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操控型父母將給孩子設計出什麼樣的人生?

2020-09-03 三寶的快樂成長號

一場孩子的生日聚會中,我見到一位對孩子事無巨細,管控滿滿的媽媽,感覺有點窒息。

孩子剛進門,蹦蹦跳跳地想去找小夥伴,媽媽一把拉住,叫孩子開口叫人,挨個兒喊了一遍。直到我們誇著說他好有禮貌呀!

幾個孩子坐在地上一起玩樂高,其它家長都圍坐一起聊天,她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孩子。

一會過去給孩子整整衣服,一會兒過去問要不要喝水。

桌上提早準備很多吃的,有披薩,水果,漢堡,薯條,炸雞翅等,主人讓孩子們先過來吃點東西。大家都說,今天讓孩子們撒開歡吃。

孩子拿起來一個炸雞翅,她看著孩子眼睛,特別溫柔的說:「寶寶,這個上火,你嘴巴啊唷,今天就先不吃好不好?」看著是用商量的語氣,但是卻沒有一點商量餘地!

孩子乖乖的點點頭,把手裡的雞翅放回桌上。

又去拿起一根薯條,這次媽媽沒說話,可是當他再拿第二根,媽媽又開腔了:「少吃點,這個上火,吃點水果對身體好!」

接下來孩子吃每一樣東西,都要接受媽媽的洗禮!

我心裡默默在想,我要是這個孩子,真的覺得沒有什麼快樂可言,吃個東西都要受這麼多教育!

不料,吃蛋糕的時候,更是讓我大開眼界!

「寶寶,蛋糕上面的奶油咱們就不吃了。」當孩子接過一塊蛋糕時,那位媽媽說。

孩子說:我喜歡吃奶油!

「你知道嗎?奶油吃了就儲存在肚肚出不來了。就變成大胖子。隔壁的月月姐姐就是因為奶油吃太多了,才會那麼胖!」這位媽媽開始用鄰居姐姐讓孩子知胖而退。

孩子開始動搖:「大家都可以吃,為什麼我不能吃?那我吃一點點好不好?」

媽媽繼續妖言聳聽:「你和大家怎麼一樣?你忘記自己上次吃奶油就吐了嗎?你要是再這樣,下次就不讓你出來!」(後來證實,吃奶油吃吐,是因為孩子因為很少吃零食,吃了太多,就嘔了一口)

最後孩子默默地把蛋糕推向自己的媽媽!媽媽就在那邊把上面的奶油颳得乾乾淨淨。

再把蛋糕遞給孩子時,孩子的表情就和開始不一樣了,沒有了笑容。和周圍笑嘻嘻吃著蛋糕的,開心打混的孩子們完全不同!他失去了參加這次生日會本應該擁有的快樂!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會這樣操控孩子,吃個蛋糕也不能吃個踏實吃個快樂!

看似對孩子滿滿的愛,卻是對孩子滿滿的掌控。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控制型父母到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從小受控制的孩子,有可能在青春期,感覺自己有力量的時候,抵抗,違抗,反抗、作對。

有個家長回憶起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場景,孩子第一次對抗自己。

家長說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願意頂嘴。

家長:如果你不馬上閉嘴,信不信我扇你耳光。

孩子:你打呀!

家長暴怒,打了孩子。

孩子:打啊,有本事你打死我。

從這以後,家長發現原來乖乖聽話的孩子不見了。父母無法和孩子溝通了,已經控制不住孩子了。

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自卑的心理。不自信,不願意負責,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仍然無法擺脫情感控制。

我有個朋友,從小到大,生活學習,她的媽媽都百無巨細,一手安排。結婚的對象也是媽媽覺得好的。

婚後,她還是覺得自己無法做任何決定,什麼事都和媽媽商量,請求媽媽的意見。

在我媽控制欲的催眠之下,朋友甚至覺得自己是最懶的,最差的,什麼都做不好的。

生了孩子,她每天都在抑鬱的情緒當中。孩子一哭,她覺得自己不稱職,根本照顧不了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都不配做母親。她每天都在哭。

長期在控制下成長的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是遵從母親的要求,等到長大成人之後,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也很難有決斷力。

孩子一直被控制,表面順從乖巧,實則滋長負面情緒無處表達,最後產生暴力傾向。

北大天之驕子福州殺母案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以殘忍的手段將自己的母親殺害並藏屍,6個多月後才被人發現。

吳謝宇從小學習成績優異離不開媽媽的管教。沒想到最後一面是成績優異的高材生,一面是冷酷殺母的兇手。

他父親去世,母親希望兒子成才,處處嚴厲教育兒子,孩子覺得母親為自己付出太多,心中有愧,事事依從,但是孩子心中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卻無處發洩。漸漸吳謝宇難以忍受母親的控制,又要拼命壓抑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最終無法自抑,走向了極端。


控制型父母,「以愛為名」,用父母的權威逼迫著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成長,很多父母甚至察覺不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而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為你好」。

其實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

  1. 不將過高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2.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擁有掌控感與選擇權。家長對孩子的選擇,提出建議,而不是決議。
  3. 在孩子受挫時,允許他發發小脾氣,做到理解和包容。
  4. 不扮演孩子的「監工」,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5. 學會放手,鼓勵孩子。給孩子自由時間和自由發展的空間。

父母管教孩子天經地義,但是過度管教,就是操控型父母的做法。

你是操控型父母嗎?趕緊學會放手吧,讓孩子迎風成長吧!

相關焦點

  • 「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操控型父母,有多可怕
    《以家人之名》,記住了一句聽起來有點可怕的話——「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以前我覺得父母做的一切,我都應該珍惜。今天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父母為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我們好嗎? 在電視劇中,月亮的媽媽一直很強勢,在月亮小的時候,就嚴格管理她的生活和學習。在媽媽的高壓之下,月亮變得很乖,在家沒什麼話語權,甚至吃飯時都不會點菜。
  • 控制型父母|你所謂的「為你好」,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因為我是你媽呀!」「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我希望你能永遠需要我。我不能承受那種失去你的感覺。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我擔心你會犯下什麼無可挽回的錯誤。看見你受到傷害,我的心就好像被撕裂了。我寧願死,也不願面對身為失敗母親的感受。」這是操控型母親的內心獨白。當我們剝去「為你好」的外層包裹,會發現控制的核心其實恰恰是因為恐懼自身「失控」。
  • 別再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了,情感操控影響孩子終身
    最普遍的情感控制就是「我都是為你好」,潛臺詞就是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就要聽我的。當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好」時,他們的目的是利用孩子對自己的愛,使孩子的人生處於自己的操控之下。 親子關係可說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父母在孩子沒有形成完整的自我認知時就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說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操控的機會是最大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一旦父母對孩子成功地情感操控,這種操控很可能就是一輩子。
  • 為啥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別否認,私心很重
    為此,一家人鬧得很不開心,昨天我還聽鄰居給孩子打電話,聲淚俱下地說「我這樣做不還都是為了你好?你現在不了解我的苦心,長大以後......」,這時候家長就容易丟出來一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從表面上看,是家長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孩子少走彎路,是在無私地愛孩子。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是誰的附屬品,他應該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家長遇到孩子反抗自己,就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其實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忘記了尊重孩子的意願,想要操控孩子,私心很重。
  • 家庭教育,一句我生了你我是你媽我都是為你好,毀了多少無辜孩子
    你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我是你媽,你要聽我的,我都是為你好。不知道什麼時候,只要冠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就可以隨意的幹涉孩子的生活和人生。被「控制欲」支配的人生,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毀了多少孩子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個很誇張的廣告,叫做《假如孩子的出生權利由自己掌握》,在產房裡,一位準媽媽即將臨盆,醫生和護士已經做好接生準備,只是這跟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一樣的是,肚子裡的寶寶出生意願值必須達到百分之百,寶寶才會出生。
  • 經常說「我是為你好」的家長,最易養出這三類孩子
    ,但是感覺有一些父母依舊固執地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操心。焦慮的父母極易養出以下三類孩子:習慣性自我批判型這時父母則會說:「爸爸媽媽也是為你好啊?關心你有錯嗎?」其實,非常理解父母想成為「好家長」的心情,現在家長們大可不必焦慮,給予自己和孩子這三樣東西,比一千句為你好都管用。
  • 淺析言語虐待型父母是如何操控孩子的一生
    如果他們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自己也會下一個成為「有毒」的父母。有些「有毒」父母對孩子會進行語言虐待,但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言語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這類父母還會借用幽默的說話技巧,讓拐個彎貶低孩子的性格、外貌或者行為舉止,這種傷害是隱形的,殺傷力卻非常大。孩子是很難分辨出父母說的話是事實,亦或是一個玩笑。他們對於父母的「幽默」只停留在字面上。
  •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我都是為你好·是父母給孩子最毒的藥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在我們與孩子的對話中,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應該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害怕孩子走錯路,走彎路,所以我們小心翼翼地幫助孩子規劃好人生的每一步,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似乎都在我們的掌控中。
  • 闢謠:有一種「為你好」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英子想玩樂高,宋倩乾脆的沒收,一句為你好逼得英子躲在爸爸身邊逃課玩樂高。英子對媽媽說,我想去南大,宋倩說:你要是非南大不可,別的學校都入不了你的法眼,那你告訴我啊!我何必要給你託關係找人問?英子說,就算我跟你說了你能答應嗎!宋倩乾脆的接了一句不能。
  • 父母口中的「我是為你好」,成為孩子叛逆、抑鬱、崩潰的罪魁禍首
    :我腦海裡都是「在爸媽眼裡的我都是錯的,說是為我好,卻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孩子就像是線握在父母手中的木偶,任其擺弄操控。父母說著為孩子好的話,做著自認為對孩子好的事,可卻不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麼。02.
  • 父母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卻不知道,孩子會有多重的枷鎖
    文|萌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也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有了孩子之後,父母肩膀上的責任就會變得很重大,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家長為孩子做的一切,大概只有孩子也成為父母之後才能懂得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在父母的心中,還是很想讓孩子一直保持小時候的樣子的,因為長大後的孩子是真的比較
  • 教育的無力往往從操控孩子開始,「學徒型」養育模式了解下
    她在大量的調研中,提出倡導「學徒型養育」模式。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這種「」命令服從」的管教模式早已經過時。孩子不是騾馬,前面吊根胡蘿蔔哄著走。作為家長,與其試著操控孩子,不如教導孩子們進行自我管理,最終走向獨立。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 逃出父母所謂的「我為你好」的漩渦
    她們說,我是為了你好,你在那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又一個人多危險,我們多擔心呀可是,現在一個人,以後不也是一個人出去打拼嗎?早和晚都是一樣的問題,誰能一輩子被父母看護著。最後,小劉還是順了父母。小劉說,她們的觀點永遠都不在一條線上。後來,小劉找了一家傳媒公司的實習,遭到母親的反對,說沒什麼用,老老實實考個公務員多好,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聽我的沒錯,我都是為你好,我能害你嗎?是呀,每當我們和家人意見不合時,聽到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這句話了,『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 我都是為你好 』。
  •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孩子:我不需要!
    一句「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實則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控制。家長嘴裡的為你好,會讓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很沉重。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對孩子各種嘮叨,過後還會補充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 「我一切都是為你好」,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到底應該怎麼定位?
    父母作為長輩,他們經歷過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歲月,他們有理由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是豐富的。因此父母開始苦口婆心地開導子女:「我一切都是為你好」,是最為常見的一句話。「都為你好」,即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子女表達的關愛,也是站在子女的角度希望能被聽得進去的良言。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在子女的青少年期是一種強勢關係。這很自然,生他、養他,將大量的財富用在子女身上。此時的父母有社會經驗,憑著自己幾十年的人生閱歷,有理由指導子女的行為。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要是不聽話,不好好學習,我可怎麼辦啊」、「你不乖乖吃飯,媽媽以後都不愛你了」……父母總是這樣,明知道孩子離不開自己,還要用這些話來恐嚇他們,讓他們因恐懼感而不得不乖乖聽話。她喜歡數學,一心想報考數學專業,可父母覺得女生學什麼數學,還是當醫生更好。她想要反抗,可媽媽卻哭著說:我含辛茹苦地把你養大,你就是這麼報答我的嗎?我還能害了你嗎?爸爸也在一旁怒斥道: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要讓我們失望啊!面對父母的苛求,她只好同意改了志願,學了醫。
  • 為了讓孩子聽話,我「遙控」了孩子的人生
    高中畢業填志願,給我選了一堆「中醫」專業,說以後好就業,我背著他改了志願,錄取結果出來以後,他狠狠打了我一頓,對我冷暴力了一個假期,我爸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聽我的,將來吃虧別怪我!」。現在我父親讓我回家考公務員,說「女孩子在外面那麼累幹嘛,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一句「我為你好」卻讓孩子喘不過來氣。
  • 父母每天要打電話,連孩子穿衣服都要管?3個妙招教你不再被操控
    這樣的母親讓喻言喘不過氣來,雖然他知道母親是為了自己好,為了讓自己成才,但這種過度地控制兒子的生活讓孩子忍無可忍。這種母愛是愛嗎?是的,但這種通過操縱他人的人生來表達自己的愛的父母實則是「控制狂」。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裡,這種父母被稱為「控制型父母」。
  • 「都是為你好」,在父母監視下成長,孩子並不買帳
    以至於讓我養成了討好型人格,不敢寫日記,不敢談戀愛,也不敢看小說……別人需要幫助,即使我做不到,也不懂得拒絕。我特別想逃離這個家,不想和他們住一塊。但是我還沒有經濟能力,只能忍氣吞聲。小孩會有一種自己是父母的私有物品的感覺,叛逆的個性想爭取更多的私人空間,堅持自己的觀點,這個是很有必要的。有的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言行,如拒食、想不開、仇恨。做什麼事都與父母逆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