖源IMSLP國際樂譜庫)

從第32小節開始,英雄與魔鬼的戰爭正式打響。32-39小節的段落,使用了「英雄」動機的前半部分和「魔鬼」動機的後半部分。這部分出現了一些減七和弦,帶來了嘈雜的音響效果,表明英雄與魔鬼正在對抗。很多人演奏這個段落時,速度會特別快,甚至將「快板

(Allegro)

」演奏出「急板

(Presto)

」的感覺

(「快板」「急板」均為表示速度的音樂術語)

。其實音樂的速度更多時候是為了營造情緒與氣氛,譬如蕭邦的夜曲需要非常靜謐的氛圍,倘若演奏速度太快就便失去了平靜的感覺,而演奏速度太慢則會讓聽眾感覺乏味甚至被「催眠」,這些都是不妥的。而此處的演奏速度應當能體現「英雄」與「魔鬼」兩種音樂形象的鬥爭與對峙,過快的速度反而會使得音樂形同「趕路」,和聲之間難以相互支撐,音樂形象因而顯得模糊。

在40-44小節,譜面標註的「più rinforz

(更加強烈)

」意味著氣氛更為緊張。這裡使用了「魔鬼」動機的前半部分和「英雄」動機的後半部分,與32-39小節恰好相反。隨後的45-50小節,音樂氛圍變得混亂。兩個雙音並沒有出現在音樂正拍的地方,音樂的節奏仿佛在「亂晃」,再加上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製造出極其不穩定、甚至比之前的段落更加嘈雜的效果。這裡的十六分音符當中,隱藏著「英雄」動機。

在51-54小節,左手部分的樂句並沒有從正拍點的地方開始,和剛才一樣製造了不穩定感。此外,這裡的調性轉換非常頻繁——英雄在混亂中不斷尋找方向和出路。從55小節開始,音樂很明顯使用了「英雄」動機,並且轉到了大調,還使用了兩次模進不斷向上。這說明英雄暫時掌握了優勢,變得十分自信而且自豪,開始不斷向上攀登。正當英雄似乎要到達人生巔峰時,音樂從第80小節開始下墜——英雄突然被拽入深淵。連續的減七和弦下行之後,緊接著是沉重的「命運」腳步,這便是英雄所遇到的一次挫折。第93小節的音樂給人一種迷惑感。從和聲角度來說,此處既有非常協和的純五度關係,又有著極為不協和的小二度關係,二者累加,給人一種困惑的感覺,似乎能從中看到希望,但這種所謂希望卻無從把握。後面的幾個樂句進行了模進

(將樂句作重複出現,但每一次出現的音高都不相同)

,仿佛英雄正在多次努力走出迷惘。

接下來的段落,聽起來十分寬廣、莊嚴且神聖。這便是全曲的第一個主題——「上帝」主題。這一段落可以和《但丁奏鳴曲》的一個段落進行類比。《但丁奏鳴曲》當中所描繪的第九層地獄是地獄的底層,那裡是一個冰湖,關押的是罪孽最深重的人,音樂進行到該段落時使用了較弱的力度與詭異的「三連音」音型,仿佛一個人受到了命運的重創,從此一蹶不振,趨於冷漠麻木;但緊接著的音樂色彩十分溫暖,層層推進,直至聽到天國的旋律,光明而壯麗。

《b小調奏鳴曲》亦是如此——上帝在絕境當中出現。作為「上帝」主題,這一段落的織體非常厚,非常寬廣,正如上帝形象的廣闊無邊、莊嚴壯麗。聯想到《但丁奏鳴曲》結尾段落,但丁在接近天堂的時候終於遇到了他死去的戀人貝阿特麗切,後來戀人帶領他遊覽天堂,終於見到了上帝。兩部作品都使用厚重寬廣的織體來描繪上帝,甚至連調性也都採用了D大調。此外,《b小調奏鳴曲》「上帝」主題的旋律,契合了天主教禮拜儀式上的讚美詩旋律。

上帝(圖源網絡)

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上帝」。對於基督徒來說,他們的「上帝」是耶和華。對於佛教徒來說,他們的「上帝」是六道輪迴的自然法則。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往往會相信諸如「因果報應」等法則。這些事物與準則成為了人們內心正義感的來源,從廣義上來講,我們可以把它們視作「上帝」。

在第120小節,「上帝」主題停留在減七和弦上,意味著矛盾沒有解決。經歷了波折與抗爭之後,英雄顯得有些疲憊。從124小節開始,音樂所描繪的是英雄的內心世界,傳遞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個段落使用了「英雄」動機,卻營造出十分慵懶安逸的氛圍,一些屬七十三和弦甚至某種程度略微增添了些微「爵士」意味。然而緊隨其後,「魔鬼」動機再次出現,魔鬼的腳步再次逼近,立刻將美好的幻想拉回了現實。

正當魔鬼咄咄逼人的時候,音樂氛圍驟變——「天使」的形象在此時出現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魔鬼黑暗冷酷,而天使象徵著愛與希望,兩者往往是互不相容的。然而此處的「天使」旋律卻令人感到似曾相識——它正是由「魔鬼」動機的旋律改造而來的。李斯特使用同一個動機塑造「天使」與「魔鬼」兩種截然相反的音樂形象,這正揭示了「對立統一」的規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諸如善與惡、美和醜、黑暗與光明等,彼此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就拿善與惡來講,人們看到了「善」的美好,往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惡」的危害;而見證了諸多的「惡」,能夠讓人更加珍惜「善」。此外,善與惡有著相對性,同一件事情對於A來說是「善」,對於B來說有可能是「惡」,這一點恰好契合了李斯特用相同動機塑造「天使」與「魔鬼」音樂形象的構思。

天使與魔鬼(圖源網絡)

李斯特在此處所用的手法稱為「主題轉化

(Thematic Transformation)

」,指的是將一個動機或者旋律通過擴張、縮減、添加裝飾音等變換手法進行改造。這種手法常常會改變原有動機的性格與氣氛,塑造截然不同的音樂形象,但是動機本身的形態依然是清晰可辨的。李斯特的其他作品也經常使用這種手法,例如《但丁奏鳴曲》的「地獄」主題和「天堂」主題就是同一個旋律。「地獄」段落的音樂形象非常絕望且黑暗,而「天堂」段落則十分壯闊,充滿希望。當我們將「天堂」主題的主幹音抽出來,會發現那段旋律是在「地獄」主題的基礎上拉寬節奏,並且將音域從低聲部移至高聲部,同時改變了和聲與織體,從而改變音樂形象。

李斯特的《奧伯曼山谷

(Valee d'Obermann, S.160 No.6)

》也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全曲只用了三個音「級進下行」作為動機,講述了一位名叫奧伯曼的青年失去了家庭、愛情、事業之後,產生厭世情緒,來到山谷當中避世的故事。作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奧伯曼剛來到山谷、非常壓抑、將自己關進小黑屋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繪了一天清晨,奧伯曼走出小木屋,眼前是花草樹木,耳畔是小鳥啼鳴,瞬間被山谷裡朝氣蓬勃的景象所吸引的場景。緊隨其後的第三部分當中,山谷裡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勾起了奧伯曼內心的痛苦回憶。這些段落中的不同場景都是基於三個音「級進下行」的動機進行展開的。最後一部分,雨過天晴,樹葉緩緩滴水,萬物正在甦醒。李斯特在這部分將原有的動機進行「倒置」,變成了三個音級進上行,使音樂飽含著希望與愛。在壯闊的氛圍中,陽光終於穿透了烏雲,照耀在山谷當中,一切都恢復到生機勃勃的狀態,而奧伯曼終於打開自己的心胸,去接納這個世界。整首作品的敘事都是基於三個音的動機而展開的,不同的情節中使用了不同的手法對動機進行變形,由此可見「主題轉化」手法在李斯特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回到《b小調奏鳴曲》。從179小節開始,音樂描繪了英雄被天使感染,受到天使洗禮的場景。這一段落的左手部分使用了英雄動機,其織體和《但丁奏鳴曲》「煉獄」段落的「愛的降臨」場景有著類似之處。英雄受到了天使的鼓舞之後,變得更加自信,重新上路,獲得了更多的力量。當他遇到新的困難時,得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攻克、解決問題。239-254小節的音樂氛圍十分輕鬆活潑,描繪了英雄的思想正在神遊,靈魂得到釋放,仿佛在天地之間來回穿梭的情景。

255-276小節,英雄受到鼓舞之後再次上路,和之前相比擁有了更多決心。正當英雄仿佛要凱旋歸來時,氣氛再次驟變

(277小節)

,整個世界仿佛崩塌了一樣,英雄就此陷入絕境,憤怒而絕望,甚至開始失去理智。

魏浩天南京百靈島導賞式音樂會現場

「上帝」主題在全曲第297小節再次出現,但這次的形象十分沉重。英雄似乎逐漸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對上帝進行著質問——倘若上帝真的萬能,為什麼會允許諸多苦難與黑暗勢力的存在呢?301小節的「宣敘調」

(原指歌劇、清唱劇等聲樂體裁作品中類似朗誦的曲調,多用於對話與敘述劇情;用於器樂作品中則指節奏自由而伴奏亦較簡單的樂句或段落)

,便是英雄內心的吐露——他的內心非常苦悶,有著太多的困惑與不解。307小節起,英雄正在不斷質問。這裡使用了幾個連續的增四度和減五度音程,且這些音程在縱向上疊置形成減七和弦。這種和弦的氛圍非常緊張,在此處可以視作魔鬼侵蝕的象徵——畢竟英雄此時失去了理智和信仰,變得十分怪癖。一個人失去信仰之後,往往意志力十分薄弱,心中的正義感很容易丟失,此時正是「魔鬼」等邪惡勢力最容易侵蝕的時候。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人在社會上經歷了太多的不公與黑暗,他們內心的正義感在困惑中逐漸消亡,最後可悲地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從311小節開始,魔鬼的腳步果然在逼近。後面的音樂開始陷入瘋狂的境地——315-318這四個小節都使用了「英雄」動機的前半部分,而每一小節的不協和程度都在加深。從大三和弦,到增三和弦,再到減七和弦,再到後面頻繁使用的減和弦,這是一個矛盾不斷累積的過程。最終英雄被魔鬼捕獲

(319小節起)

,儘管他不斷掙扎,卻始終沒能逃脫。這一段落的左手部分使用了持續的「魔鬼」動機,仿佛魔鬼正在侵蝕,不可阻擋;而右手部分是英雄動機。這裡的調式在弗裡吉亞調式與和聲小調之間反覆變化游離,「掙扎感」由此體現。

曲目的330-452小節當中,英雄進入了一段長夢,對世間諸多事物的本質進行了思考。331-346小節的織體具有一定的眾讚歌特徵,音樂形象夢幻而陰柔,在我看來是全曲最美的段落,然而這種美好顯得十分虛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這裡描繪的便是英雄幻想中的世界。這一段落便是全曲的最後一個主題——充滿一切美好事物的「理想世界」。

魏浩天正在進行講解

至此,全曲的三大動機

(「命運」動機、「英雄」動機、「魔鬼/天使」動機)

和兩大主題

(「上帝」主題、「理想世界」主題)

已經全部展示完畢。談及「命運」,無需多說,宿命的力量往往是不可抗拒的。至於「英雄」,我們生活中談到的「英雄」常常是指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為了全世界,甘願犧牲自己的「大人物」。英雄身上往往具備著「英雄性」,而「英雄性」體現為促使主體奮鬥的內在精神動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為了某個既定目標去不懈努力的過程,比如說努力學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促使我們完成任務、迎接挑戰的內在動力,便是我們所具備的內在「英雄性」。「魔鬼」象徵著世界上一切黑暗、醜陋的事物,而「天使」則象徵著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這一點在前面也有所論述。

至於全曲的兩大主題,「上帝」主題象徵著信仰,它在很多時候能夠成為人們內心的準則,成為主體正義感的來源。而「理想世界」本質上也是一種信仰,它更多情況下會成為主體奮鬥的終極目標。例如共產主義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當中,沒有階級之分,亦沒有剝削、壓迫、戰爭、疾病與苦難,人們都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這種理想世界的圖景,便成為了無數共產主義者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

前面我們提到了「天使」與「魔鬼」的對立統一關係。事實上譜面當中還隱藏著另一組關係,這便是「天使」和「理想世界」之間的關係。從含義上來講,「天使」象徵著光明美好的事物,而「理想世界」當中充滿著一切美好事物,其中必然會包含「天使」的元素在內。這一點在《b小調奏鳴曲》的譜面當中是能夠得到直接體現的——「理想世界」段落當中使用了天使動機的變形

(第339小節)

,音程度數略有變化,而節奏型幾乎完全一樣。

魏浩天於上海市翰森鋼琴音樂廳演出(攝影:甘磊)

從演奏的角度來講,抒情段落在音樂作品中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一種是由內而外,另一種是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從字面上理解,即主體情感的直接抒發,通常體現為內心激情的迸發,例如前面提到的301小節處的「宣敘調」,便是「英雄」主動而自發地傾訴內心的苦悶與質疑。「由外而內」則是指主體先接受外界客體的刺激,然後本能地產生反應,形成某種情緒。比如說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突然遇到某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或是看見了某棟建築物,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內心泛起漣漪。這種感覺或許並不是那麼強烈,但卻是如此微妙且真實。

貝多芬常常喜歡在慢板樂章使用「由外而內」的抒情方式。貝多芬給我們的感受多半是「高能」的勇士形象,而他往往會將最細微最柔弱的情感放在慢板樂章當中。例如《降A大調奏鳴曲

(Op.110)

》的第三樂章,引用了巴赫《約翰受難曲》的旋律,所描繪的是耶穌背負著人類的一切罪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此處貝多芬用耶穌來比喻自己,畢竟貝多芬自己的一生也是背負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到頭來只能孤獨地面對死亡。這個段落使用「由內而外」的方式進行演繹顯然是不合適的——此處所需要的並非激情的抒發,畢竟主人公此刻已經氣若遊絲、沒有力量了,我們應當感知的是貝多芬靈魂最深處的孤獨與憂鬱。貝多芬《E大調奏鳴曲

(Op.109)

》的第三樂章亦是如此,其開頭部分表達的是貝多芬對上帝最真摯的祈禱,其中蘊含了對於愛的渴望。貝多芬一生中沒有真正地愛過,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對愛情沒有渴望與追求——他的內心深處也是渴望被溫暖、被愛、被關懷、被寬慰的。在演奏這一類段落的時候,一定要十分仔細地捕捉每兩個音符之間最細微的聯繫與羈絆。

《b小調奏鳴曲》的「理想世界」主題也是更適合使用「由外而內」的方式進行演繹。這一段和剛才所提到的貝多芬《E大調奏鳴曲》第三樂章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二者都具有「眾讚歌」的特徵。「理想世界」主題過後,「天使」動機再次出現

(349小節)

,但是這一次顯得非常遙遠。英雄再次受到了天使的感動,用朗誦詩歌(宣敘調)的方式吐露心聲。

上帝主題在全曲第363小節再次出現——英雄逐漸恢復了對上帝的信仰,內心燃起希望火焰。此處的抒情方式更適合採用前面提到的「由內而外」方式,體現出激情的勃發。375-376小節同樣是「上帝」主題,但調性由大調轉變為小調,令人感到色彩突變——「上帝」似乎不再光明,反而變得黑暗而冷酷了。此前英雄對「上帝為何允許苦難與不公的發生」這一問題的思索並沒有得到解決,而這一次英雄進一步對「上帝」本質進行了質疑——上帝一定是正義的嗎?它是否有可能站在魔鬼這一邊?

(未完待續)

(本文根據魏浩天在復旦大學的專題講座整理而成,有修改與刪節,圖片未加註明均由魏浩天提供。如需轉載,請聯繫grathey@163.com。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下)
    《b小調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是李斯特一生的巔峰之作。他透過心靈的「顯微鏡」去洞察這個世界的本質,探討上帝、理想、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等之間的關係。作為鋼琴作品中的"神作」,人們對其的研讀和爭議亦從未停止。
  •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紛飛的手指,四射的音符
    貝多芬: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數字錄音)。「從流行樂到古風歌曲,從古風歌曲到粵語歌,從粵語歌到上世紀國外著名樂隊,從上世紀國外著名樂隊到歐美歌曲,從歐美歌曲到電音,從電音到純音樂……最後,老夫終於步入了藝術的殿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 鋼琴曲:世界上最難的10首鋼琴曲
    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一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後再現部鋼琴一出現第一主題立即結束。 第二樂章: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託卡它型樂章。第一段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託卡它音型。 第三樂章:間奏曲,溫和的快板,三段體。
  • 貝多芬《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介紹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其標題據說出於萊斯達布(Rellstab,1799—1860)對此曲第一樂章「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耀的湖面上蕩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獻給朱麗葉妲.桂察蒂 (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當時是貝多芬的學生,貝多芬曾對她一見傾心。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沉浸在愛情之中的產物,有人認為,此曲是貝多芬對掛察蒂愛心的寫照。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拿坡裡和弦是建立在降低上的主音調的大三和弦,以C大調與c小調來說,拿坡裡和弦就是Db-F-Ab,而拿坡裡六和弦即為F-Ab-Db,這裡面包含了6度(F-Ab),因此和聲學上以□Ⅱ6或是N6來表示。而拿坡裡和弦在和聲上的功能是為了預備進入到屬和弦,因此在和聲進行中常常替代Ⅱ級或是Ⅳ級來使用。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世界10大最著名的鋼琴曲,蕭邦三首鋼琴曲上榜,你都聽過了嗎?
    2、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是一首風格是古典音樂,取材於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所以這首曲子又稱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3、李斯特—愛之夢:這原本是是李斯特寫的一首歌,後來改寫為的鋼琴曲,這首曲子是夜曲體裁,用鋼琴演奏出了一首抒情的歌曲,深情又婉轉。
  • 車爾尼與蕭邦,李斯特,這些練習曲到底需要用多長時間完成?
    那麼車爾尼,蕭邦,李斯特,這些練習曲到底需要用多長時間完成?二.什麼練習車爾尼要一年以上才好,那是對小朋友而言!成年人時不時要加班,要搬家,要結婚買房裝修,要旅遊,甚至要到處出差!你說有那個成年人有時間一年才練完一本車爾尼?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
  • 淺析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化音樂風格
    淺析李斯特第七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化音樂風格 侯 佳 (宜賓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7) 摘 要: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具有強烈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飽含著作曲家強烈的愛國情懷
  • 沉醉的心靈妙音!世界上最最好聽的十大鋼琴曲!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治性情的熔爐……既然,生活不能沒有音樂,那麼,作為時代鋼琴的迷妹,今天,把世界上最好聽的十大鋼琴曲分享給大家2、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裡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
  • 27首蕭邦鋼琴練習曲,演奏技巧和詳解都在這了!馬上練起來!
    這是一首發自心靈深處的哀歌。樸素的和聲、「風笛式」不斷重複的低音,都顯示出它的民間色彩。中段情緒起伏,帶有戲劇性,使抒情的主題顯得更為突出。第4首《升c小調練習曲》,這是一首以練習重音為目的的練習曲。,還不認識李斯特。
  • 世界十大最難鋼琴曲排名 李斯特獨佔五首!
    今天的文章也是關於鋼琴的,接下來一起看看全球被評為最難的鋼琴曲吧。10.《鬼火》- 李斯特李斯特是世界著名的鋼琴家,也是浪漫主義大師,所以有著豐富精神文明的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也是非常高的,他也因在鋼琴及以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 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01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他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01《月光奏鳴曲》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他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02《悲愴奏鳴曲》本曲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 考級講解 | 國院八級曲目B組《d小調奏鳴曲》斯卡拉蒂!獨家
    回音:從主音出發上下二度演奏回到主體音,如遇到調性以外的臨時升降音,會明確標記在裝飾音上巴赫《小前奏曲》斯卡拉蒂的音樂創作受義大利、波蘭、 葡萄牙、西班牙等各國的影響,涉及了當時流行的多種體裁——歌 劇、彌撒曲、康塔塔、協奏曲等,他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為瑪麗亞·巴 巴拉公主、皇后編寫的555首鍵盤奏鳴曲,極大促進了鍵盤音樂的 發展,為他贏得了作曲家的聲譽,並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上的歷 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