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2020-12-20 想到了幸福的事情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因為個體自我處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網絡結構和文化語境當中,與其他個體或者群體必不可少地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往往只有在與「他者」的關係參照當中才能夠得以確認。

從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來說,個體自我不僅僅是一種廣義人性的生命狀態,一種審美文化形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一種不斷生長的,有巨大的可塑性、無限的可能性和內在深度的過程。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體現了個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人的特性,因為存在戲曲身份和文化現實的多樣性,從而使得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存在著普遍的差異、等級、邊界、變化、連續。但是,無論如何,人「製作」了自己的身份。

在一個個體自我掌握身份認同主權的戲曲審美文化中,個體自我擁有編寫自己認同的戲曲身份程序的權力,是主體承載者對戲曲審美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的有意識的話語建構,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戲曲身份認同意味著個體自我能動的、自主的、自覺的選擇,這也就意味著對某一個人而言,在本質上,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的多樣選擇是平等的和自由的關於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它所要闡釋的是,某一個體如何確定自己對戲曲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的主體性活動決定了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的取向是多樣性的,話語是不受限制的,每一個參與戲曲身份認同的個體都是戲曲審美文化的潛在解釋者,但是,採取的方式不同,解釋的取向不同,闡明的話語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價值也就不一樣。例如,朱有燉(1379—1439年)是明代雜劇作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長子。在明初皇帝與藩王之間的權力鬥爭中,朱有燉父子先後遭受打擊。

為了避禍,朱有燉遠離政治,專意戲曲和戲曲創作,便如此,朱有燉也沒有放棄針對平民百姓進行道德教化的立場。朱有燉作有雜劇31種,名曰《誠齋傳奇》均存。朱有燉雜劇獨步明初,所作文辭本色,音律和諧,音調諧美,注重歌舞,便於演出,中原弦索多用之。在內容上,則多宣揚神仙道化及封建倫理觀念,思想平庸消極。以妓女生活為題材的戲,佔了朱有燉劇作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朱有燉對妓女、樂戶頗為熟悉,寫來生動逼真。

在形式體制上亦有大的革新,打破了雜劇四折一楔子的模式,改一人獨唱為對唱、輪唱或多人合唱以及南北曲合套等。《雜劇十段錦》十卷,明嘉靖戊午紹陶室刻。在《雜劇十段錦跋》中,課華詞隱寫道:「總名《誠齋傳奇》中,見於此集者凡八,為周憲王有燉所撰無疑。而藉弦管聲歌激揚志操,於世道人心裨益尤多。」這是從深度揭示了朱有燉對戲曲道德至高無上的審美文化價值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說明朱有燉採取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的方式主要是隱性的。

如果說,課華詞隱是以「他者」的眼光評價朱有燉潛在的戲曲個體自我身份認同的話,那麼,範世彥在《磨忠記自序》中說:「是編也,舉忠賢之惡,一一暴白,豈能盡其概?不過欲令天下村夫嫠婦、白叟黃童睹其事,極口痛罵忠賢。如為善究竟得芳,為惡究竟得臭,一言一動,皆有鬼神糾察,藉以防範人心,又其剩意,則是編未必無意於世雲。」這是劇作家本人親自表達對戲曲發揮勸善懲惡的社會作用的身份認同。

相關焦點

  • 消費如何塑造個體身份認同
    【摘要】在消費文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生產能力已經不足以成為人們進行身份認同的唯一依據,人們會通過一定的消費行為來完善對個體身份的構建,由此出現了「他人導向個體」和「後傳統個體」兩種個體身份認同的形式。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一致性兩個方面。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者各不相同的角色,但是否有著某種身份、獲得某種角色他就必然會對此了解與認可呢?因此,在明確教師身份之後,我們必須得進一步 了解什麼是教師身份認同。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本研究結合這三個維度,將玩家的自我認同分為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即自我認知;通過自我價值、歸屬感的追尋獲取認同,即自我接納;個體對自我的重新探索與建構,即自我建構。(一)自我認知埃裡克森認為個體自我認同的核心是自我認知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這種認同的要素體現在玩家身上就是對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認知的平衡統一。因此,對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認識和反思,是玩家進行自我認同的重要體現。
  • 自我認同,從舊到新的轉變,是真實自我的慢慢犧牲
    我們的自我認同,也就是我們如何定義和看待自己作為獨特的個體,對我們是誰和我們的生活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我認同涵蓋了我們在發展中獲得的知識和理解的整體性,包括我們的個性、能力和能力、智力和身體屬性興趣和關係。我們以兩種方式獲得自我身份。
  • 如何實現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問題,即人格問題。自我認同指的是人格的穩定性,自我完善指的是人格的發展性。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許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認同」感。深入研究社會變遷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我認同,也稱「自我同一性」。是個體「內在自我之間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通過認知和自我綜合來組織、建構統一整體自我」。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很大程度上與「我是誰」有關。「我是誰」到底意味著什麼?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兩部分。在上周一門專業課講到了自我認同。學習一個理論最好的辦法是用於實踐, 經過老師的分析,反觀自己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艾裡克森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概念,根據艾裡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自我認同也要一定上依賴於他人認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自己斟酌,去粗取精。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其實泰豐尋找父親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為了構建自我認同。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接納自己,理解自己。容忍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表揚。並且在認同中追求理想化的自己,為之奮鬥。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戲臺是劇場建築形制的核心,也是戲曲搬演依託的載體
    這種區分觀眾身份的內在關係,對觀眾人群的看戲場所的劃分,雖然難免受到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落後觀念的影響,但是也體現了對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戲曲身份認同。,勢必使得在同一劇場環境中的自我身份認同和戲曲身份認同產生差異,進而影響演員的戲曲搬演,影響戲曲的本體生成。
  • 同志人群自我認同現狀
    從85一代開始,大多數Gay的自我認同是通過在網際網路上獲取的信息完成,而搜索同性戀的網友,竟仍然糾結於它是不是一種疾病。如若是一個心志堅定,完成自我認同的人看到,那倒沒什麼,罵兩句不爽一下就完事了。但如果這是一個還未完成自我認同,仍處於迷茫期的Gay,恰巧搜索到這些信息,他會怎麼想?
  • 身份認同影響吸菸戒菸行為
    儘管它從表面看來只是一種稱呼,但本質上卻能體現吸菸於他們而言已經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描述自我的代名詞,證明他們已將吸菸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吸菸身份認同。吸菸身份認同(Smoker Identity)是個體對吸菸行為的自我身份認同,指個體將吸菸作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的程度,即認為自己是個吸菸的人的程度。如認為「我是個吸菸的人」或「吸菸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這相當於就切斷了我們「外界認同」的來源。面對這樣的情況,一部分人會變得自卑,而另一部分人,會產生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從需求「外界認同」演變為自己給予「自我認同」,變得極度自我和偏執,即由自卑演化出極度的自負。普通人在旁人不給予認同時,通常會思考旁人為何會反對,會有一個自省的過程,然後會將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與人交流,最終互相理解,達成共識。
  • 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階梯
    自我認同的危機能否解決,蘇州大學曹永國教授的新著《自我的回歸——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正是從生存論層面探討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他守望大學的邊界,揭示出大學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況,嘗試給予相應的精神引領,展示了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和發展階梯,為解決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索。
  • 林葉:攝影中的家庭自我認同
    另一方面,因為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的存在,家庭成員必須受到家庭關係的影響和制約,家庭仍然是能給家庭成員提供保護的港灣;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家庭成員只有想辦法回歸家庭,在家庭中重新找回自己的根源,才能重新確立自我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可以說,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家庭的這種矛盾關係的結合體,都必須面對這兩種力量的撕裂。
  • 記者職業地位的殞落:"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
    造成記者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全球性的;但在當下中國,我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課題組在 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先後在北京針對編輯記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雲南、山東等地做了兩次深入媒體、企業實地調研,舉行過若干次座談會和深度訪談。本文主要是基於以上三次的調研數據撰寫而成。
  • 教師自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本文側重從內生角度探討如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並從本體意義上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個體認同、自我養成和自主生發的內在邏輯法則,教師專業成長更應該取向於尊重教師個體、回歸教師本位、關注各種內生因素的聯動與互動。 一、「認同、養成、生發」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邏輯法則 什麼是教師專業成長?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青春期(12-18歲)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面臨著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衝突。自我同一性又稱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於自我穩定且連貫的認知,即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