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遠大的目標,要利益國家天下,首先下手處,還在革除自己的習性、欲望,假如我們自己脾氣大、很傲慢,連家裡的人我們都齊不了,連家裡的人都不認同我們,我們怎麼可能可以再去利益社會、國家、天下的人?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大學》裡面講不可能。但是他假如把家齊好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因為他的夫婦相處,他教出來的孩子都很優秀,夫婦和樂,他的家就變成天下人的樣板。就像周文王他跟他的太太,太姒,他們夫妻就是天下的樣板,他生的孩子幾個都是聖人。
所以齊家很重要。我記得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講,人找對象不要找小學老師。我說,為什麼?他說,小學老師在學校這個班她最大,她像國王一樣號令天下,所以她在班裡面是小學老師,她回到家還是小學老師。她在學校是管理孩子,你給我站好,不要動。結果回到家對她先生,你給我站好,不要動。那她先生當然受不了。所以人在每一個經驗、每一個人生的過程當中,都有可能產生執著點,產生貪著,產生傲慢。比方諸位校長、諸位同道,今天早上的菜好不好吃?你們是用什麼心情吃的?感恩心不會有副作用。假如是用貪心吃會有副作用。因為貪了以後會生比較,假如明天少一道菜,就生煩惱了,昨天的比較好,今天的比較少。煩惱就來了,所以人一生貪著,就會有煩惱出現了。我們有多少煩惱是從比較來的?上一屆的學生多好,這一屆的學生太差了。就開始在那裡比,煩惱來了。自己煩惱一大堆,怎麼去愛別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無所住就是格物的功夫,放下貪著,放下傲慢這些習氣,應無所住。這個「住」就是不貪著、不分別,生起慈悲的心、愛人的心。剛剛跟大家講到小學老師,她在學校的經歷,讓她產生一種執著點,她回到家還是小學老師,那她先生當然受不了。不只是老師這個身份會讓我們貪著,進而傲慢,當董事長會不會貪著、染著?我們曾經遇到一個東北的董事長,他賺了不少錢,而且他的兄弟姐妹很多跟著他幹,但是他有一年的除夕夜,請兄弟姐妹吃飯,沒有人願意來,因為他一講話就是罵人,很傲慢,人家受不了。那一年是他開始學傳統文化,結果他擺了一餐一萬塊錢的除夕夜年夜飯,沒有人要來。
他很感嘆說,以前自己不知道傲慢到什麼程度。他在餐廳打電話給他的弟弟,在電話當中給他弟弟道歉,說他以前太傲慢,結果他弟弟在電話那一頭流眼淚。所以人清清白白來,不應該因為這一生經歷的這些事物產生貪著,而汙染了自己的清淨心。這個企業家學了以後,東北人也是比較直,學了就幹,也不簡單。他就聽了要盡孝道,回到家端了一盆熱水,然後走到他媽媽面前:「媽,我給妳洗腳。」他媽媽嚇得趕快轉九十度,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不敢讓董事長洗腳。」這話很有味道,請問在她面前的人是誰?不是她兒子,是董事長。他在辦公室是董事長,回到家還是董事長。這個就有「住」了,住在自己的身分裡面,慢慢官架子就來了,就讓人家覺得很不舒服,甚至於對自己的母親沒有念恩,反而心裡還想媽媽都是吃我的用我的,這些弟弟們都是靠我他才有今天的。人因為心裏面都覺得自己有什麼,自己做了很多的付出,都放在心上,之後就會產生要求、產生傲慢。其實坦白講,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做的,道義。其實這些心都是什麼?利害。付出都是有求回報的就是利害的心,付出心裏面連記都沒有記,道義的心。請問諸位當父母的人,你有沒有算過你煮幾次飯給孩子吃?你有沒有記過你幾次幫你的孩子蓋被子?都沒記?那請問你借給你朋友多少錢,你記不記得?記得。所以你看不一樣。有一個爸爸,他還沒結婚以前,剛好他們家來客人,他的朋友抱個小孩來,結果不小心小孩在他們家書房拉大便,剛好拉到地板上。朋友回去以後都擦乾淨了,他說每一次走到那個書房,就覺得好像有味道。後來他自己生小孩了,自己的小孩在家裡哪一個角落可能都拉過,他從來沒有覺得臭。突然有一天開悟了,都是自己的分別心造成的,哪有臭?別人的就會臭,自己的孩子就不會臭。那你把別人的全部當自己的,不就不臭了嗎?
禪宗有一個公案很好。剛好一群修行人在那裡論道,突然風吹幡動。第一個人說,幡動了。第二個人說,不是幡動,風動了。第三個人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自己的心動了。所以境緣沒有好醜,好醜在哪?自己的心。因為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有了喜歡不喜歡,痛苦就來了。 「煩惱起於愛憎」,格物就要從去愛憎的心下手。而且這個愛憎,真的他去愛了,也叫貪愛,因為愛了而有求,求不到的時候就變憎、就變恨。我們心裡想想,人的一生,會恨的人,都是曾經愛過的人。有沒有道理?對!今天一個陌生人,你走在路旁,他罵你兩句話,你心裡想,算了算了,可能他今天股票輸了不少,心情不好,算了,不要跟他計較,沒事。你回到家裡,另外一半罵你兩句話,我這一輩子跟你沒完。明明都是兩句話,怎麼差這麼多?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起了分別、執著、愛憎。所以痛苦都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自己造成的。老祖宗在成語當中,就要讓我們開悟人生的道理。 「自討苦吃、自作自受、自掘墳墓、自甘墮落、自暴自棄」,好了,接下來大家自己想。都講了這麼多了,都是要從自身開始轉念,你的人生命運才會轉,這麼多成語我們還不開悟,不是糟蹋了老祖宗一片苦心嗎?列了這麼多讓我們醒悟了。一轉念,「自求多福、自強不息」,不都是一念之間嗎?那我們今天來思考這些道理,就是要把我們真正煩惱痛苦的根要找到,心產生貪著、產生傲慢了,才會痛苦。 「愛憎起於分別」。 「至道無難」,要契入聖賢之道不是很複雜,「唯嫌揀擇」,最難的在常常起了揀擇就是喜歡不喜歡,這個好,那個不好,對人對事都起了這個愛憎的心。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大學》有一句話,對這個詮釋很好。 「好而知其惡」,你喜歡他,卻很冷靜看到他的不足;「惡而知其美」,你很討厭他,卻能平心靜氣客觀的去看一個人,而能看到他的長處優點。 「天下鮮矣」,要做到這一點就很困難。而且人的心,比方你對他有貪愛,會愈來愈嚴重;你對他有討厭,也會發生作用,一討厭他,慢慢愈來愈討厭,慢慢覺得沒有任何優點,一無是處,就會變這樣。所以人心一偏,心不正,愈看愈不清楚。比方一個母親溺愛孩子,好而知其惡,溺愛孩子,小學、幼兒園老師提醒,媽媽都不在乎,覺得我的孩子最好,看不到他的問題,最後孩子出大錯,很多父母是到了孩子犯法了,警察局通知了,不可能是我的孩子,她都不覺得這麼嚴重。好而知其惡。討厭,比方我曾經在珠海,剛好當時談到夫妻相處之道,說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是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這句真言大家要記住,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保證你夫妻白頭偕老。好不好?還有孔子說舉一反反三。所以這句話不是夫妻相處之道而已,所有五倫關係的相處,都要守這個原則。父子之間,看他的優點,鼓勵他;朋友之間也是這樣;當領導的人,看他的優點鼓勵他,包容他的缺點,這樣相處就非常融洽。
古人這些做人的教誨,放諸四海皆準。為什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聖教跟學知識不一樣。知識是你記一個才能寫一個,聖教是你可以觸類旁通,所以強調悟性。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溫故,以前讀過的經典,因為他心境提升了,他悟得更深,悟得更廣。這個就是他的智慧、悟性不斷在提升。所以聖人教我們的目標是怎麼樣開悟,怎麼樣成為高度智慧的人,不是成為會考試的人。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慢慢去能了解。當然有智慧了,考試一定考得更好,但我們所著眼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做人做事的態度,這會伴隨他一輩子。當時在珠海,我分享了這句真言,突然底下有一個太太很激動,站起來,回答我說沒有優點,我說只看對方優點,她說沒有優點。結果我就走到她的面前,對這位女士肅然起敬,告訴她,我說這位女士,妳先生沒有優點,妳還敢嫁給他,妳真是革命烈士。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不可能沒有優點嫁給他了。當時在談感情的時候,都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最後變沒有優點?有沒有看到,人他產生討厭的時候,會不會起化學作用?會,一直擴展一直擴展,到最後什麼都不好。那不是別人有問題,誰有問題?自己有問題。當時我講這個例子,在我們中心講的時候,有一個大連的女士,她聽我講這個例子,一句真言講完,她內心裏面也冒出了,沒有優點。我又講了那個珠海的例子,她自己也笑了,她當天回去拿了一張紙,優點、缺點,開始列她先生的優點跟缺點。結果優點她靜下來以後列了不少,缺點主要列了一條,哪一條?錢賺得太少。這個不算缺點。所以你看人那個攀比虛榮的心,反而變得都是挑先生的毛病,都看不到他的好。所以「惡而知其美」,人能真正很心平氣和去看人事物才好,不然就被整個憎愛給障礙住了。都把憎愛放下了,很多事情你都愈看愈清楚。而且首先你是先自知,你就能夠知人。
有一個老師,他教學也遇到很大的瓶頸,他自己真的看著一個學生實在教不下去了,愛心提不起來,真的想放棄了。突然他轉了個念頭,他說假如前面這個學生,就是我的兒子,我還教不教?這麼一想,他的教育的使命愛心又回來了,又繼續很有耐心的教孩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慢慢那個孩子就轉過來了。本來要放棄的,好像是學生的問題,事實上還是自己的心的問題。所以人能沒有這些憎愛,都是真誠,至誠就能感通,慢慢的整個你的人事環境就開始轉變,正己就能感化身邊的人。剛剛跟大家談到我慢,怎麼調伏我慢?首先學習的態度,「述而不作」,學習孔子。從今天開始,很誠敬的向古聖先賢學習,以前錯誤的思想觀念要放下,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要放得下才提得起,不然那些錯誤的思想觀念,還繼續在障礙我們的人生。能這樣,就不傲慢,會謙虛了。其實可能這麼一講,很多人就會覺得,為什麼我都要聽聖賢人的?其實聖賢人的教誨幾千年了,它為什麼能傳幾千年?它是真理,而你自己去做了以後你才知道,那是我們本有的性德,而不是聖賢人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真正去做了就很清楚了。 「為善最樂,助人為樂」,你真正去做了,自己就明白了,就體悟到了。包含孟子說的,人生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那種天倫之樂比世間任何欲望的刺激快樂太多了。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二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枉於人」,這個也是人生的快樂,這三樂。俯仰無愧,良心不安,躺下去一、二分鐘就睡著了。我有一個朋友功力真的很厲害,他大我五歲,我們兩個大男人,有一天躺在床上談心裡話,結果講啊講,他說禮旭,我要睡了,我說好,我這麼一回答,差不多十秒之內,他就鼾聲大作,就睡著了。心裡都沒事,真好。有福報的人是什麼?不是很有錢的人,現在人錢愈多煩惱愈多,因為不知道要放哪一家銀行利息比較高,還要選哪一支股票,累都累死了。他很放得下,又好睡,又好吃,吃什麼都香。人心事很多,吃那個最好的菜還在那裡想,根本就嘗不到那個味道。這個是有一次躺在一起。還有一次跟他打電話,講啊講,他突然在電話那一頭睡著了,鼾聲都傳過來了。結果我隔天跟他說,你昨天睡著了。他說有嗎?都忘了。
所以心上無事是人間的樂事。好像有一首歌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能夠隨順聖賢教誨,就能夠很受益,馬上就能明白個中的喜悅,原來就是順著自己本有的良知、良能在經營人生。一開始是聖賢人帶著我們走,慢慢你契入了,就是自己的真心、性德在帶著自己走。而現在的人都比較傲慢,他不見得願意接受這些真理,而很多的人現在的想法都跟經典不相應,但是卻還編在教科書裡面。所以現在人的浩劫,就是聖人的教誨沒有人聽,愚昧的思想反而很多人都接受,天下之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