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和我的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電影用七個故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的幾個偉大時刻,以及平凡人在參與這些歷史事件中,舍小家為大家的可貴精神。電影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多個實力派演員傾情出演的大製作,該片一上線就爆紅全國。
其中,《相遇》以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為背景,講述了參與「兩彈一星」工程的科研人員高遠為投入國防科技事業,遠離親人,捨棄愛情,最後因核輻射獻身祖國的故事。
《相遇》單元沒有刻意渲染的氛圍,也沒有恢宏磅礴的場面,僅僅是從一個平凡人的視角,用最簡單的場景呈現出了最打動人心的效果。為什麼這個單元能帶給觀眾如此震撼?讓觀者感動到落淚?
1、演員的敬業精神,以及精湛的演技,讓人過目不忘
故事的男女主角都不是亮眼的帥哥美女,演員的表演也自然、純熟,毫無表演痕跡,就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讓人有很深的代入感。
為呈現出真實的效果,拍此單元的演員在拍攝前瘋狂控制體型,努力走進角色
演男主角的演員叫張譯,在接到這個劇本時就被故事內容感動到哭。為了能更真實地展現出核輻射後的狀態,導演當時要求張譯減掉5斤,一向以「敬業、專業」之稱的張譯,給導演保證可以瘦到15斤,為此,他20天幾乎沒有吃過東西,成功瘦了15斤。
除此以外,為了能找回那種年代感,張譯與女主角任素汐特意查閱了那個年代的很多資料,包括當時的報紙等,就是為了在表演時能更好地把握角色。
這是一個演員的對職業的敬畏與熱愛,沒有背後的這些付出,也就沒有這麼完美的效果呈現。
好演員用實力說話,用實力經起長鏡頭的考驗
電影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公交車上的長鏡頭,整個公交車相遇的場景是一鏡到底,而這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
女主角任的扮演者素汐的臺詞,男主角的扮演者張譯的眼神,都堪稱是教科書級的表演。
公交車上相遇,先是女主角方敏認出了高遠,並告訴他找了他三年。在高遠否認的情況下,女主角開始講故事,講到了他們最初相識的情景,講到他們第一次見面就說了七句話,看了一小時書。
在高遠刻意躲開她後,她不甘心地又和他坐到一起,繼續講他們相識的故事,從第二次見面男主被罰站半天講到了自己生病高遠買西瓜看她,到最後表達自己願意等他。這個長達6分鐘的鏡頭一氣呵成,沒有足夠的表演沉澱和臺詞功底,這樣的鏡頭很難完成。
在這個長鏡頭中,高遠除了一句「你認錯人了」再沒有其它臺詞。在厚厚的口罩遮擋下,看不見表情,唯一能表達內心情感的只有眼晴。
公交車上最初被認出時,他的眼神裡滿是慌亂與躲閃,到後來被勾起往事後,看方敏的眼神裡溢滿了深情,仿佛想把她刻入靈魂。再到最後方敏表示願意等他理解他時,他的眼晴裡是熾熱、無奈與克制。
在聽到原子彈研發成功那一刻,他眼晴裡滿是喜悅與欣慰,人群中看到方敏時,他的內疚與遺憾,這些都被演員用一雙眼睛演繹得淋漓盡致。
再好的劇本,沒有演員的精湛演技來呈現,效果也會打折。這個單元的男女主角,他們的演技確實撐起了這部戲。
2、心已許卿,奈何身已許國,故事內容充滿感染力
在那個年代,人的感情是純粹的、真摯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人。最真摯的東西往往最打動人心。
高遠是熱愛科研事業的,他們的工作需要高度保密,所以他三年都沒有和家人有任何聯繫。
在一次測試時發生了緊急事故,高遠隨著人流撤離過程中只思考了兩秒鐘又果斷回到了現場,用他的生命阻止了一場災難。
事後,老實忠厚的他,鎮定自若地對指揮官說著他的想法與判斷。他在轉身回到事故現場時就已知道自己的結局,但他仍義無反顧,用生命詮釋無悔的決定。
當得知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鏡頭給了他一個大特寫,人群中,他摘下了口罩,安靜地站著,他在笑,眼睛已經漸漸泛紅。他終於等來了這個消息,對他來說,一切付出都值得。
對於方敏,他雖不善言詞,但用情至深。在方敏發高燒時,他蹬著車子跑了幾十裡路買西瓜,就是為了給她退燒,沒有浪漫的語言,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這樣的深情,怎能不打動人心。
多年以後,方敏在電視上得知他犧牲的消息,她哭得讓人心疼。有高遠為國捐軀的驕傲與心痛,有等待多年的心酸與無奈,還有真相大白的惋惜與自責。
在那個時代,工作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為祖國強大而努力奮鬥的信仰。為了這種信仰,這些獻身於祖國科研事業的人,他們不光願意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願意付出生命。
所以,方敏是理解高遠的,她們的感情是真摯的,也是無奈的。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家國大事,遠比愛情重要得多。
3、傳承家國情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當代人義不容辭
《相遇》這個單元感動我們的,不光是他們的愛情,還有他們的家國情懷,國家大義,這些元素雖然沒有刻意去強調,但始終在悄無聲息的滲透給我們。
什麼是國家大義?國家大義是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犧牲和戀人相處的機會,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機會,犧牲個人享樂,把國家榮譽放在第一位。
在祖國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直有很多軍人、科研工作者,為了國家大義,犧牲了很多個人的利益,他們都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正是這些平凡人的無私、無畏、擔當,國家才有今天的如此富強。
如果你覺得現世安穩,那是因為有人為你耗盡年華。
當代社會,培養家國情懷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禮記·大學》中說「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家是最小國,國是大的家。「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
範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自古便有,不只是說之,更多是行之。
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是使命,更是擔當,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家國情懷,也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需要。
中華民族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澱,中華兒女也有著不屈的靈魂。所以歷經滄桑,仍屹立東方。我們走過了苦難的歲月,迎來了新中國。在新時代新徵程上,當代人應志向高遠,以民族大義為念,以家國天下為重,將個人志向建築在為國家、為人民有益的事業中,讓這種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國家的強大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合力,作為個體的每一個人,都是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
結語:
《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沒有以往恢弘大氣的場面,也沒有口號式的氛圍渲染,另闢蹊徑地選取了大時代下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正是這些平凡人的故事,讓觀者感同身受,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影片完美完成了對祖國的獻禮。
《相遇》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下的價值觀取捨,感動於他們的家國情懷。這些無名英雄,用生命在推動國家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們應該被銘記。
最後, 致敬那些默默無聞的國防科技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