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西方近代教育的奠基者誇美紐斯曾說過:「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讀書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有著諸多好處:它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還可以提升自我修養。當今,社會和文化很多領域正在經歷廣泛的視覺化轉型,加之大眾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大學生,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人才。他們的閱讀態度、閱讀內容、閱讀方式、閱讀時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因此,對於大學生的閱讀現狀調查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文化消費時代的今天,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和信息化衝擊的影響,大學生的閱讀狀況經歷著怎樣的變化,呈現著什麼樣的趨勢,值得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大學生閱讀純在的問題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讀書時間相對較短。在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讀書時間明顯偏短,平均時間為一天-一個小時左右,這裡數據還包括有時長時間不間斷閱讀小說,漫畫等書籍的極限誤差。而對於閱讀時間偏少的原因,某些受訪者表示:「自己每天都在讀書,但大部分都是課本,尤其是大三以後,在考研工作等選擇壓力下,課業負擔加重,幾乎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籍。」;也有受訪者坦誠「自己有時間寧願看電影,上網娛樂。 」或者「從沒有讀書的習慣。」課業負擔重, 對網絡等其他替代品的偏好,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等都是當代大學生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原因。
其次大學生閱讀大多數以暢銷小說,漫畫等娛樂性質書籍為主。對閱讀書籍類型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六層接受調查者的閱讀書目以小說,漫畫,時尚雜誌等娛樂性質書籍為主,主要目的明確,即放鬆心情,休閒娛樂。同時有三層左右大學生表示自己會閱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英語輔導書籍,老師推薦參考書目。其餘一層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偏好的類型書籍,如哲學,社會關係,古文,宗教等。
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各有不同,與閱讀書籍種類有關。在對閱讀書籍習慣的調查統計中,有關數據表明,閱讀習慣於書籍種類呈一定相關關係: 多數以娛樂為目的的學生在問卷中選擇大部分時間只是快速,粗略閱讀很少筆記,而以學習參考為目的閱讀的學生在問卷中選擇在會讀書過程中做詳細的筆記和認真閱讀,三層學生表示自己有做讀書筆記或寫讀後感的習慣。
古往今來,無數名人對優秀的書籍推崇備至。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書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深厚,不論是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還是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亦或是「但當涉獵」,雖然大家們推崇讀書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無一不主張人應該儘量多閱讀,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品質。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提高自身素質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忽視閱讀對於個人品質提高及知識儲備的重要作用,應該了解閱讀的重要性並付諸行動,同時,大學也應該加強硬體設施,比如校圖書館的建設,為學生提高良好的閱讀條件和環境;組織開展倡導閱讀的活動,鼓勵健康閱讀的良好風氣形成..相信擁有夢想,充滿朝氣的同學會因為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而更加自信,品質更加高尚,相信當代大學生閱讀量會因為重視閱讀和相應的措施而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