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其中《月光曲》就是在為窮人演奏樂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1.作者簡介
貝多芬 (1770-182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鋼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維也納,後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8歲時,他聽力開始減弱,50歲雙耳失聰,但仍然堅持創作。他生活在奧地利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主要有交響曲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他的音樂創作,集古典派大成,開浪漫派先河,對歐洲音樂的革新與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2.詞語預習:
(1)詞語分類:
多音字:
近義詞:
陶醉-沉醉 恬靜-安靜 純熟-熟練 微弱-細微 幽靜-寧靜 清秀-秀麗
反義詞:
幽靜-喧鬧 微弱-強烈 陌生-熟悉 甦醒-昏迷 純熟-生疏 斷斷續續-連續不斷
詞語搭配:
著名的鋼琴曲
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微弱的燈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雪亮的浪花
恬靜的臉
大大的眼睛
波濤洶湧的大海
美妙的琴聲
輕輕地走
激動地說
詞語拓展:
含「月」字的成語:
月白風清 月明星稀 花好月圓 曉風殘月 花容月貌 鏡花水月 月黑風高 眾星捧月 嫦娥奔月 披星戴月
詞語辨析:
(2)詞語解釋:
3.課文解析: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要交代了著名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這段話最後一句「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
第2自然段:寫貝多芬散步時聽到有人在彈他的曲子,這是故事的起因。
第3-4自然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的所見。
第5自然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說明來意,要給盲姑娘彈一首曲子。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寫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
第7自然段:貝多芬要為盲姑娘再彈一曲。由此可見,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對盲姑娘熱愛音樂、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他創作的感情基礎。
第8自然段:寫貝多芬帶著對窮兄妹的深切同情,面對月光觸景生情,產生了創作的激情。
第9自然段:這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作者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表現《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
第10自然段:寫貝多芬記錄《月光曲》。
(2)知識點解析:
第一自然段:開篇交代了什麼?(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自然引出下文。)
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解析
第五自然段:為什麼皮鞋匠問「走錯門了吧?」貝多芬的話表達了什麼?(因為貝多芬看起來像一個貴族,在皮鞋匠眼裡,一個貴族不可能到自己的茅屋的,而貝多芬的話又從內心深處表達了自己的誠懇。)
第六自然段:盲姑娘聽的入神句子解析
第九自然段:前半段皮鞋匠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後半段皮鞋匠從妹妹的臉上看出了什麼?皮鞋匠從妹妹臉上看到的是真實的嗎?
第十自然段:這段話主要想表達什麼?是通過什麼手法描寫《月光曲》具有感人魅力的?
4.中心思想:
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窮人兄妹而為他們彈琴,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激發貝多芬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的故事,既表現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幫助,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更源於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5.結構圖示:
6.寫作特點:
本文著重寫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這種情感的發展與盲人姑娘對音樂的喜愛之情是交織在一起的。作者由實在的事物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增添了文章的內涵,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體。
7.課後習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