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爭相攀比追求身份認同 應量力而行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 韓輝

  有時候生活中的事情總是很相似,前幾天才和一位忘年交朋友說起她給考上大學的女兒購買「硬體裝備」的事情,現在就要與更多朋友分享關於裝備的看法。

  文章中的大學新生麗麗、羅毅和生活中朋友的女兒,是由青澀中學生躍居為驕人大學生群體的縮影。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進入大學的他們經歷著「身份」的轉變與認同。而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意味著他會以自己對屬於某個群體的知覺和認識為基礎,觀察這個群體中其他人的做法,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群體的標記。

  對大學新生來說,則意味著他們尋求與「大學生」身份緊密聯繫的、具有象徵性的標記事物,並逐漸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顯然,大學生所用的各種裝備是最顯性,也是最容易發現的一種標記,它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大學生」這個身份,還具有功能意義——為學習提供幫助,促進大學生心智的成長。因此,為上大學添置裝備成了每年大學新生及家長的必上曲目,光怪陸離的數碼產品——電腦、手機、MP4等成為大學生的首選裝備。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難道有了這些裝備,就表明他們是大學生了嗎」?當然,裝備不能與大學生的身份劃等號,裝備的功能意義我們也不能小視。可是,文章中缺少裝備的麗麗和莊琳,卻遭到了大學室友的笑話和直白抗議,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群體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麗麗和莊琳的室友無意識中過度關注「裝備」的象徵意義,而且把電腦、手機等看成本群體一致使用的重要標記,因此,在對群體成員的認同上,不需要電腦的麗麗和買不起手機的莊琳,包括那些沒有裝備的「無本一族」或「少數民族」自然就不屬於這個群體,相應地,像麗麗和莊琳這樣的同學就會被大學生中的一些小群體排斥、邊緣化,我們聽到她們「沒有電腦我快被孤立出來」的心聲也是必然的了。

  從人類心理需要的角度來看,這種吶喊也是大學新生人際交往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等成長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可以說,裝備在發揮其積極功能的同時,也在不斷滿足大學生認知需要、尊重需要等各種成長性需要。

  而像數碼潮人羅毅這樣隨「需要」所欲,並且過度強調裝備「即時化工具」意義的,也可能會在多多益善的裝備中變得缺乏長遠而有深度的思考。因此,如果大學生及家長過度聚焦於裝備的象徵意義,不僅會影響大學生身份轉變和認同的實質,而且會對其成長性需求的滿足帶來危機。

  總而言之,大學新生要正確理解「裝備」的意義,適度滿足各種成長性需要,學會恰當配備、使用裝備,將具有象徵意義的裝備變成實現大學生身份內涵的一種有效的功能載體。更重要的是,透過裝備的選擇與使用,彰顯大學生身份的內涵——多元與成熟的思想、豐富與穩定的情感,積極與全面的行為,健全與高尚品格的和諧統一。

  對於那些準備忙碌或開始忙碌裝備的大學新生,我先祝賀各位暫時以喜人的句號結束了一段人生旅程,並開始了一段新的徵程。另外,再分享一些有關「如何裝備」的想法:

  首先,要量力而行。這裡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根據家庭和個人的財力並結合個人實際的需求量力而行,不要因為不切實際、吸引眼球的裝備造成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將「好事變成壞事」;二是要考量並培養個人能力(包括潛能),可以將裝備的過程變為懂得裝備的過程,變為像麗麗、莊琳那樣發現能力、培養能力的過程。

  其次,要適度裝備。這裡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要適度關注裝備的象徵意義和功能意義,不能顧此失彼;二是將裝備的兩種意義恰當結合,選擇在功能上充分實現和體現大學生身份內涵的裝備。

  最後,兩點想法匯成一句話:只買「適合的」(適合個人身份、需要、財力和發展)、不買「最貴的」。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從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看當代大學生求職身份認同
    摘要: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要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大學生的身份得到自身及社會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推進這一社會群體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 攀比開學「裝備」之風不可小覷
    當然說到這裡,也並不是讓孩子不買,而是合適一點,不要追求過多所謂的「高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攀比上,必然幹擾正常的學習生活,心思往往很難聚集在功課上。一些大學生使用的電子產品十分高檔,為其打遊戲帶來便利,哪還有心思鑽研專業知識?小編覺得除了特殊專業的需要,其實電腦在大一可有可無,更別提高檔了!
  • 大學生眼中怎樣才算勤儉節約?受訪者普遍認可不攀比不浪費不鋪張
    一些尚未正式步入職場、沒有固定收入的大學生,也表現出旺盛的消費需求,甚至經常過度消費、相互攀比。不過,也有很多大學生依然秉持勤儉節約的美德,懂得量入為出。你平時注意勤儉節約嗎?你覺得怎樣才算是勤儉節約?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88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8%的受訪大學生稱平時會注意勤儉節約。
  • 3歲寶寶「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孩子「攀比心態」很正常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在「物質」上進行攀比,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該在物質上攀比。但是如果向那位私信我的媽媽所說,孩子對「成為第一」懷有執念,甚至為此表現出不符合年齡的自制力時。這是攀比還是不甘人後?
  • 「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孩子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
    可是對於小明媽媽來說,就有點擔心了:「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有了這麼嚴重的攀比心態了呢?如果把這心態放在學習上那該有多好!」孩子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這麼小的孩子就愛攀比,可能是因為缺乏「認同感」,因此孩子們就像通過「攀比」來獲得「成就感」。其實,孩子有攀比心態是很正常的,我們大人之間也會有,我們都希望能夠獲得比別人好的東西,不喜歡自己不如人的感覺,這其實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
  •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韓少功;語境;實踐 內容摘要:30多年後,當我們重新檢視文化尋根對於「尋根派」的自我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民族身份認同的影響時,也許能更為清晰地體認到「尋根派」作家對於文化啟蒙的熱忱和對於重建自我身份認同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期許,也能更客觀地審視他們對於今天
  • 劉鳴煒:應加強青年人身份認同
    圖:劉鳴煒(左)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今實行得很成功  【大公報訊】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上周六舉辦座談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出席分享,他指,部分香港青年抗拒內地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身份,他認為,若當局及早處理,加強青年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這種矛盾未必會像今天一樣。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虛榮攀比風氣的一劑良藥
    「立善名」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常見的虛榮攀比,追求虛名的現象。 (虛榮攀比現象) 《百度百科》: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和心理狀態
  • 中產身份認同的評判依據辨析
    因此,如果清楚大眾對兩種身份代名詞的理解,採用合適的測量方法,中產身份不認同現象就可能成為一個虛假命題。【關鍵詞】身份認同 中間身份 中產身份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轉型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中產階層(middle class)不斷發展壯大,成了社會發展中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 香港理大:短期內地交流有助增強大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研究發現,參加短期中國內地學習項目,有助於香港大學生增強國民身份認同。參與是次調查的380位香港大學生來自本地八所院校,近97%為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生,逾六成從未在內地生活。他們在2018-2019學年期間參與了不同短期內地學習項目,並於項目開始前及完成後分別填寫調查問卷;研究人員並對當中42位學生參與者及16位項目導師進行了個人訪問。
  • 大一新生開學裝備花費過萬 學生攀比家長無奈
    跟風、盲目攀比心理在做怪  小楊的爸爸有點接受不了小楊這麼大手大腳地花錢,他告訴記者,他們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就只帶了一個鋪蓋卷,根本不用帶這麼多的東西。「身邊朋友的孩子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買完手機買電腦,有的還要相機和平板。」小楊的爸爸告訴記者,手機電腦都要高端配置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如今的準大學生花費如此之高呢?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 「入學裝備」夠用就好,別為面子去攀比
    據報導,不少大學生的「入學裝備」相當「豪華」,平板電腦、新款手機、數位相機等電子產品一應俱全。有人估算,一些新生的開學「裝備」最低也在1.3萬元以上,多的則超過2.5萬元。而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自然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作為父母,一般都會盡其所能給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特別是在學習方面,對於購置「入學裝備」,當然有求必應。
  • 攀比不佔主流的「開學經濟」不必多慮
    大學生開學都買什麼?如何培養理性消費觀?(2月21日《人民日報》)  開學季變成「消費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大學生讀書,多數是在外地,一些生活必需品是要購買的,而大學生畢竟不同於中學生,諸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也是需要配備的。可以說,實際需要、父母關愛、商家促銷等原因催熱了「開學經濟」。值得欣喜的是,攀比心理並不佔主流。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試論中美體育電影中的身份認同
    通過對20世紀早期中美體育電影作品的淺析,體育電影經過視角認同、經驗認同和精神認同三個方面,引發了觀眾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既使觀眾「觀」有所得,也使體育電影更具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體育電影;身份認同;自我 體育是以人體智力與體力活動為基本手段,依靠人體機能和技能所進行的社會活動,也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
  • 微信表情包 狂歡背後的身份認同
    微信表情包 狂歡背後的身份認同時間:2020-12-14 16:36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1月18日,騰訊微信團隊上新了6個小表情,分別為翻白眼666讓我看看嘆氣苦澀和裂開,整體看起來哀怨卻又有些可愛。網友們稱其為靈魂表情包,直呼哪個都好用,每個都pick。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因此,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重構需要香港社會和北京當局的相向而行,才能處理好「家與國」的身份認同關係,香港的社會和政治方能從中受益,也是香港經濟基石得以鞏固的政治保險。香港近年來的身份認同迷失,本土意識異化,排外思想興起,「陸港衝突事件」頻發,掀起陸港兩地社會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的討論,也引起了學界對身份政治的反思。
  • 蒲城法院:追求時尚須量力而行
    近日,蒲城法院罕井法庭成功調解了一起因追求時尚,借款消費而引發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被告當庭履行了款項。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小陽是一名零零後,出生在農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雖然錢沒掙上多少,可見識過的東西卻不少,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19年,小陽閒賦在家,沒有外出打工。雖然沒有收入,但小陽追求時尚的熱情卻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