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從舊到新的轉變,是真實自我的慢慢犧牲

2021-01-10 百家號

我們的自我認同,也就是我們如何定義和看待自己作為獨特的個體,對我們是誰和我們的生活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我認同涵蓋了我們在發展中獲得的知識和理解的整體性,包括我們的個性、能力和能力、智力和身體屬性興趣和關係。

我們以兩種方式獲得自我身份。首先,當我們發展自我意識時,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當前的需要和未來的目標來觀察和評價我們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我們也向外看我們生活的世界,例如社會、學術和身體,這些反饋也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身份。因為我們基本上是社會性的人,我們的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包括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找到我們的位置,來自社會世界的反饋在我們的自我身份的進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為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的社會世界急劇擴大,從家庭、朋友、社區和學校到幾乎無限的人群,這是由於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泛濫,不難看出外部勢力現在可能如何獲得不利的影響。與前代相比,對自我身份的影響。這些社會影響,由於最近科技的爆炸而加速,可能正在以我們大多數人一點都不了解的方式塑造我們的自我認同。

技術改變自我認同最有力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從內部驅動到外部驅動的轉變。是的,正如我剛才所描述的,社會因素總是對自我認同的形成有影響,但是直到最近,它們還是與我們自己對自我認同的內部貢獻者有某種程度的夥伴。但是現在,最新技術進步的純粹的普遍性和影響力已經產生了這種影響並將其音量變成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在前幾代,影響我們自我認同的大多數社會力量都是積極的;父母、同齡人、學校、社區、課外活動,甚至媒體都傳遞了大部分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健康信息。是的,有壞的影響,但他們遠遠超過那些有益的。這些力量的作用主要是作為鏡子,反射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得到肯定,而不是改變我們的自我認同。

但現在,在一個利潤動機規則和健康影響大多被最新技術的嘈雜聲淹沒的社會世界裡,這種鐘擺已經轉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一代年輕人的自我認同,事實上,任何深深沉浸在大眾文化和媒體中的人,現在都通過兩種方式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

首先,大眾文化,通過「舊派」和最新的媒體,不再有一面鏡子來反映我們的自我身份。它也不能提供關於我們的自我身份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根植的反饋。相反,大眾文化製造出了它想要我們成為的人的「肖像」。利用我們最基本的需求,自我感覺良好,接受和吸引力,大眾文化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相信自己。問題是,由大眾文化塑造的自我認同服務於其自身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什麼對我們最好。此外,自我同一性不再是自我同一性,即源於自我的意義,而是由大眾文化投射到我們身上的身份,絕不是我們真正是誰的準確反映。

其次,社交媒體使我們從表達自我身份轉向基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來構建外表,「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怎樣才能確保別人能積極地看待我呢?」現在許多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目標變成如何通過他們的個人資料和帖子來獲得認可、人氣、地位,以及延伸的自尊。

自我意識和自我表露給印象管理和自我提升讓路。正如作家克裡斯汀·羅森在《新亞特蘭蒂斯》的文章中評論的那樣,「這種技術,不斷要求收集(朋友和地位)和執行(通過推銷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我們實現其承諾的能力——對我們是誰,在哪裡的更確切的認識?我們屬於誰?德爾菲神諭的指導是了解你自己的。今天,在網絡社交網絡的世界裡,甲骨文的建議可能會顯示出來。

我們來看看我們的身份是我們想要擁有的,或者我們希望人們看到的,而不是我們真正的身份。然後,我們感到被迫通過社交媒體推廣和銷售這些身份。人與人格、私人和公共自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或完全消失,所謂的自我認同成為我們接受和身份的一種手段。

矛盾的是,在努力通過技術獲得社會世界的認可,在尋求獨特性,使我們在人口稠密的網絡世界中脫穎而出,我們不知不覺地犧牲了我們的真實自我,塑造了我們的身份,以符合數字世界的看法。S是可接受的身份。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放棄了我們珍視的特殊性。克裡斯汀·羅森指出:「實際上,這是MySpace的一個特點,它是一個單調獨特、傳統個性、獨特同一性的壓倒性沉悶的海洋。」

關於這些新興技術的非預期後果,有兩件非常令人傷心的事情。首先,大多數人不知道正在緩慢但不可阻擋地發生的戲劇性變化(就像青蛙沒有感覺如果放在慢慢加熱的水中它會死去一樣)。第二,身份的轉變,從內部衍生到外部驅動,對我們不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個體對「過去我」、「現在我」、「將來我」產生內在的連續性,也是個體「現實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一致性關係的體現。人通過形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佔什麼地位。自我認同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中的意識屬性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顯著特性。當意識的客體為自己時,我們稱之為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自我認同分為三個維度:自我理解與認知;自我價值、歸屬感等社會意義的追尋;自我同一性的建構。本研究結合這三個維度,將玩家的自我認同分為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即自我認知;通過自我價值、歸屬感的追尋獲取認同,即自我接納;個體對自我的重新探索與建構,即自我建構。
  • 「少女」的煩惱:自我認同的轉變
    青春期的女孩,第二性徵開始出現,脂肪增加,向著「成熟女人」的形體發展;然而很多女孩心理上並沒有做好準備,不能接受自己從「女孩」向「女人」的轉變。孩子的前十幾年,已經對自己的身體熟悉 接納,也把身體認同是自己;現在這個身體突然變化了,孩子不僅僅要應對這種陌生感,還要應對「自我認同」的變化——如果能順利的接納自己即將變成「成熟的女性」(對男孩子來說,就是接納自己變成「成熟的男性」),那麼對於孩子的性別認同 人格發展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這相當於就切斷了我們「外界認同」的來源。面對這樣的情況,一部分人會變得自卑,而另一部分人,會產生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從需求「外界認同」演變為自己給予「自我認同」,變得極度自我和偏執,即由自卑演化出極度的自負。普通人在旁人不給予認同時,通常會思考旁人為何會反對,會有一個自省的過程,然後會將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與人交流,最終互相理解,達成共識。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兩部分。在上周一門專業課講到了自我認同。學習一個理論最好的辦法是用於實踐, 經過老師的分析,反觀自己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艾裡克森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概念,根據艾裡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涉及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做出選擇(例如,人際關係,職業)。這些選擇反映了我們是誰以及重視什麼。就好比說,投資銀行家重錢,而大學教授更重教育、以助生成才為樂。然而,很少有人堅持自我價值觀。甚至,把父母以及主流文化價值觀簡單內化為自己的(比如,追求物質主義、權力主義與外貌主義)。可悲的是,這些價值觀未必符合真實自我,使得生活不稱心。相反,滿足的人忠於自我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 自我認同感 婷婷隨筆
    或許你會問道,什麼是認同感,倘若沒有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是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到或是挖掘自我潛力,然後設定一個目標,並且付出全部的專注力專心只做一件事,將細小的事情做到完美至極。自我認同感還包括是自我心理暗示,是一種不會因外界的幹擾而堅持己見的一種秉性,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怎樣的,而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你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不夠自信,別人一句隨口的玩笑話,你便自認為像是針對自己的。
  • 重建黨員領導幹部的自我認同
    所以,黨員領導幹部在制度、紀律約束下,在某些既得利益被限制和剝奪的情況下,需要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價值認同、職業選擇和人生意義,需要反思性地構建新的自我認同。  英國學者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強調現代性制度的反思性構建特徵,而人們也在反思性制度中反思性地構建著新的自我認同。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01自我介紹我在教育行業從業超過16年,除了幼兒園之外,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年級我都教過,並且研究過,這些工作經歷給了我非常豐富多的教育的素材。當然,更重要的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11歲,小的5歲,他們這個年齡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和安全感、自我認同感建立的時期。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與此同時,西宮硝子轉學的原因也在學校傳得沸沸揚揚,而作為對西宮硝子施暴的主要角色石田將也的命運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開始在學校受到其他同學的孤立和欺負。當自己遭受了同樣的遭遇之後,他開始對西宮硝子的境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內心也慢慢的對她感到愧疚。
  • 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階梯
    自我認同的危機能否解決,蘇州大學曹永國教授的新著《自我的回歸——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正是從生存論層面探討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他守望大學的邊界,揭示出大學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況,嘗試給予相應的精神引領,展示了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和發展階梯,為解決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索。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劇中,一個巧合將黃雨萱的靈魂從2019年帶回到1998年陳韻如身上,從那天起陳韻如的生活便發生了大轉變,家庭氛圍因此變好了,陳韻如慢慢有了朋友,也得到了李子維的青睞。因此,在自我外在和內在出現不一致時,陳韻如顯得更加茫然和矛盾。「我在遺憾的青春中漸漸凋零,我在失落的荒原中學會了哭泣,我在扮演自己的過程中丟棄了我自己」那麼,在他人、社會都對我們的表現有更高的期望時,我們到底該對外呈現積極的自我,還是真實的自我?
  • 記者職業地位的殞落:"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
    造成記者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全球性的;但在當下中國,我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課題組在 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先後在北京針對編輯記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雲南、山東等地做了兩次深入媒體、企業實地調研,舉行過若干次座談會和深度訪談。本文主要是基於以上三次的調研數據撰寫而成。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正是在建構中國現代性的過程中,中國教育哲學明確了其任務和發展方向,確立了其自我認同。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在不斷確立並超越現代性的三個維度上表現為兩重糾纏:多元現代性與現代性批判的雙重變奏、內生性與外源性的雙重張力、學科特色與形塑氣象的雙重主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教育哲學的基本任務仍將是持續、深入地走向多元現代性。
  • 教師自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研究與實踐一再表明,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多的是教師主體自我塑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實踐、自我調節和自我超越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講,養成是一個不斷內化生成的過程,提倡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和陶冶,強調個體在 一 種內心的愉悅和生命不斷綻放中成長。從「培養」到 「養成」,實際上體現了教師專業成長 從「群體關注」到「個體關注」、從「階段關注」到「終身關注」、從被動接受到自我驅動、從技術理性到情感理性的轉變。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其實泰豐尋找父親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為了構建自我認同。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接納自己,理解自己。容忍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表揚。並且在認同中追求理想化的自己,為之奮鬥。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了解「我」是誰,培養自信心,從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開始
    1、引導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self-esteem),在兒童教育中非常關鍵。而缺乏自我價值認同,正是造成孩子厭學及很多其他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總之,一個有良好自我認知的孩子,知道到自己的優點和強項,也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項,但是總體來說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和自豪。二、鼓勵孩子表達自我,發展孩子自我才能。成年人往往習慣對孩子下命令,「不要這樣」、「不許那樣」、「沒有為什麼」……家長覺得這種方式最省事,可是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服從,就慢慢壓抑了內心的想法。
  • 一個智者的提醒:永遠不要為了別人的認同,而放棄自我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的一生,最重要是活出自己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與群體不同的意見時,有時我們可能為了某些方面的認同,就會放棄自我來融入群體,但是這樣的融入,並不一定會讓我們喜悅與開心,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的糾結與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