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戚記聊古今文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許多史籍資料、詩詞和繪畫中都有過屏風的痕跡。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中有這樣一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還有五代時期顧閎中的長卷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全長有3米,分為5段。這幅畫中就是用屏風把畫面分隔成了聽樂、觀舞、休息和清吹、散宴五段。有人問,古代的人為什麼喜歡在房間裡放置屏風呢?
屏風又稱作屏門或屏障,是設在門窗之間的。古代的房屋大多是土木建築的院落形式,不如現在的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結實和堅固,為了擋風,古代的人製作了屏風。一般古人把屏風放在床後或是床的兩側,主要為了擋風。屏風還有遮蔽、隔開房間的作用。隨著朝代的更替,屏風的種類越來越多,用途也日趨管飯。有的屏風純木質的,這種木質屏風很結實,可以作為倚靠或是掛置雜物。
屏風最早在西周初年就開始被人們使用了,只是當時不叫屏風,而是叫「邸」或「扆」。屏風這個稱呼最早在漢朝被人們啟用,當時人們用屏風,為了分隔室內的空間和遮蔽視線。漢朝的時候,屏風的使用非常廣泛,特別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都設有屏風。從漢朝的精美屏風也可以看出漢朝的豪奢。漢朝的屏風種類和形式都有改變,從原來的獨扇屏發展為多扇屏,可以摺疊,也叫連屏或是疊扇屏。漢朝之前,屏風一般是木板上漆再在上面彩繪,但是紙絹和紙張發明後,很多屏風的製作都以木頭為材料做框架,再用紙或者絹做面,屏面的裝飾除了繪畫、書法還有刺繡等,寫的字內容以詩句為主。
到了唐朝,紙製作的屏風非常流行,畫家或是在上面畫上美麗的山水、花鳥,詩人就在上面題詩等,富貴人家則會貼上金箔。還有一些用了雕刻、鑲嵌工藝的屏風是宮廷所用的。魏晉之後,一些文人雅士也開始喜歡簡樸的屏風。就是只用白紙糊上,什麼也不畫,這種屏風叫素屏風。明朝和清朝,屏風更多了。據史籍記載,明朝奸臣嚴嵩被抄家時,發現他家裡有將近四百個屏風。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時期,多樣的手工技藝都用在屏風的製作上,讓清朝的屏風藝術達到了頂峰時期。屏風這個詞感覺很有詩意,營造了一種朦朧的寧靜之感。感謝閱讀,本文由戚記聊古今文化原創,歡迎關注,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