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課堂實錄

2021-03-01 馮櫟鈞是老師

我非常喜歡趙昭老師的課,因為他特別幽默,好玩兒,三觀正,還挺有想法。不過,這一節《月光曲》呢,有點一言難盡。

首先,這是一節很能引發思考的課。

什麼是「傳說」?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虛假的東西;我們可以怎樣對待自己的感受,特別是當別人和我不一樣的時候。

我邊看課,一邊會有一些很深入的思考,我覺得那是哲學層面的思考。哈哈哈……

第二,這是一節教會孩子背誦的課。

趙老師用了一堆方法來教小朋友背誦。拍照,想像,互相幫助等等。背誦的時候還照顧了班級裡的學困生,照顧了群體,這也不錯。

第三,這是一節關聯了單元教學的課。

從開課的聽音樂,到課中的他人評語,到單元導讀,到藝術品照見的是你的靈魂。能感覺得出來老師是在為未來而教,為孩子具有藝術修養,具有辨別能力而教。很不錯。

但是,這節課也有些怪怪的味道。就是趙老師採用了非常時髦的遊戲和術語來做品讀課文的工作。我不知道對於小朋友來說,感覺會是怎樣的?我自己反正覺得有點怪怪的。容易把我從文章中剝離出來。

哎,真是不好說。好啦,結語就是這是一節「一言難盡的課」。

一、音樂入課

師:預習了嗎?我會檢查,看文字,你覺得和哪段音樂像,心理有答案就坐下。

聽音樂

讀文字

師:好,接下來放第二段,聽到這段音樂之後,你知道該讀哪段文字你就起立。

聽音樂

起立,讀文字

師:我們聽到了兩段音樂,現在聽到的創作於2004年,接下來的這段音樂,已經有了200多年,這段音樂只有旋律,沒有相應的文字。你聽音樂,你知道它應該配哪段相應的文字。打開書。我們試一下。

二、聚焦重點段落

(一)背誦課文

1、讀課文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起……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接下來,在音樂的伴奏下讀給自己聽。

生自讀

師:讀好了,接下來同桌兩個人一人一句,讀給對方聽。

生生互讀

師:把書放下,回想一下我們剛才做了哪兩件事兒。先己後人。接下裡幹這件事兒,熟悉的事兒,誰是臥底。在這個自然段中,每句話都會重點寫到一個人或者事物,這個提到的人和事物就是臥底。比如,第一句,皮鞋匠聽到,這句話的臥底是誰?皮鞋匠。他好像面對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臥底是月亮,大海,明白了嗎?

2、圈畫關鍵詞

生勾畫關鍵詞

師:接下來,我要出示我找的臥底,如果我找的和你不一樣怎麼辦?

生:改正

師:我的一定是對的嗎?

生:不是。討論。

師:討論沒有結果呢?

生:沉默

3、想像畫面

師:語文的世界中沒有參考答案,不一定要統一。看,我的臥底找到了,接下來要做第三件事,這件事有點難。拍照取證?什麼意思?就是把這些臥底在這件事中做的事情,拍成照片,這段話一共幾句?

生:7句

師:要拍幾張照片?

生:7張

師:還要把這個照片形成視頻,知道了嗎?

師:你覺得拍照需要的是什麼?

生:想像

生開始藉助文字想像當時的場景。

師:7幅畫面想像完了嗎?時間到。坐好。放下書,抬頭。7張照片,每個人一定都拍得

生:不一樣

師:但一定會有

生:相同的。

師:比如

生:皮鞋匠靜靜地聽著這句話,肯定每個人都有皮鞋匠想像的情景

師:接下來會有哪些情景?一定會有

生:這段是寫月亮的,所以有月亮和月亮照的物體。

師:你們鬧鐘的月亮是怎樣的?運動軌跡是?

生:一直向上的

師:那叫越升

生:越高

師:大海呢?

生:波濤洶湧的

4、去文字背誦

師:玩個遊戲——七嘴八舌,怎麼玩兒不知道對不對?

生:咋整?

師:你哪兒人?咋整?

生:杭州的

師:杭州的,你咋整,好吧,就你了。玩法是

(消掉了課文中的文字)

師:如果他說不上來了,怎麼辦?

生:幫忙

師:如果他說的和課文不一樣,不需要一模一樣。求求他們幫你七嘴八舌

生:一定要幫我

師:善於尋求幫助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生: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師:腦子裡要想著畫面,

生: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生補充:霎時間灑滿了銀光

生: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一個個朝岸邊湧來

生補充:皮鞋匠

師:來吧。鼓勵鼓勵吧。你覺得你們班誰會說得不如你。選一個

生選了一個。

師:你恨他嗎?

生:有點。

師:如果是我就恨死他了。你能說下來吧。

生:可能吧。

師:怎麼說。

生:想像,記憶力。

師:一個好漢三個幫啊。同學們的七嘴八舌

生: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這種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螢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結結巴巴的說,生補充)

師:現在還恨他嗎?

生:還恨

師:此恨綿綿無絕期。其實他是幫你,讓你在這麼多人面前展示了自己。還想玩兒嗎?(想)沒有機會了。接下來我們做最後一件事,剛才我們回憶課文的內容,除了七嘴八舌,除了這麼多人幫忙,還有什麼原因能記住?想像力對不對?想像是感覺的交通工具。如果你要記住一種感覺,就要保護你的想像力。對大人來說,想像力是對自己的關懷。接下來,會背的就背,不會背的就偷偷看書,我們來抓住想像力的翅膀放飛自我。

生齊讀

5、總結背誦的方法

師:不錯,背課文難嗎?回想,我們剛才做了幾件事。先己後人,然後是誰是臥底,找出句中的主旨,第三是拍照取證,運用我們的想像力,第四件事是七嘴八舌,最後我們放飛了自我。如果沒有同學的幫助,可以吧其他的幾部去掉。接下來,我們做這幾件事。快問快答。課文都讀熟了,我問問題,不用想,就能馬上答出來。

(二)疏通文意

1、針對第一首曲子提問

師:貝多芬給盲姑娘彈了幾首曲子?

生:2首

師:接下來,我問的問題,都只針對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20秒,快速瀏覽,我就開問。

生瀏覽

師:第一個問題,盲姑娘為什麼不會彈?

生:她是盲人

生:沒錢買票

生:她不知道貝多芬要表達什麼

生:這首曲子很難

師:有理有據,簡單問題背後可能有複雜答案。第二個問題,貝多芬為什麼會彈?

生:他佩服這個姑娘

生:他覺得這個盲姑娘,看不見,但是心靈有感受音樂的能力

師:多好啊,人人平等

生:他很佩服這個姑娘

生: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

師:多好的詞啊,知音,一會我們解決這個。第四個問題,你們一定會答錯

出示

師:怎麼了?

生:課文中沒說

師:你們知道嗎?

生:不知道

生:這首曲子應該就是貝多芬的曲子

師:沒有人知道,誰知道?

生:貝多芬

生:盲姑娘

生:皮鞋匠

2、針對第二首曲子提問

師:接下來我問的問題都很難,不能快問快答,想想再答。所有的問題,都針對第二這首曲子。十秒鐘,快速瀏覽課文

第一個問題:盲姑娘為什麼不會彈?

生:這首曲子,第一次聽到

生:她並沒有專注外面的景色,也沒有聯繫景色充實自己的 情感

生:貝多芬還沒有吧譜子寫出來,她只聽了一遍

師:對於盲姑娘來說

生:這是第一次聽

師:貝多芬為什麼要彈?

生:我覺得也是他看到盲姑娘,佩服她。你看他說,她一聽她的曲子。

師:這是第一頁的,我們說的第二頁

生:我還是覺得貝多芬是佩服盲姑娘的,所以要彈

師:有的時候,答案就在眼前,貝多芬要彈的原因是什麼啊?

生:盲姑娘特別愛聽

師:貝多芬就再彈了一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我覺得貝多芬想把這首曲子送給盲姑娘。

師:我們來看第八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

生:她看到窗外的景色,即興創作了一首

師:沒有準備,就是馬上創生的就是即興創作是吧。看過鋼鐵俠嗎?羅伯特唐尼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了一句:I『M Iron Man.其實劇本上的臺詞是,鋼鐵俠是我的保鏢,可他說的時候,他忽然覺得這句話更刺激。就因為這句話,這部電影大火,這就是即興創作。這句話在我的教案上也沒有,這也是我的即興創作。音樂、表演,繪畫都有即興裝作,靠的是什麼?

生:想像力

生:平時對事物的認知

生:靈感

師:記住,靈感是對刻苦鑽研者最好的獎賞。第三個問題。曲子是彈給誰聽的 ?

生:皮鞋匠和盲阿娘

師:很好,還能是彈給誰聽的?

生:自己

師:很好,為什麼不舉手。可能是皮鞋匠和盲姑娘聽的 ,還可能是彈給自己聽的。可能是彈給自己的什麼聽的?

生:自己的心聽的

生:自己眼中的景象

師:您,就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吧?第四個問題,這首曲子是?

生:月光曲

師:你知道,還有誰不知道?

生:盲姑娘,皮鞋匠

師:還有誰不知道?還有別人不知道嗎?

生:除了貝多芬之外的所有人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是這個意思嗎?

生:因為他是即興創作的,別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個時候回彈出有名的月光曲

師:有別的意見嗎?

生:沒錢買票的人

師:貝多芬知不知道?

生:不知道,他是即興創作的,不知道這首曲子叫什麼啊?我覺得月光曲是後來的名字。

師:盲姑娘,皮鞋匠,貝多芬

生:不知道

師:貝多芬什麼時候知道的?

生:回酒店之後,

師:確定嗎?

生:不確定

師:對萬事保有懷疑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也不確定貝多芬知不知道,吧這個問題放這兒。剛才我們通過十個問題梳理出了課文中的重要內容。剛才梳理的所有內容都是這個故事的——事件,同意嗎?

生:同意

師:一個故事除了事件還有什麼啊?

生:事件,地點

師:看我寫,事件、地點、人物、我們一個個來看,時間,發生在什麼時候?

生:200多年前

師:具體點

生:秋天

師:還能具體點嗎?

生:一天夜晚

師:300多年前,一個夜晚,是哪一天?

生:不知道

師:這個故事的時間是模糊的。地點在

生:萊茵河邊,一個小鎮上,一所茅屋裡

師:萊茵河全長1000多公裡,經過6個國家,我們發生在哪個國家都不知道,地點詳細嗎?

生:不詳細

師:人物呢?

生:普通的

師:最後,貝多芬到你家這事兒你相信嗎?經常發生嗎?

生:不經常

師:我說這件事是極其偶然的,你相信嗎?

生:相信

師:你們看

板書:

22月光曲

時間模糊        地點不詳

人物普通        事件偶然

師:你發了什麼?

生:這個故事簡直了

師:簡直怎麼了

生:很奇怪

師:多奇怪?課文中明確說了這是個傳說。什麼是傳說?

生: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但是貝多芬真的創作了月光曲

師:我這裡有一些證據,我們來看,這個故事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師:換句話說,這個故事是個

生:假的

師:換個詞

生:傳說

三、總結升華

師:學了一節課,結果這件事是個假的,什麼感覺?

生:被騙了。

師:有點委屈是嗎?我們幹了一節課,結果,這件事是假的。可是假的就不值得學嗎?那你告訴我這件事是真還是假啊?

師:月光曲這個故事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生:貝多芬是創作了月光曲

師:曲子的存在是真的

生:貝多芬重視音樂的精神是真的

生:盲姑娘熱愛音樂是真的

師:如果有這個人一定是熱愛音樂的。課文學到這裡,我們應該看看這個單元的這句話

生讀

師:藝術的感受力帶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剛上課的時候,有沒有人聽到這個曲子覺得不像的。但是你覺得別人都說像,我說不像不好意思,所以不吱聲,有的話舉手。你們的音樂感受力好差,和專家說的不一樣。不丟人嗎?

生:不丟人。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師:如果你聽這個曲子就是不像月光,怎麼辦呢?有跟你一樣的人。看看——

師:你呢,你覺得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因為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一首歌,一幅畫,一段美好的故事

推薦理由:到了假期就想著看看輕鬆的東西,輕鬆的和小朋友有關的東西。所以讀了讀《哲學與幼童》。這本書怎麼說呢?不是理論的,雖然理論上它是;不是故事書,雖然它推薦了很多故事書,也講了很多小故事。它給我的啟發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適合對琢磨兒童感興趣的老師、家長。

相關焦點

  • 統編六上22課《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詩人白居易在聽曲後,深為打動,將聽曲時產生的聯想畫面,藉助語言文字描繪了出來。這就是音樂營造的藝術之美。藝術之所以美,那是因為它打破了時間與國界的限定,把人與音樂緊密相連。今天我們將繼續藉助文字與想像,走進《月光曲》的美麗傳說。
  • 《月光曲》說課稿
    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給予學生主動權,鼓勵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活躍的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平等對話,共同發展,實現教學重心由重知識傳授轉向學生發展,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移。
  • 《光遇》月光曲怎麼彈 月光曲曲譜介紹
    導 讀 光遇月光曲怎麼彈?
  • 《月光曲》裡本沒有月光
    《月光曲》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典課文,也編入了最新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課文內容是《月光曲》譜寫的一個傳說:貝多芬晚上外出散步,聽到一所茅屋傳來他的樂曲。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借著清幽的月光,在茅屋裡即興創作出著名的《月光曲》。 故事很動人,但傳說毫無根據,因為《月光曲》裡本沒有月光。《月光曲》即《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作於1801年,貝多芬當時31歲。
  • 小學語文說課稿:《月光曲》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6課《月光曲》,是本冊第八單元第二篇精讀教學教材,這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 小學語文《月光曲》答辯題目與解析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特以六年級上冊的課文《月光曲》為例,為大家提供比較的答辯問題及解析的展示,幫助各位考生應對答辯環節。1.談一談你導入的設計意圖?【參考答案】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情境導入的形式。因為本文是圍繞《月光曲》這首曲子來寫的,需要學生先對這首鋼琴曲有一個印象,而播放音頻、情景導入的方式比較形象直觀,給人的印象也相對深刻,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情趣。在讓學生們感受《月光曲》的動人之處後,再切入文章的主題,銜接比較自然。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2.說一下你本節課授課的不足。
  • 課文《月光曲》
    其中有一首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
  • 小學語文《月光曲》說課稿
    這篇課文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出發,為我們講述了這首曲子創作背後的令人動容的故事。針對這篇文章,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月光曲》。我認為,對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下面我來談談我對這篇課文的一些看法。
  • 大提琴《月光曲》德彪西
    德彪西的《月光曲》是受到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光比埃羅》的影響。 這首敘事詩是講:在義大利貝加摩地方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陶醉在象徵理想的月光下,他因為沉湎於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後,由於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了人間。
  • 《月光曲》教學體會
    這次上《月光曲》,除了備課本和粉筆外,我還帶了一臺錄音機和一盤音樂盒帶。我站在講臺上,靜默了好一會,才開始播放鋼琴名曲《月光曲》。伴隨著激動人心的音樂,我以影視畫外音的方式介紹著貝多芬,同時引入新課,提出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真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的精神,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先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 小學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出發,為我們講述了這首曲子創作背後的令人動容的故事。針對這篇文章,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掌握本課8個生字,能掌握「譜寫、蠟燭、清幽」等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背誦第九自然段。
  • 《月光曲》第一課時
    《月光曲》是六上七單元的第二課。單元人文主題是藝術之美,語文要素是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像,體會藝術之美。
  • 課文《月光曲》,和月光大海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是商人的伎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貝多芬以及《月光曲》的那些事兒。這一貴族家庭中有三位美少女成了他的學生,伯爵的兩個女兒特雷澤和約瑟芬娜,還有一個是茱莉亞(Julia Guicciardi),是特雷澤和約瑟芬娜的表姐,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就雙雙墜入愛河,然而茱莉亞後來卻遠嫁義大利的一位伯爵,從此,貝多芬對她的思念,只能寄託於她贈送給貝多芬的小雕像,她成為貝多芬心裡永遠的戀人,貝多芬為她作出了珍貴的《C小調月光奏鳴曲》(傳說中的《月光奏鳴曲》,也就是咱們的課文
  • 走進《月光曲》,了解貝多芬的高尚情懷
    其中《月光曲》就是在為窮人演奏樂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1.作者簡介貝多芬 (1770-182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鋼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維也納,後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8歲時,他聽力開始減弱,50歲雙耳失聰,但仍然堅持創作。
  • 部編語文《月光曲》優秀教案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教學重點】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3.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優秀教學設計:六年級上冊語文《22月光曲》
    22月光曲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人教部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22課。老課文新教學,是這節新授課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同學們,貝多芬是德國的一位非常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月光曲》。一、學習任務一:遇到《月光曲》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預習了,我們先來聽寫一組詞語,請大家準備好。
  • 《月光曲》文本教學解讀與學習活動設計
    《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文章直接引題:《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文章的前半部分(2-7自然段)詳細介紹了貝多芬創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經過。一開始,交代了故事的環境,「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茅草屋」,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聽到自己的曲子從一間茅草屋裡傳出來,怎能不引起貝多芬的好奇與觸動呢?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順其自然,順理成章了。
  • SISU ┆【讀詩】保爾·魏爾倫:月光曲 Cla...
    SISU ┆【讀詩】保爾·魏爾倫:月光曲 Cla... 本文原標題:《SISU ┆【讀詩】保爾·魏爾倫:月光曲
  • 《月光曲》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背景簡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