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月光曲》是國家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22課。教材的編排按專題組織單元,本文是單元主題為「藝術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給予學生主動權,鼓勵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活躍的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平等對話,共同發展,實現教學重心由重知識傳授轉向學生發展,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我依據課標理念,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多種方式的自讀、品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第七組課文的單元目標,並聯繫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授第二課時中,我制定出如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優美的意境,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教學重點: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本課,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感情變化交織在一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運用「以讀代講」、「語境創設」、「引導點撥」等方法。
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先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嘗試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然後合作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在反覆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文章豐富的內涵,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五、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這個環節安排的是先聽寫幾個詞語,達到複習檢測的目的,之後,教師直接導入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月光曲》。板書課題後,屏幕出示貝多芬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讓學生齊讀後,簡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增進了學生對多貝多芬的了解,又為接下來體會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兄妹的情感做了鋪墊。
(二)設疑激趣,引導自學。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進行談話,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創作需要靈感和激情,究竟是什麼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月光曲》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8自然段,到字裡行間去尋找原因,可以在某個詞語、某一句話或某個標點符號旁邊簡單寫上自己的批註。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問題,這個問題沒有再去重複課文的故事情節,需要學生深入課文的字裡行間,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個問題提綱挈領,使得本節課教學的主體部分線索清晰,脈絡分明;這個問題從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接下來,學生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註的形式寫在書上,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三)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閱讀課要主線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幾根「筋」而沒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選好幾個「點」,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體驗、感悟、表達等多種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在語言、思維、情感、認識等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選什麼「點」大有講究。這節課選的教學「點」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盲姑娘兄妹倆之間的對話,另外一個是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後所說的話。這兩段對話文辭簡潔,意蘊豐富。反覆閱讀、體會,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時養成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閱讀能力,是兩個兼具人文內涵和教育價值的語段,做到了「以少勝多」。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著重啟發學生交流「貝多芬會從這句話裡聽出什麼?」透過文章的字裡行間,學生讀出了自己的體會,再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較完整、豐富的認識。
前一「點」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讓學生細讀文本,自讀自悟。後一「點」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抓住疑點進行研討,以探究性學習為主。
在深入閱讀階段,著重引導學生理清貝多芬情感的發展變化,教師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創設情境,如,體會貝多芬遇見知音時激動的心情時,我這樣啟發學生:作為一個音樂家,當他面對著一個如此熱愛音樂、如此懂他音樂的盲姑娘時,他的內心充滿了激動的情感。面對著他熟悉的琴鍵,他會怎樣抒發他的情感呢?體會了茅屋環境的清幽也是打動貝多芬的一個原因時,我這樣總結: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麼朦朧,那麼美,就連破舊的茅屋也顯得充滿了詩情畫意。這種美,蓋過了茅屋裡的窮困與悽涼。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是呀,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於是,偉大的《月光曲》誕生了。通過多次指導有感情的朗讀,逐步讓學生感受貝多芬「聽到琴聲而觸動——聆聽對話而感動——遇見知音而激動」的心理變化,從而讓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感受一個博大高尚的音樂家的靈魂。
(四)感受樂曲意境,體會文章寫法。
這個環節通過品讀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樂給兄妹倆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進一步激起學生對大音樂家的敬意。要通過語言文字來感受、體驗一首樂曲,這對於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的小學生來,具有較大的難度。於是在教學設計上我就為學生架設了一道可感的橋梁——圖畫。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想像畫面,再通過畫面,感受樂曲,把虛無飄渺的文字和音樂,轉化為了真實可感的圖畫,使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了形象的依託,降低了理解的難度。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暗示《月光曲》內容、意境的部分——皮鞋匠的聯想,讓學生邊讀邊想,在腦海中浮現畫面,再讓大家說一說腦海中的畫面。然後課件出示三個畫面:「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學生對內容和意境理解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貝多芬的琴聲,去領會《月光曲》的旋律。要求學生根據對音樂的理解,討論後從出示的選題中選擇一種答案並說出理由。
選題是: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在肯定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對《月光曲》內容、意境的理解後,請學生品讀這段文字,通過朗讀把音樂的旋律變化表現出來。學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優美的意境後,再讓學生對比朗讀去掉聯想內容之後的句子,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了聯想的作用是使文章的內容更具體、更豐富。
(五)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我首先問同學們,你認為《月光曲》真的是在反映月光和大海變化嗎?這個問題,學生肯定沒有想到,於是,我會通過板書出來的反映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和反映《月光曲》旋律變化的兩條線索來引導學生深化理解,我這樣總結:同學們,夜深人靜,聽到琴聲,有所觸動;走近茅屋,聆聽對話,不由感動;遇見知音,用心演奏,非常激動。此時《月光曲》的內容正是貝多芬感情的抒發,月亮和大海的變化正反映著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啊!
至此,學生的思維會豁然開朗。在貝多芬美好情感的薰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華。此時,再讓學生集體誦讀課文第九自然段,將自己對月光曲深情的體會通過誦讀盡情表達。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明扼要,能夠反應本課時教學的要點。本課時的板書如下:
觸動——感動——激動
舒緩——明快——激昂
這樣的板書既表現出了月光曲的旋律變化是由「舒緩」、「明快」到「激昂」的,也表現出了貝多芬心情的變化,是從「觸動」、「感動」再到「激動」的,學生很容易聯想到二者之間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