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很多皇帝在錢幣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寶,每每提及榆樹錢,往往繞不開宋太宗的淳化元寶,宋太宗為何要在錢幣上留下飄逸的書法呢?只是單純的秀一下書法嗎?這個問題就由文瀚樂拍來細緻說說。
御書錢,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皇帝親筆書寫的錢文鑄造的錢幣,歷史上很多皇帝要麼日理萬機,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寫詩練字,要麼自娛自樂沒有興趣讀書學習,更不會有漂亮的字體,但是宋王朝的皇帝就非常的與眾不同,從北宋的太宗、真宗、徽宗,到南宋的高宗、孝宗,都在錢幣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寶,這些皇帝不僅喜歡題寫錢文,還喜歡吟詩作畫,和其他朝代的皇帝有明顯的的差異,為啥會這樣的?
在文瀚樂拍看來,這很有可能是宋太宗趙光義給帶歪了。
宋王朝得位於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出於王權穩定的考慮,制定了重文輕武、倡導文治的執政理念,而宋太宗則是將這種重文輕武的國策發揚光大了。
當然,這是其中一個層面,趙光義不同於他的哥哥,他還要考慮王權正統的合法性。從能力上來說,他沒有強大軍事才能,曾經兩次親自率軍北伐遼國,結果都是大敗而歸,把周世宗、宋太祖時代積蓄的精銳將士喪失殆盡。而且他是先王的弟弟,燭影斧聲的傳說暗示他得位不正,因此他就需要以全新的方式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正統性,於是乎錢文就成了理想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和西方金銀幣上的國王頭像差不多。
宋太宗在書法上的造詣是很深的,據《宋史》記載,這位皇帝「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尤其對書法情有獨鍾,曾叫人整理刊刻《淳化閣帖》。他還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曾經為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他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他的書法還是很有功力的。
不得不說,淳化元寶上的字寫得非常漂亮,這種古幣有真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全都是宋太宗的手筆,也正是從此開啟了宋代錢文書寫多種書體「對錢」的傳統。從淳化元寶開始,以後幾乎每次皇帝改元,有條件的時候都要鑄造年號錢,這種做法也一直被後世傳承。通過淳化元寶上的字體,我們能清晰感受到宋太宗在真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上的造詣,真書渾厚端莊且筆力含蓄,行書線條清晰而且勁挺奔放,草書神採飛揚奔放流暢。
淳化元寶的字究竟有多大魅力呢?據史書記載,宋太宗曾經把錢幣賞賜給大臣。北宋詩人王禹偁曾做過宰相,他對淳化元寶上的文字評價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後來這個人被罷官以後,還是念念不忘淳化元寶,寫詩云「謫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
當然,宋太宗在錢文上秀書法,核心並非是為了秀,文瀚樂拍認為他是用書法來宣示一種存在感,作為皇帝也許得位不正,也許對外戰爭屢戰屢敗,但需要用一種方式來引起民眾的崇拜,需要時刻出現在百姓的視野中,進而獲得百官的擁戴,相比之下,出神入化的書法,也許就成了展示王權的一種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