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生宿舍353棟電梯加建批前公示

2020-12-11 中國比地招標網

今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了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生宿舍353棟電梯加建批前公示,公示時間2020年6月2號至2020年6月21號,共20天。具體公示說明如下:

中山大學擬在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大院東北區353棟進行增設電梯間及連廊工程,並向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出申請,根據《行政許可法》等規定,現將增設電梯間及連廊方案向利害關係人進行公示,公開徵詢意見。

本次項目立案號為2020020000005617,建設單位為中山大學,位置位於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大院東北區353棟。

附註:1.該圖僅為示意圖,以最終規劃審批的圖紙為準。

2.陳述申辯意見反饋方式:(1)信函反饋意見,請郵寄至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杏壇大街28號規劃大樓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辦公室收。(2)網上反饋意見:請登錄查詢網址,在對應公示圖下方直接發表意見。

3.信函反饋意見郵戳日不應超過公示期限最後一天,網上反饋意見發表時間不超過公示期限最後一天,逾期視為無效意見,不予採納。

4.有效意見反饋:註明真實信息,如反饋意見信息不準確或不完整無法及時進一步核對有關情況的視為無效意見。

5.本案涉及的利害關係人依法享有聽證權。

注意:所以反饋意見須註明項目立案號,並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和不動產權屬證書或者登記證明複印件等相關利害關係人證明文件。

更多招投標信息請登錄中國比地招標網查看!

相關焦點

  • 中大學生,你們的老宿舍將變「電梯房」
    位於海珠區珠江畔的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歷史悠久,是華南地區首家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學校園。但與此同時,因為大部分建築年代久遠,校區內學生住宿條件並不理想,宿舍數量緊張,且不少9層的宿舍都沒有配備電梯,稍顯不便。近日,記者從廣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獲悉,中山大學計劃在廣州校區南校園新建一棟14層學生公寓,解決校園內宿舍緊張的問題。
  • @中大學生,你們的老宿舍將變「電梯房」
    位於海珠區珠江畔的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歷史悠久,是華南地區首家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學校園。但與此同時,因為大部分建築年代久遠,校區內學生住宿條件並不理想,宿舍數量緊張,且不少9層的宿舍都沒有配備電梯,稍顯不便。
  • 廣東中山大學南校區擬改增建25處建築
    原標題:中大南校區擬改增建25處建築   記者昨日從中山大學獲悉,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12月12日對中山大學南校區的新規劃公示。根據規劃,中山大學擬新建博物館、科技樓、遊泳館,改建或增加的建築數量達到25處。在劃撥給中大的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怡樂路地塊,還將建設高層住宅樓,並擬與校內部分住宅地塊進行調遷。
  • 中山大學南北校區擬大規模改建 南校區要拆嶺南堂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國土規劃委獲悉,中山大學南、北兩大校區將迎來大規模改建,相關規劃正在國規委官方網站進行批前公示。公示顯示,位于越秀區中山二路的中大北校區將拆除建築4萬多平方米,新建約11.88萬平方米,而位於海珠區的南校區將拆除建築14.78萬平方米,新建43.92萬平方米。
  •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學生宿舍弱電管槽工程建設(三期)採購項目...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學生宿舍弱電管槽工程建設(三期)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中大招(服)[2019]076號)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中大招(服)[2019]076號項目名稱
  • 廣東高校宿舍1丨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現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合力支撐、統籌發展,呈現了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格局,構建起完備的學科與人才培養體系。中大南校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南校園學生宿舍共42棟,總床位約16000 個。01宿舍情況南校園建設年代較久遠,宿舍並不都是統一的帶有獨立衛浴的四人間。宿舍分為4/5/6人間三種不同的規格。
  • 中大南校區擬拆改百餘處建築
    ▲新規劃總平面示意圖  繼公布即將新建深圳校區後,中山大學在校區規劃上又有大動作。記者昨日獲悉,中山大學擬調整南校區規劃。新的規劃方案目的是恢復中大傳統、特色風貌,利用怡樂路地塊進行校區內各功能調整,建設百年乃至千年校園。
  • 中大南校區要建新學生宿舍啦!還有183個停車位
    為緩解學生宿舍不足的問題,中大南校區要建新的學生宿舍。近日,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東區學生公寓項目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開始招標,將在校園內東部學生生活區內新建一棟14層高的學生宿舍,主要為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宿舍,同時配套183個地下停車位。
  • 中山大學規劃大調整擬拆除過百幢樓—新聞—科學網
    ●中大南校區、北校區規劃修改方案正公示並徵詢意見,將掀起一輪大拆遷 ●南校西區住戶將搬上百米高樓,校方表示西區紅磚房中的文物肯定不拆 南校區(海珠校區) 佔地120.8萬平方米的南校區現建設量是 日前,中山大學南校區的規劃修改方案正在廣州市國土規劃委官網公示並徵詢意見,按照規劃的設想,未來的中大南校區或比原規劃增加足足43 .5萬平方米建築量。 除在南校區「大動幹戈」外,中山大學北校區也同步申請擴容,建築面積比原來足足增加12萬平方米,數幢高樓將在這個麻雀校區拔地而起,其中包括要建3幢15層以上的科研大樓、1幢31層高的學生宿舍樓以及1幢24層高的醫學綜合樓。
  • 中大南校區將建博物館
    昨日,中山大學博物館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開始招標,將在南校區中軸線西側新建一棟地上3層、地下2層的中大博物館,分設校史館、人文館、生物館、地質館和校友館五個分館。擬建的中山大學博物館項目選址位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區中軸線西側、現八角亭的西側,與乙丑進士牌坊相對,距離正在改造中的永芳堂不遠。
  • 做大做強,中大南校區將建生命科學樓群
    中大南校園又有大型建設項目。近日,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生命科學樓群項目在市生態環境局網站進行審批前公示。其中透露,中大擬投資69236萬元在南門停車場以西地塊建設「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生命科學樓群」,項目預計2022年12月竣工。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學生宿舍是怎樣的?提前帶你看看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首批交付項目建設繼通電、通網、通WIFI之後,再次迎來好消息——深圳校區學生宿舍即將投入使用。 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拉開了深圳校區建設的序幕,經過五年的建設,如今深圳校區一期首批交付項目建設臨近尾聲,首批本科生即將進駐。
  • 【東莞校區】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之宿舍篇
    Hello14級帥氣的師弟&可愛的師妹~你們人生中最漫長的暑假就要結束了,心情會不會也跟當年的院會君一樣有點小激動呢?隨隨著新生指南陸續更新,相信你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也越來越了解。今天院會君為你準備了一些關於宿舍的小介紹,帶你走進屬於你四年時光的小窩! 宿舍總體概況東莞校區目前共有11棟宿舍,1-5棟宿舍樓分布在校門的左邊,為7層宿舍樓,呈「凹」型;現有的6、7、8、13、15、17棟均分布在足球場後的宿舍群,為12層宿舍樓,呈「回」型。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攝昨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迎來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和航空航天學院1112名學生。今日,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材料學院共1234名學生也將入駐。「深圳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意味著中山大學將辦學範圍從廣州、珠海擴展到深圳, 『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正式形成,為中山大學未來百年發展奠定重要戰略基礎。」
  •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多媒體課室升級改造設備採購及安裝項目...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多媒體課室升級改造設備採購及安裝項目」項目(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9]302號)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9]302號項目名稱: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多媒體課室升級改造設備採購及安裝項目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
    8月25日,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材料學院共1234名學生也將入駐。 「深圳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意味著中山大學將辦學範圍從廣州、珠海擴展到深圳, 『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正式形成,為中山大學未來百年發展奠定了重要戰略基礎。」
  • 如何看待中山大學南校區發掘出漢代古墓?
    考據派認真嚴肅地回答一下:一、關於古墓地址位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春暉園食堂旁的工地現場,計劃建新飯堂(不是體育館,體育館在這塊地的北面,研究生公寓前面)上圖:挖出了漢墓,研究生三年見證了宿舍門前滄海桑田於一瞬啊。
  • 廣州中山大學校區改造將牽動周邊樓價
    廣州市民周先生從小在中山大學校園裡長大,最近獲悉校區內的規劃方案後表示非常開心,希望未來有機會解決家中老人爬高樓的難題。  市場人士從市場角度分析,中大校園內的二手房雖然普遍較舊,均價卻比周邊高出不少,改建計劃有望促進周邊二手房板塊升值。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五個學院、兩千多名學生入駐深圳校區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落戶光明區開始;在2018年6月12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開工建設;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於2020年8月21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首批交付項目竣工並順利通過驗收。,成功驗收後的第三天,2020年8月24日深圳校區迎來了第一批入駐校區的學生,首批入駐深圳校區的學生是來自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和航空航天學院大二到大四的學生,一共1112名學生。
  • 中山大學大一新生將統一在南校區學習?
    大學一年級本科生統一集中在廣州南校園學習,二年級再根據專業分流至相關校區或校園學習,增進學生對學校文化傳統的體驗,提高學生對母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探索推進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行書院制和大類培養,進一步推進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