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相比較於二戰時代的坦克裝甲突擊,飛機漫天轟炸,一戰時代的重火力還是以火炮為主,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擴大火炮口徑,製造能夠投射巨大彈丸的陸上巨炮。
陸上420毫米巨炮:820公斤炮彈能飛1分鐘
1914年2月德國製造了一款體型超大,威力驚人的巨炮:「大貝爾莎」。擁有公路和鐵路兩個版本,下文要說的就是公路版本。
該炮加上炮車全重大120噸,口徑高達420毫米(海軍版410毫米巨炮還要等到幾年後的日本長門號),炮彈重量達到820公斤,其發射藥的重量達到200公斤,發射速度「高達」8發每小時,您沒看錯,就是1小時8發。
由於巨大的體量和威力,以至於不得不在預設陣地上澆築高標號鋼筋混凝土基座,因為這個大傢伙無法像現代常見的陸軍155火炮那樣「挖個坑,埋點土」放好助鋤就能開炮,不僅如此,該炮還需要300多人的「加強炮班」伺候。
「大貝爾莎」巨炮的射程達到了14.5公裡,以現代武器的眼光來看,打的並不遠,射程不如同時期海軍艦炮,不過這是在1914年後的一戰期間,工業能力與現代有代差。
在最大射程射擊時,「大貝爾莎」巨炮的炮彈飛行時間長達1分鐘。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陸軍大炮為何口徑不如海軍艦炮
就實際發展過程而言,二戰中,陸軍主流火炮大都在100毫米上下,比如說美制105,日軍九兒式,蘇軍152毫米火炮等等,就口徑來說,遠不如海軍戰艦,尤其是戰列艦艦炮口徑大,原因主要有兩點:
1、技術因素:戰艦冷卻能力和艦炮基座更大更重。上文提及過420毫米的「大貝爾莎」全重120噸,不過對於熟悉海軍裝備來講的朋友來說,都知道,「這點」重量對於大型水面戰艦不算啥,以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例,已經是「輕量化」的406毫米艦炮,僅身管重量就高達108噸。
加上海軍冷卻系統的優勢,配合更重的身管,海軍艦炮有更高的膛壓發射彈丸,即便不算炮彈重量的差別,美軍106毫米艦炮初速762米每秒,也遠高於「大貝爾莎」的400米每秒。
2、戰術因素:陸軍火炮需要保持機動能力,伴隨野戰前線移動或戰役陣地。「超重」的大貝爾莎巨炮,在移動的發射位置,或轉移陣地時,不僅嚴重「超時」,還很容易面臨威脅,在當時空中力量不強的一戰還好。
因此二戰後的現代陸軍火炮大多口徑小很多,力求輕量化,以保證射程和機動性的平衡。
尤其是在野戰環境中,快速展開完成炮擊,快速轉移陣地,避免地方炮火反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