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為無法表現的東西而設的,我希望他仿佛從朦朧中來又從朦朧中去。」
一一德彪西
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01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他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
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
02
《悲愴奏鳴曲》
本曲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貝多芬奏鳴曲中兩部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之一(另一首為《送別》No.26)。
關於"悲愴"這個詞彙,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悽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03
《暴風雨奏鳴曲》
本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正是貝多芬耳病加重,個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甚至寫下了遺言,曾想到死去的時刻,人生、藝術、理想、現實,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題目。
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小調,OP.31之2。其《暴風雨》的標題來自辛德勒當年請教貝多芬闡釋此曲,貝多芬回答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04
《熱情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作於1804年至1806年間,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創作中的代表性傑作,正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也是整個鋼琴音樂史中佔有最高峰的經典作品。
《熱情》以其生動而深刻的音樂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民反對封建,反對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樂思和雄偉的形式在這一時期突出的表現出來,在貝多芬和其他的同類體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見的。
《熱情》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充分地表現了成熟時期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貝多芬對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著複雜的體會及不滿。十分明顯,貝多芬最終還是感覺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時代的前進步伐,以無比巨大的熱情寄希望於新的未來。從作者本人到公論都認為 "熱情"是登峰造極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05
《黎明奏鳴曲》
《黎明》奏鳴曲是雄偉的鋼琴田園交響樂。它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氣息和抒情的詩趣。
全曲共分三樂章,第一樂章是採用奏鳴曲式。以短促跳躍的節奏型、同音反覆的進行、明亮的倚音和靈巧的快速音階描繪了曙光熹微、萬物蘇生的晨景。接著音型的密集、調性的轉換、力度的變化,色彩斑駁的田野、生機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現。
在呈示部的結尾,隨著節奏的發展和力度的增長,動力逐步加強、情緒越來越熱烈,展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雄偉畫面。
接著,輝煌的顫音,如閃爍不定的陽光,似波光粼粼的漣漪。柔和的旋轉式音階從高音區到中音區逐步下降,好似微風吹來了淡淡的花香。生機勃勃的運動亦逐漸緩和,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運動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開部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