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2020年,鋼琴家陳薩的生活,被粗暴地分割為疫情前、疫情後。整個上半年,所有的演出取消,當復演的好消息終於傳來,陳薩帶著精心挑選的貝多芬第25號、第21號、第20號、第32號鋼琴奏鳴曲,於8月底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並帶著這套曲目在全國多個城市巡演。前不久在深圳完成最後一場演出,陳薩心懷不舍,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她計劃演完貝多芬的全部32首鋼琴奏鳴曲,因為「此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貝多芬的音樂」。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樂迷最熟悉的無非是《月光》《悲愴》《熱情》《暴風雨》,而陳薩此次選擇的這四首曲子,大家相對陌生。四首不同時期的奏鳴曲,濃縮了貝多芬的一生——作於早期的《第25號奏鳴曲》別名「布穀鳥」,有些地方旋律感強,很像藝術歌曲;作於中期的《第21號奏鳴曲》和《第20號奏鳴曲》,前者別名「黎明」,充滿勃勃的生機,後者音符簡單,充滿古典和精緻的小趣味;而《第32號奏鳴曲》寫於貝多芬喪失聽力的晚年,堪稱生前遺囑。
以演奏蕭邦作品為樂迷熟知的陳薩,其實是第一次以貝多芬的奏鳴曲作為獨奏巡演。恰逢「樂聖」誕辰250周年的節點,她把這次巡演視為「朝聖之路」。對作品的點滴感悟,陳薩也用文字記錄下來,發布在自己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本身需要鋼琴家很長時間的積累,她覺得自己在和這套作品一起成長。
本次巡演的一場演出,臺上的陳薩演奏貝多芬《第32號奏鳴曲》時,聽到觀眾席有吸鼻子的聲音,「這是有觀眾在流眼淚,我覺得在那個瞬間,大家產生了共情,感受到貝多芬獨一無二的精神化內涵。」《第32號奏鳴曲》第二樂章以聖詠一般的主題開始,陳薩自始至終被內心裡聽到的輕柔的人聲合唱所打動,每個16分音符為一拍的吟唱緩入雲空,因此她也時常陷入沉思,應如何在鋼琴上去完善音和音之間的氣息,再現如同人聲一樣延綿的線條。
這一輪貝多芬奏鳴曲巡演,從八月持續到十二月,陳薩非常自信地說:「從一開始就是非常好的狀態。」與觀眾尋求現場演奏的共鳴,一直是陳薩喜歡的狀態。
2015年,陳薩成立個人工作室,喚起了她的創造力。從這一年起,陳薩每年都會推出嶄新的獨奏會曲目,策劃帶有她個人審美的「主題性」音樂會:從全套蕭邦《瑪祖卡舞曲》,到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和《12首鋼琴練習曲》,以及全套蕭邦《夜曲》,很多都是「全集」專場。這與此前不成體系的演奏形成鮮明的對比。陳薩形容這是一個長期而更有深度的學習,「很有一種踏實的分量感,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會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除了獨奏,協奏曲和室內樂演奏同樣是陳薩的心頭好。陳薩非常享受與一群人合作一部作品碰撞出的火花。剛剛過去的周末,陳薩攜手中國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完成了杜鳴心新作第四鋼琴協奏曲《覺醒》的世界首演。演出前的排練中,92歲高齡的作曲家杜鳴心和指揮夏小湯以及陳薩,就第二樂章的一小段演奏速度產生了爭議,幾遍磨合下來,作曲家、指揮、鋼琴家的「三國語言」逐漸變成了「一國語言」。
即將到來的2021年,陳薩將回到夢開始的地方——波蘭華沙,出任第18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她是這一屆肖賽最年輕的評委,也是唯一受邀的中國籍評委。2000年,初出茅廬的陳薩在第14屆肖賽斬獲第4名以及波蘭舞曲的最佳演奏獎。20年彈指而過,肖賽記憶之於陳薩是「黃葉滿地、霧氣蒙蒙」的蒙太奇式浪漫片段,這麼多年她始終堅持一點,「不管獲獎與否,都需要面臨著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的起承轉合,但最核心一點是對音樂極致的熱愛。」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徐顥哲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