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人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中探討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社會的變遷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使當代中國人經歷了社會發展洪流的洗禮,承受著激烈的心理震蕩。許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認同」感。深入研究社會變遷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我認同,也稱「自我同一性」。是個體「內在自我之間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通過認知和自我綜合來組織、建構統一整體自我」。自我認同是個體對「過去我」、「現在我」、「將來我」產生內在的連續性,也是個體「現實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一致性關係的體現。人通過形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佔什麼地位。自我認同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中的意識屬性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顯著特性。當意識的客體為自己時,我們稱之為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個體在人類社會環境中,接受教育,繼承社會文化,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與其自我意識的日漸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認同則是自我意識中核心的自我調節系統。個體形成自我認同是每個人在青年時期所遇到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個人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懂得人生活的意義,生活目標明確,社會適應性強,在人生下一個階段能夠繼續向前發展;而「自我同一性混亂」的人則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缺乏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感,甚至產生「自我分裂」。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形成發展的停滯,其自我意識的成熟受到阻礙。尤其是在社會發展加速,發生重大轉型時期,個體極易對社會產生不適應,失去自我認同。
當個體面臨新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時,新環境與個體原有自我意識交互作用下往往導致內心衝突的發生,使人產生心理失調。要改變這種不適應、不和諧的狀態,需要個體主動進行自我調控、改變自我認知,形成新的自我認同。由於每個人的自我整合能力存在差異,所以,有的人能夠在新的情況中形成「自我認同」,而有的人則會失去「自我認同」。
現代中國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社會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大。傳統與現實、落後與發達、愚昧與文明、封閉與開放在不同程度上衝擊著人們的心靈。當個體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正確認識自我,將「現實我」和「過去我」統一時,自我認同感將喪失。「自我認同」感的喪失會導致人的心理失衡,而人的心理不和諧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影響到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變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的影響。社會經濟結構決定著社會文化結構,社會文化結構反映並影響著社會經濟結構。因此,在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必然要發生深刻的改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被創造出來。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人的欲望、需求也在不斷地被刺激和開發出來,許多人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物質享受。人們日益被自身欲望所主宰和支配,逐漸為物所奴役,人生意義變得模糊和虛無起來。此外,市場經濟追逐利益最大化。這種經濟原則反映到人們的倫理觀念中時,使人變成了理性的「經濟人」,使人們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交易」。追逐金錢、權力成為一些人的人生目標;唯利是圖、爾虞我詐也變得不在陌生。人在享受物質文明的時刻,卻面臨著人的物化危機。人類的精神、道德、價值與尊嚴都無從體現。馬裡坦曾經指出,「人不僅僅作為物質的存在而存在,他有更豐富的和更高尚的精神存在:通過知識和愛,他有精神上的超存在。」
市場經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發展,但它同時給我們帶來的社會矛盾以及對人的異化作用,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當人受物慾所左右,忽視自身作為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目的和意義時,人逐漸迷失了自我,使自己處於空虛的精神世界中。而精神世界的虛無將導致人的無意義感,從而引發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失去自我,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二)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的影響。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各種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使人們看到了現實世界以外的虛擬世界。網際網路正日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幾乎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可以快速、方便地知曉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越來越多的資源可以被人們所共享。同時,網際網路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新的交往平臺,拓寬了人們的交往手段和範圍。但是,網絡交往生活背後,卻蘊藏著巨大的危機。人們利用網絡交往越頻繁,就越發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的、面對面的接觸,使人際交往變成了「人機交往」。網絡人際交往給參與者帶來抽象與不真實感。人有社會交往的需要,並且這種需要必須在現實的人際環境中才能得到滿足。長期的網絡交往會使人遠離真實世界,產生孤獨感、迷失感,加深人的自我分離。
人的本質屬性是其社會屬性。人只有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才能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人的能力的提高,素質的拓展,性格的培養以及自我意識的成熟都需要特定的社會環境。在社會群體中,個體可以以他人和群體作為參照物,以他人為鏡,看到「鏡中我」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明確自己在這一參照群體的位置,完善自我意識。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獲得自我認知,形成自我認同。而網絡交往生活則使個體遠離社會群體,缺乏社會比較。它給個體帶來了更多的無助感和虛無感,同時喪失了歸屬感,從而導致自我同一性混亂。
(三)社會變遷造成的社會地位變化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的影響。在社會的急劇變革中,隨著利益的調整,人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現階段,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顯示出多樣化,差異性的特點。社會地位轉變的速度和差異度也在增大。原來在社會結構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人,可能會失去優勢地位;而原來在社會結構中處於相對劣勢地位的人,可能由於合適的契機,獲得優勢地位。在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社會資源通過市場競爭重新配置。個人能力的高低、成就動機的強弱、機遇的把握與否以及努力的程度等因素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個體完全可以憑藉自身實力,使社會地位發生轉變。同時,快速發展的社會和相對自由的競爭環境也加快了人們社會地位的轉變速度。有的人「一夜成名」,有的人則地位盡失。因此,社會急劇變革時期,極易使人產生「自我分裂」,導致心理失衡。尤其是當個體昔日優勢地位不復存在,無法重新定位的時候,極易在心理上產生彷徨、焦慮、憂鬱等消極情緒。個體失去了「過去我」和「現在我」的內在連續性;「現實我」和「理想我」之間矛盾重重,喪失了自我同一性。
(四)城市化進程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的影響。世界各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都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中國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批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農村,湧向城市。此外,我國社會的二元體制結構造成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險、就業等人生重大問題上存在著巨大差異,也促使更多農民通過不同途徑轉為城鎮居民。在他們享受到城市化的進程所帶來的社會文明的同時,快節奏的生活、複雜的人際關係、擁堵的交通,以及激烈的競爭造成了很多原來非城市居民的不適應。他們遊走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城市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在嚮往的同時又感到惶恐與迷茫,他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遭受重創。當新的價值觀念與原有的價值觀念相碰撞、衝突時,他們往往會顯得無所適從。而當他們回到原來居住的土地時,他們又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的居住環境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貧困,城市的喧囂與農村的寂靜,城市的文明與農村的落伍……這種種顯著的差異帶給他們困惑、焦慮、漂泊感和不安全感。他們感到自己既非「城裡人」,也非「農村人」,成了一群「邊緣人」,從而失去了自我認同。
人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對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一)人的自我認同能否形成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定。社會穩定、有序發展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所迫切需要的。「中國要擺脫貧困,實現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穩定。」在社會急速發展,社會矛盾突出的特定時期,社會成員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否保持正常有序狀態,社會成員之間能否團結、和睦相處,尤為值得我們關注。社會安定的實質是人心的安定。而人心能否安定則與其自我認同密切相關。如果個體自我同一性混亂,內心衝突加劇,會導致心理失衡,並形成內部壓力。在壓力促使下,個體需要獲得宣洩。正常的宣洩手段可以緩解個體的壓力,而錯誤的解決方式則會給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當個體把宣洩對象指向自己時,則產生消極、厭世、抑鬱等悲觀情緒,嚴重者將產生自殺行為。向外宣洩壓力者則把矛頭指向社會,產生反社會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會秩序。此外,不能獲得自我認同的人,還極易受到外界輿論影響和教唆,容易產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成為危害社會穩定的不安全因素。
(二)人的自我認同能否形成還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發展的關鍵在於人。只有達到自我認同、身心健康、擁有知識和技能,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夠持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依靠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離不開人的意識的引導和驅動。只有人獲得自我認同,具有清楚、正確的自我意識時,才能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完成經濟活動。中國經濟經過數年快速發展,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政府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我國現階段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實質是提高和依靠人的創新能力。而人的創新能力與心理和諧狀態密切相關。人在心理和諧享有積極情緒的氛圍中,創造性更容易被激發,展現出來。而人在心理不和諧,消極情緒狀態中,則很難發揮出創造性。因此,人形成自我認同,心理健康才能夠有效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社會經濟活動健康快速運行。
(三)人的自我認同能否形成影響社會文化發展。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時期,文化領域內同樣會產生巨大變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新興文化和傳統文化交織在一起,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和矛盾。選擇何種文化影響到個體的信念、價值觀、理想等,進而影響個體行為方式。而對於文化的選擇則受到個人的自我意識、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總是選擇與自我意識、心境相符合的文化,以支持自己的心理需要。當個體迷失自我,無法形成自我認同時,往往排斥主流、積極向上的文化,容易沉溺於頹廢、消極的文化當中。個體在新舊文化交替,面對新文化無所適從時,會從需要變革的舊文化中尋求慰藉。這些傾向無疑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發展與人的自我認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社會急速發展造成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亂,而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亂又會激化矛盾,阻礙社會繼續向前發展。人的自我認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相對性。它受到現實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矛盾所制約。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人的自我認同感逐步產生並發展起來。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和相對的範疇。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適應環境的發展能夠形成自我認同,但隨著環境發生改變,人的自我意識與新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矛盾,又會失去自我認同,處於自我同一性混亂的狀態。之後,人通過自我調適,加強自我協調的能力,改變自我認知,才能重新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正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不斷向前發展,伴隨人的一生。
為了增進人的自我認同感,加強人的自我和諧,促進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加強人的價值取向引導。人的價值取向影響人的思考方式,是人們對事物價值進行判斷、衡量的標準。不同的價值取向產生不同的認識結果,進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價值取向也不再單一,呈現多種價值取向並存的局面。因此,政府應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引導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使人們重視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意義,強調人自身的價值,讓人從貪婪的物慾中回歸人的精神理性。唯有這樣,人才能避免被異化的危險,避免失去自我認同。
第二,加強自我調控能力。意識屬性是人特有的屬性。人要依靠其主觀能動性,主動調節意識,達到自我認同。在人進行自我調適的過程中,關鍵要形成對事物正確的認識方式,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認識問題。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人的精神煩惱和情緒困擾主要來自於其思維中的非理性觀念。面對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卻可以產生不同的認識,具有不同的情緒體驗。如果人們長期堅持某些不合理的觀念,便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而不合理信念常常表現出以偏概全、過分概括化等特徵。從馬克思主義辨證法的角度來看,當個體用片面、靜止的方法看問題時,必然會產生認識偏差,出現錯誤的認識結果。進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個體的自我認識。因此,個體應學會科學的思維方式,用全面、發展的觀點認識問題,提高自我控制力。
第三,為人們提供社會支持。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會面臨種種衝突和矛盾,而這些衝突會使人產生心理不適,容易導致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亂。而每個人的自我認識水平、自我調控能力存在差異性。當個體無法解決內心衝突、排解消極情緒時,就需要獲得他人的幫助。因此,政府應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社會機制,確保社會成員在遇到心理困惑,無法自我調控時,能獲得必要的支持,使消極情緒得以宣洩和釋放。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科學新聞》 (2008年 9月 第2期 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