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鳴煒:應加強青年人身份認同

2020-12-25 大公資訊

  圖:劉鳴煒(左)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今實行得很成功

  【大公報訊】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上周六舉辦座談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出席分享,他指,部分香港青年抗拒內地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身份,他認為,若當局及早處理,加強青年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這種矛盾未必會像今天一樣。他又指,心目中理想的香港是「妥協的香港」,不論如何也尊重另一方,作出妥協,這才有助解決社會爭議,但現實卻非如此。

  香港青年普遍面對的住屋問題,劉鳴煒指出,房屋供應不足、年輕人難以「上樓」,不是香港獨有問題,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瑞典等地,樓價都非常高,但這些城市因地方較大,市民可選擇到離市區更遠的地方置業,但香港城市面積太小,土地有限,市民難以選擇在邊界地方置業。他認為,要解決住屋問題,長遠要解決供應問題,但土地供應亦是目前具爭議問題,例如涉及開墾郊野公園、開發棕地等,將受到關注人士阻力,這方面需要社會多方面努力去解決。

將會提高對科技重視

  劉鳴煒又認為,香港產業發展比較狹窄,他估計這個跟香港傳統觀念、家長對子女期望想法有關,但估計香港行業結構將會改變,加上政府成立創科局,開始加強科技及人才發展,將會提高對科技重視。

  劉鳴煒又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今實行得很成功,但亦產生了很多矛盾,包括對中國人身份認同,他認為如果當時可及早處理,加強青年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這種矛盾未必會像今天一樣。他透露,心目中理想的香港是妥協的香港。對於處理兩極化社會,他認為社會需要妥協,無論是否意見過半數的一方,都需要尊重另一方感受,作出妥協,才有助解決社會爭議,但他感嘆,目前香港並不是一個妥協的社會。

相關焦點

  • 英國學校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 增強身份認同感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教育大臣艾倫·詹森近日宣布,將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以弘揚平等、寬容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社會關係,增強學生作為英國公民的身份認同感。據悉,英國的公民教育從2002年以後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必修課程,但是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
  • 提升教師身份認同從哪裡入手
    教師身份認同屬於職業身份認同的一種。所謂職業身份認同,通常包括職業認知和職業情感兩個方面。對某種職業的身份認同首先是從職業認知開始,包括對職業屬性、職業角色、職業作用、職業功能等方面的認知,在職業認知的基礎上再產生和形成職業情感和職業歸屬。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大學生爭相攀比追求身份認同 應量力而行
    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進入大學的他們經歷著「身份」的轉變與認同。而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意味著他會以自己對屬於某個群體的知覺和認識為基礎,觀察這個群體中其他人的做法,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群體的標記。  對大學新生來說,則意味著他們尋求與「大學生」身份緊密聯繫的、具有象徵性的標記事物,並逐漸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因此,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重構需要香港社會和北京當局的相向而行,才能處理好「家與國」的身份認同關係,香港的社會和政治方能從中受益,也是香港經濟基石得以鞏固的政治保險。香港近年來的身份認同迷失,本土意識異化,排外思想興起,「陸港衝突事件」頻發,掀起陸港兩地社會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的討論,也引起了學界對身份政治的反思。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 微信表情包 狂歡背後的身份認同
    微信表情包 狂歡背後的身份認同時間:2020-12-14 16:36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1月18日,騰訊微信團隊上新了6個小表情,分別為翻白眼666讓我看看嘆氣苦澀和裂開,整體看起來哀怨卻又有些可愛。網友們稱其為靈魂表情包,直呼哪個都好用,每個都pick。
  • 劉鑾雄一生豔福無限,長子劉鳴煒卻慘遭主播女友甩?
    10月20日凌晨,港媒發現,富商劉鑾雄(大劉)與前妻寶詠琴所生的長子劉鳴煒在社交網疑似宣布分手,而且是被女方無情拋棄。 劉鳴煒不喜歡父親的生活方式,他要反其道而行,大劉過得有多奢侈,他就有多低調,甚至有媒體總結,劉鳴煒喜歡的女性都有點醜,至少不是大眾眼中的美女。
  • 劉鳴煒上非誠勿擾,24盞燈滅了22盞,孟非:他爸有164個億
    劉鳴煒曾經就上過《非誠勿擾》,只是在上節目中,只告訴了大家一個名字。而劉鳴煒因為常年不在國內,很多人都不清楚他是誰。劉鳴煒其實是劉鑾雄的兒子,更是非常優秀,獲得很多證書,實打實的書香子弟。之後畢業了才被叫回香港,很多人不認識也正常。
  •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2018年11月09日 06: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雪麗 字號 關鍵詞:認同;文學;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尋根;重建;民族傳統
  • 劉鑾雄長子劉鳴煒帶子女出遊,龍鳳胎兒女蹦蹦跳跳很活潑
    3月19日,港媒曝光了一組劉鑾雄長子劉鳴煒帶著自己一對龍鳳胎子女現身遊樂園玩耍的照片,當日劉鳴煒穿著普通,也沒有帶任何保鏢,就如路人一樣十分低調。劉鳴煒是大劉和原配妻子寶詠琴所生,是他的長子,和現任妻子甘比同歲,據媒體報導劉鳴煒在英國留學那會娶了華僑Wendy生下這對龍鳳胎,但是在2010年的時候,兩人結婚了這段婚姻。劉鳴煒日常都十分低調,鮮少帶自己的龍鳳胎兒女現身,此次帶著他們出遊十分罕見。
  • 豪門也有清流,賭王兒子何猷龍大劉兒子劉鳴煒,與眾不同的富二代
    3另外一個清流就是大劉的兒子劉鳴煒,他也結婚離婚幾次,但不是像大劉那樣的濫情女友無數。劉鳴煒對待每段感情都很認真,對象也不一定都是美女,反而是性格合適的普通長相女子。大劉與香港女星的風流韻事可以寫好幾本書,與寶詠琴離婚後一雙兒女跟了寶詠琴。作為兒子的劉鳴煒對父親非常怨恨,特別是在母親去世後達到了頂點。他恨極了父親的為人處世,處處與父親不同。
  • 劉鳴煒才是「狠人」?被甘比買走所有股權,實則是套現「離場」
    根據港媒的報導來看,劉鑾雄再次對名下的上市公司華人置業做出股權變動,不僅將長子劉鳴煒的股權全部交給了甘比,甚至不給劉鳴煒留下一份股權。劉鳴煒作為劉鑾雄的長子,原本就持有華人置業24.97%的股份,按照最新的股價來計算的話,劉鳴煒持股的市值大約都在22億人民幣。
  • 【餘情餘理】身份認同的真相與幻覺
    會議的主題本來是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結果卻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近年來此起彼伏的民族主義情緒,實質上反映了中國人對身份認同的焦慮感。我們是如此焦慮,導致了全世界都為我們的焦慮而焦慮。你是中國人嗎?為什麼是?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又為什麼敏感?中國人應該怎樣和別國人相處?或者換過來說,別國人應該怎樣對待中國人?為什麼他們動輒傷害中國人的民族感情?
  • 劉鳴煒的豐富情史恐步老爸劉鑾雄後塵
    即使劉鳴煒並沒有分到多少,但他的身家也是超過百億的,這些年來,他在各處的房產,投資數目也是不小。劉鳴煒接手家業以後,在工作上確實非常努力,生活也是樸素的,基本上出門都不需要保鏢,一般都選擇乘地鐵上下班,可是說是富二代中的一股清流。生活上看似一汪清水的劉鳴煒,在感情生活上跟劉鑾雄一樣混亂。
  • 劉鑾雄38歲大兒子劉鳴煒與TVB主播戀情曝光,新女友不再是灰姑娘
    才幹上,劉鳴煒追不追得上劉鑾雄這個暫不說,不過在個人感情生活上,劉鳴煒與劉鑾雄還真是不相上下,感情生活豐富多彩,近日他與TVB明珠臺新聞女主播趙慧奈的戀情就又成為了焦點。富豪名人甚至是他們子女的戀情一向都是媒體、吃瓜群眾關注的焦點所在,影響力真不比一般明星差,何況還是香港四大富豪之一的大兒子劉鳴煒。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內容摘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湖南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育質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北京 100871  內容提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
  • 劉鑾雄之子劉鳴煒:豐富「情史」不輸老爹,身家百億卻被她拋棄
    劉鳴煒的情史雖然豐富,甚至比劉鑾雄更加的瘋狂,但是了解了他的情史之後,他的口味偏好還是非常統一的,這跟劉鑾雄還是不太一樣的,問之所以說他沒有劉鑾雄幸運,是因為他曾經也被女生拋棄過,很多人紛紛調侃,沒想到背景這麼強大的劉鳴煒也會被甩掉。
  • 香港教育局推出小學生適用國歌國旗故事繪本,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據港媒報導,香港教育局近日推出小學適用的《我們的國旗、國歌和區旗》有聲故事繪本,鼓勵家長與子女一同閱讀,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香港教育局推出小學生適用國歌國旗故事繪本。
  • 香港教育局推出小學生適用國歌國旗故事繪本 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教育局近日推出小學適用的《我們的國旗、國歌和區旗》有聲故事繪本,鼓勵家長與子女一同閱讀,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