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
01
最近我追完了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記住了一句聽起來有點可怕的話——「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以前我覺得父母做的一切,我都應該珍惜。今天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父母為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我們好嗎?
在電視劇中,月亮的媽媽一直很強勢,在月亮小的時候,就嚴格管理她的生活和學習。在媽媽的高壓之下,月亮變得很乖,在家沒什麼話語權,甚至吃飯時都不會點菜。
考第二名會被說,因為媽媽想要她考第一;
按照自己的心交朋友,也會被批評,因為媽媽希望她交的朋友,都是學習好的;
甚至在高考前,媽媽就為她設計好了以後的路,考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以後過什麼樣的生活……
可以看到,在家人面前,月亮唯唯諾諾,但和朋友在一起時,她展現了另一面,玩得很嗨。這並不是她有兩面性格,更多的,是她在面對家庭高壓時,學會了躲避與「表演」。
她像一座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只不過,之前一直在壓抑著。
內心的火山爆發時,結果是兩敗俱傷。
為了不按照媽媽的安排生活,作為學霸的月亮,高考少填了一張答題卡。畢業後搬出去和姐妹一起住,並且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成為了電視臺的一名記者。
這個抗爭方式很「慘烈」,讓人心疼。
拋開電視劇的情節不談,其實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景,也不少見。
02
之前我有一個同學,畢業時和他談了三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原因是他父母不同意,覺得女方家條件不好,而且兩人是異地。
父母希望他找一個本地的女孩,並且為他安排好了相親對象,學歷可以,條件不錯,而且兩家還有生意上的來往。
他抗爭了,但沒用,因為從小就沒有話語權,同時他所有的花費,都來源於父母。
我不知道他現在過得如何,也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想起從前,但我能想到,完全被安排的生活,真的很窒息。
強勢的父母,營造出的家庭氛圍,在裡面,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權力失衡。
「按照我說的做,不然我之後不會再給你一分錢!」
「如果你不按照我說的做,以後你就不是我的孩子。」
表面看起來,好像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偽裝成關心的過度控制,想一直做孩子的主宰。
這樣的父母確實會做很多,但對孩子來講,並不一定就是好的。因為孩子的想法和獨立性,在他們的大包大攬下逐漸喪失,變得焦慮、膽怯,很難成熟起來。
還有更可怕的。
為了讓孩子一直聽話,有些父母還會努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這種感覺永不消失。這樣孩子就能一直需要他們,而他們也能一直控制孩子。
這不是愛,這是一種病態。
03
長大後,我們面對世界的很多感受和表現,其實都可以追蹤到我們的童年,尤其是我們和家庭的關係。
家庭教育有很多矛盾性。在孩子小的時候,長輩希望孩子乖,聽話,低眉順眼,好好學習,只有這樣才算一個好孩子。但孩子長大後,又希望他們大膽勇敢,有自己想法,獨當一面……
這不是角色扮演,很多人的性格,在各種期望中,早已經成型。
就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我老實,每次我和人說話時,我媽會在旁邊說:說話大聲點,怎麼有氣無力的,這孩子怎麼這麼老實呢!
面對生人,本來我就有點內向,她這麼一說,我就更尷尬了。
更尷尬的是,之後每次我媽還會教育我:做人不要太老實,說話要大聲,不然會被人笑話,長大後也會被人欺負。
其實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老實,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話不大聲就會被人欺負,但她反覆說,我反而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敢說話且老實的孩子,在人前反而更無所適從了。
在認知能力不夠的年齡段,父母說的話,簡直是金科玉律。
也就是後來我才深刻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而這些種子,會隨我們共同成長,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不得不說,愛是一種能力,需要敬畏,更需要好好學習。
04
武志紅有一本書,書名叫:為何家會傷人?
操控型的父母,表面看起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其實本質上,他們做的,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健康的愛,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並給予他們更多自由。
以前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老鷹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飛翔的本領。
這是著名的鷹式教育,老鷹會認真撫養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也會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掌握應有的本事,學會依靠自己,獨立面對世界。
反過來一想,如果小鷹一直沒有掌握飛翔和捕食技巧,在弱肉強食的自然中,它的命運如何?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一直處在父母的控制下,沒有獨立性,沒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一切都被操控,那他的一輩子,會幸福嗎?
這個問題,交給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