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操控型父母,有多可怕

2020-09-09 懷左同學



文/懷左

01

最近我追完了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記住了一句聽起來有點可怕的話——「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以前我覺得父母做的一切,我都應該珍惜。今天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父母為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我們好嗎?

在電視劇中,月亮的媽媽一直很強勢,在月亮小的時候,就嚴格管理她的生活和學習。在媽媽的高壓之下,月亮變得很乖,在家沒什麼話語權,甚至吃飯時都不會點菜。

考第二名會被說,因為媽媽想要她考第一;

按照自己的心交朋友,也會被批評,因為媽媽希望她交的朋友,都是學習好的;

甚至在高考前,媽媽就為她設計好了以後的路,考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以後過什麼樣的生活……

可以看到,在家人面前,月亮唯唯諾諾,但和朋友在一起時,她展現了另一面,玩得很嗨。這並不是她有兩面性格,更多的,是她在面對家庭高壓時,學會了躲避與「表演」。

她像一座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只不過,之前一直在壓抑著。

內心的火山爆發時,結果是兩敗俱傷。

為了不按照媽媽的安排生活,作為學霸的月亮,高考少填了一張答題卡。畢業後搬出去和姐妹一起住,並且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成為了電視臺的一名記者。

這個抗爭方式很「慘烈」,讓人心疼。

拋開電視劇的情節不談,其實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景,也不少見。


02

之前我有一個同學,畢業時和他談了三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原因是他父母不同意,覺得女方家條件不好,而且兩人是異地。

父母希望他找一個本地的女孩,並且為他安排好了相親對象,學歷可以,條件不錯,而且兩家還有生意上的來往。

他抗爭了,但沒用,因為從小就沒有話語權,同時他所有的花費,都來源於父母。

我不知道他現在過得如何,也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想起從前,但我能想到,完全被安排的生活,真的很窒息。

強勢的父母,營造出的家庭氛圍,在裡面,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權力失衡。

「按照我說的做,不然我之後不會再給你一分錢!」

「如果你不按照我說的做,以後你就不是我的孩子。」

表面看起來,好像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偽裝成關心的過度控制,想一直做孩子的主宰。

這樣的父母確實會做很多,但對孩子來講,並不一定就是好的。因為孩子的想法和獨立性,在他們的大包大攬下逐漸喪失,變得焦慮、膽怯,很難成熟起來。

還有更可怕的。

為了讓孩子一直聽話,有些父母還會努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這種感覺永不消失。這樣孩子就能一直需要他們,而他們也能一直控制孩子。

這不是愛,這是一種病態。


03

長大後,我們面對世界的很多感受和表現,其實都可以追蹤到我們的童年,尤其是我們和家庭的關係。

家庭教育有很多矛盾性。在孩子小的時候,長輩希望孩子乖,聽話,低眉順眼,好好學習,只有這樣才算一個好孩子。但孩子長大後,又希望他們大膽勇敢,有自己想法,獨當一面……

這不是角色扮演,很多人的性格,在各種期望中,早已經成型。

就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我老實,每次我和人說話時,我媽會在旁邊說:說話大聲點,怎麼有氣無力的,這孩子怎麼這麼老實呢!

面對生人,本來我就有點內向,她這麼一說,我就更尷尬了。

更尷尬的是,之後每次我媽還會教育我:做人不要太老實,說話要大聲,不然會被人笑話,長大後也會被人欺負。

其實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老實,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話不大聲就會被人欺負,但她反覆說,我反而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敢說話且老實的孩子,在人前反而更無所適從了。

在認知能力不夠的年齡段,父母說的話,簡直是金科玉律。

也就是後來我才深刻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而這些種子,會隨我們共同成長,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不得不說,愛是一種能力,需要敬畏,更需要好好學習。


04

武志紅有一本書,書名叫:為何家會傷人?

操控型的父母,表面看起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其實本質上,他們做的,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健康的愛,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並給予他們更多自由。

以前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老鷹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飛翔的本領。

這是著名的鷹式教育,老鷹會認真撫養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也會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掌握應有的本事,學會依靠自己,獨立面對世界。

反過來一想,如果小鷹一直沒有掌握飛翔和捕食技巧,在弱肉強食的自然中,它的命運如何?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一直處在父母的控制下,沒有獨立性,沒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一切都被操控,那他的一輩子,會幸福嗎?

這個問題,交給大家吧。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你好,操控型父母將給孩子設計出什麼樣的人生?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控制型父母到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從小受控制的孩子,有可能在青春期,感覺自己有力量的時候,抵抗,違抗,反抗、作對。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自卑的心理。不自信,不願意負責,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仍然無法擺脫情感控制。我有個朋友,從小到大,生活學習,她的媽媽都百無巨細,一手安排。結婚的對象也是媽媽覺得好的。婚後,她還是覺得自己無法做任何決定,什麼事都和媽媽商量,請求媽媽的意見。
  • 別再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了,情感操控影響孩子終身
    最普遍的情感控制就是「我都是為你好」,潛臺詞就是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就要聽我的。當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好」時,他們的目的是利用孩子對自己的愛,使孩子的人生處於自己的操控之下。兩個孩子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恨媽媽,瞧不起媽媽,媽媽什麼也不會做,很蠢很懦弱,家裡大小事都是爸爸在幹。 問及親友,親友們表示爸爸經常說媽媽幹不了任何事,家中大小事都是他在幹,他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媽媽。 警察把調查的情況告訴了媽媽,媽媽也終於開口她再也受不了爸爸對她的控制,所以她把爸爸殺死。
  • 闢謠:有一種「為你好」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具有「偏執型人格」的父母,一般會這樣:1、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正如喬英子的海參、燕窩,正如許多不詢問孩子意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決定孩子飯量的媽媽們。3、 有一種委屈,叫「為你好」孩子想選自己心儀的專業,父母說:選熱門專業啊!冷門專業以後不好找工作,我都是為你好,聽我的沒錯的。孩子有苦難言。孩子想外出遊玩,多見識見識,父母說:呆在父母身邊多好,方便照顧,我們是為你好,聽點話吧。
  • 控制型父母|你所謂的「為你好」,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看,控制本與年齡無關。有多少控制,包上了「為你好」的外衣。可是,究竟誰才是「控制」的真正受益者呢?02 控制,本質是「為我好」蘇珊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道:「當你想要掙脫我時,我簡直不能形容我有多痛苦。我希望你能永遠需要我。我不能承受那種失去你的感覺。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
  • 高考中考後忙著被父母拉去整容,自戀型父母對子女下手有多可怕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一、自戀型父母帶孩子整容每年暑假都有大批的學生去做整容,這其中大部分都是高考之後的畢業生,他們是這一階段整容的主力軍。但是今年卻有這樣一則新聞,江蘇某地考生中考之後被父母拉去整容,這意味著整容已經向低齡化靠近。
  • 淺析言語虐待型父母是如何操控孩子的一生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幾乎每個父母都沒有得到專業培訓就匆忙當上父母,他們不知道要如何照料孩子,要怎麼和孩子相處,他們只能依樣畫葫蘆,從父母那照搬那套教育過他們的教育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 中國式教育:一句簡單的「為你好」到底有多可怕?
    我是為你好,你應該感謝我!知乎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心理問題?不,她有爸爸,雖然她的爸爸並不像媽媽一樣會動手打人,但媽媽每次打人時,他只會默默地站在一邊悶不做聲。就像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每次被罵被打時,蘇大強只會選擇逃避,從不替明玉做主,這場景簡直如出一轍。
  • 媽媽用攝像頭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她穿睡衣、泳裝、在床上睡覺的樣子,甚至洗澡出來的照片、都被媽媽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裡被叔叔伯伯看到。父母並不知道尊重孩子的隱私,也不知道照顧孩子的自尊和感受。80、90後被父母偷看日記,現在的00、10後,被父母偷看聊天記錄、被偷拍、被監控。
  • 媽媽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多可怕?
    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到現在還經常被媽媽偷拍,像曬娃一樣。 她穿睡衣、泳裝、在床上睡覺的樣子,甚至洗澡出來的照片、都被媽媽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裡被叔叔伯伯看到。 父母並不知道尊重孩子的隱私,也不知道照顧孩子的自尊和感受。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爸爸媽媽每天這麼辛辛苦苦的賺錢供你學習成長,你還不努力?說你幾句怎麼了?這難道不是為你好嗎?說實話,在一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到有一絲絲的不悅。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教育支配的恐懼。爸爸媽媽自從20多歲的時候,當上了鎮上的老師,再也沒有選擇過其他的職業。在他們的想法之中,也希望我未來能夠和他們一樣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加上本身就是老師,所以比較好面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表現的極其優秀。
  • 可怕的「為你好」
    我想大部分人都聽到過父母對你說「我們這都是為你好。」而這句話現在卻成為了很多人的夢魘。喬英子媽媽的「為你好」讓喬英子30多天無法睡著,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方朵朵媽媽的「為你好」卻讓方朵朵得了焦慮症,最後不得已去國外「治療」。
  • 「我都是為你好」、「你一點都不懂我」,家長邏輯有多可怕?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努力遭遇失敗,其實都伴隨著方法和觀念上的錯誤。就像父母常常為孩子操心,叮囑他們這個不東西要碰,那件事情不要做,父母心裡想的是為「孩子好」,殊不知一些方法和觀念並沒有真正照顧到孩子。
  • 媽媽用攝像頭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她穿睡衣、泳裝、在床上睡覺的樣子,甚至洗澡出來的照片、都被媽媽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裡被叔叔伯伯看到。父母並不知道尊重孩子的隱私,也不知道照顧孩子的自尊和感受。80、90後被父母偷看日記,現在的00、10後,被父母偷看聊天記錄、被偷拍、被監控。
  • 有一種暴力叫「我都是為你好」,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究竟有多可怕
    現在,父母口中常說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熱梗。玩笑之餘,細細想想這一句看似包含滿滿愛意的話,究竟給多少孩子帶去痛苦,究竟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一句話,又怎樣成為孩子心底的噩夢。簡直細思極恐。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中國的家庭裡,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父母嘴上說著:「爸爸媽媽是為你好」,卻幹著處處為難孩子,逼迫孩子跟著自己腳步走的行為。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替孩子想想,想一下他們到底願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好」呢?就像是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的媽媽宋倩,可以說是部分中國父母的典型。
  • 這種父母「最可怕」,他們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很多控制型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有控制行為,覺得自己所做的都是「為孩子好」,那我們來聊一聊控制型父母都有什麼特點?過度包辦大部分的家庭裡邊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也越發的容易滋生「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焦慮感。
  • 有一種傷害,叫「媽媽都是為你好」
    有多少父母像馬曉曉的媽媽一樣,都喜歡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去逼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記者柴靜對話楊永信的採訪中提到:「不管上網成癮有多嚴重,反抗父母意志多麼強的孩子,只要被送進一間治療室,出來的時候,會立刻向父母道歉認錯。」 對此,很多新聞媒體都曾報導,並稱之為奇蹟。這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家長,送孩子前來就診。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第二個單元,《貓的孩子》媽媽在家族聚會中受到白眼,怪孩子成績不好。媽媽被絲毫不管家中事務和妻兒的爸爸家暴,不僅不回應孩子的關心,反而問孩子:「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孩子被家教老師指出可能有學習障礙,媽媽認為是孩子不好好讀書,反而找藉口。
  •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比較強,什麼都要管著,美其名曰關心你,為你好,可是這種事無巨細的關心,看似面面俱到,讓你省了很多心,但是對孩子來講其實挺累的,就像禁錮一般。當你反抗時會被扣上不知好歹的帽子,然後告訴你:「翅膀硬了,會飛了!」、「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會害你嗎!」、「我圖什麼?還不是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