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代名畫記》裡,有關於「論名價品第」的說法,人們會特意將前人的畫作進行估價,其中價值最高的就是前代著名畫家給屏風作的畫品。
北宋神宗時期,郭熙為g屏風繪製了大量的畫。但是,這些畫在徽宗時期被拆下來了,然後再把收集的到珍貴古畫作換到屏風上。米芾在《畫史》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宋仁宗曹皇后,曾「盡購李成畫,貼成屏風」,就連蘇軾也想把收集到的一幅長卷山水畫改裝成床上的圍屏。
上面提到的用絹、紙畫來裝飾屏風畫面,屬於屏風畫的其中一種形式。那麼,這種形式的屏風畫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樹色平遠圖》局部 北宋 郭熙
一、傳統絹、紙繪畫在屏風上的應用
唐以前的屏風形式短小,多用吉祥和幾何紋樣裝飾。唐代及其之後,屏風普遍變高,大面積的插屏和曲折的圍屏逐漸增多。這為絹、紙繪畫成為主要裝飾手段提供了舞臺。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書畫,讓虞世南把《列女傳》寫在屏風上。另外,《唐書》有記載,憲宗曾將「前代君臣事跡寫於六屏」,「宣宗書《貞觀要政》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從此以後,絹、紙繪畫被大量應用到屏風上作裝飾。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了唐代木框聯屏絹畫,如 188 號墓出土的八扇牧馬屏風畫,上面的絹畫雖然有些殘缺,但依然可以看出大概風貌。畫中繪有鞍馬和侍馬人,後面還有不同的植物,從人物的衣著上看,具有濃鬱的西域風情。還有 230 號張禮臣墓出土的舞樂六扇屏風絹畫,屏風上畫兩舞伎、四樂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右邊舞伎的鬢髮高挽,額描花鈿,曲眉鳳目,臉龐圓潤豐滿,頗具唐代的審美風尚。
唐朝之後,五代至清朝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屏風畫,而且,屏風畫的發展與中國畫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清 佚名
另外,屏風畫裡蘊含的審美和人文觀也會投射出那個時代的面貌。例如清朝有一組著名的屏風人物畫《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畫家生動地刻畫了清代宮廷女子品茶、賞蝶、沉吟、閱讀等閒逸生活。此外,畫家還逼真地再現了當時最流行的妝容,寫實地描繪了女子的冠服、髮式和首飾等。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局部 清 佚名
不過,用現在的審美目光來看,畫裡雖然畫的是 12 個女子,但讓人覺得是同一人物換了 12 套衣服,就好像是模特快速穿衣、換場景拍攝出來的淘寶照片。清代的人物畫大多存在這個問題,當然,這不是畫家塑造能力的問題,而是受到社會審美風格和帝王權貴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屏風上的絹、紙繪畫裡都畫了些什麼。
二、屏風上絹、紙繪畫的主要表現題材
1、人物畫
關於人物畫最早的現存實物,是戰國時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圖》。畫裡的人物形象以墨線勾勒,並用清淡的色彩稍加渲染,其餘部分採用白描手法處理,以單線平塗為主。
《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開始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在繪畫藝術中,畫家們開始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另外,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推動人物畫朝著「神形兼備」的道路發展。
《步輦圖》 唐 閻立本
唐初閻立本的《步輦圖》,生動地描繪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氣質。之後,盛唐的吳道子有吳帶當風的美譽,他將人物描繪成衣帶飄飄欲舉,讓人有微風拂面的感覺。到了中唐時期,張萱和周昉的作品,《搗練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這些畫作中的人物形象面貌,豐潤圓滿,用線工細、勁健流暢,設色明快。
《摹張萱搗練圖》 北宋 趙佶
五代時期的人物畫大師顧閎中,其作品《韓熙載夜宴圖》,造型、用筆、設色極具功力。同時期的畫家周文矩,在《重屏會棋圖》和《文苑圖》中,精細刻畫了人物的神情,並運用了他自己獨特創的「戰筆」技法勾勒形象,線條細勁曲折,略帶起伏輕挫。
《文苑圖》 五代十國 周文矩
宋人物畫名家李公麟,將文人的意趣注入到人物畫,深挖畫作主題,表現出了深刻見解。但人物畫從元代開始出現了衰敗跡象,元明清三代有成就的人物畫家寥寥可數,只有明清的大畫家陳洪綬,使中國傳統人物肖像畫在畫壇上獨放異彩。其用線澀與潤、繁與簡、剛與柔對比,展現出他紮實的白描功底。
而在清代,中國繪畫開始吸收一些西方繪畫的優點,人們開始吸收西方繪畫技法中的透視、光影、色彩等,使中國人物畫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五代十國 顧閎中
2、花鳥畫
從其發展來看,花鳥畫在夏、商、周時期開始出現,在隋、唐、五代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宋、元、明、清發展成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它已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家開始將花鳥作為獨立的繪畫題材。顧愷之畫有《鳧燕水鳥圖》、陸探微有《溪鳥圖》、顧景秀畫《蟬雀圖》和顧野王作品《草叢圖》等。
從唐代起,花鳥畫開始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初唐時期,出現了一批專門畫花鳥題材的畫家。 他們在表現方法方面,下筆輕利、用色鮮明,對後來的五代時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五代西蜀黃筌擅長畫珍禽異卉,工整細緻、富麗堂皇。同時代徐熙開闢了沒骨花鳥畫法、水墨淡彩,富有野趣,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
《寫生珍禽圖》 五代十國 黃筌
到了宋代,花鳥畫達到了高峰,並成立了宮廷畫院,重彩、淡彩、水墨、工筆、寫意風格並駕齊驅。宮廷畫院的花鳥畫,注重寫生,追求細節的真實,是宋代花鳥畫藝術風格的主流。北宋時期出現了文人花鳥畫,代表人物蘇東坡,主張繪畫要取其意氣,得於象外,求畫外之意,重神似,輕形式,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主張,這為今後文人寫意花鳥畫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元代的倪雲林,提岀「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的主張。而明代的大寫意花鳥畫家徐渭,則堅持把繪畫和文學書法結合起來,要求書中有畫,畫中有詩,輕形似,求意趣,重神韻,提出「繪畫不難於寫形,而難於得意」。其作品潑辣豪放,開闢了花鳥畫的新途徑。
清代畫家石濤,也主張遺貌取神,提出「不似之似似之」。筆墨要與時俱進,藝術要集中典型,要有自己的面貌。近代畫家齊白石提出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觀點,形成了一套傳神寫意、抒情言志的理論。同時也出現了一批繼承傳統又有創新的花鳥畫家。
《竹蘭合作圖》 清 石濤、王原祁
3、山水題材
從隋開始,山水畫就從人物畫中逐漸分離出來。而展子虔的《遊春圖》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幅獨立的山水畫,畫中的山、水、村、石作為主體出現在畫面中,而人、馬等只是畫面的陪襯。
《遊春圖》 隋 展子虔
唐代前期的山水畫被後人稱為青綠山水,代表人物李思訓、李昭道,他們的作品《江帆樓閣圖》、《春山行旅圖》和《明皇辛蜀圖》都是典型的青綠山水。之後王維的出現,對之後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畫學秘訣》中寫道,「畫道之中,當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使今後的山水畫以水墨的形式進行繪製。
《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
五代是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階段,由於南北分裂的狀況,導致山水畫兩極化,北方是生動雄偉之峻岭的北派,其代表有荊浩、關仝。而南方則是秀麗江南山川的南派,代表畫家有董源、巨然。
到了宋朝,山水畫描繪的是北方山川景物,以李成、範寬為代表,其中李成的寒林平遠和範寬的崇山峻岭,都是非常鮮明生動的山水畫形象。除此之外,還有郭熙、米友仁、王希孟等人,他們創造了新的風格和技法,代表了這一時期繪畫的新水平。
《雲山墨戲圖》局部 南宋 米友仁
從元代開始,從元代起,文人畫在繪畫領域開始成為主流。當畫家起筆畫畫時,會注重內心世界的表露,追求神似,最終通過筆墨來抒發個人的情感,後人將其稱之為寫意,領頭人物是趙孟。元代文人畫形成後,經久不衰,持續影響到明清甚至是近代的畫風。
明代畫家董其昌,分別將李思訓和王維的山水畫,視為青綠和水墨兩種畫技法和風格的始祖,認為山水畫應該分南宗和北宗。在他的影響下,明清兩代誕生了很多山水畫流派,其中以浙派和吳派最有實力。浙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進、吳偉,而吳派畫家代表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京江送別圖》 明 沈周
清初最有名的畫家是以王時敏、王鑑、王翬為代表,同時,也有對清政府政治表示不滿的畫家,他們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中真實的生活感受,其中以石濤為代表的「四僧」最為典型。同時隨著西方繪畫的介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格局。
總結回扣:
傳統繪畫和屏風,它們既能各自獨立,又能相互融合,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以其獨特的魅力演繹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本文主要通過講各個歷史時期屏風上絹、紙繪畫的發展以及繪畫題材,展現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