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得到社會認同比較重要,還是自我認可更重要

2020-12-20 澎湃新聞

是得到社會認同比較重要,還是自我認可更重要

水母

2015-04-06 08:10 來源:澎湃新聞

       日劇《代筆作家》講述的是不同生代兩個女作家的故事。與這部劇同一季的有《問題餐廳》、《和歌子酒》這些討論女性意識的劇集。在被戲稱為「女權季」的2015日劇春季檔,《代筆作家》乍看起來也很像一部女權作品。然而劇情逐漸發展下去,關於女性意識的刻畫日益淡薄。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個人成長這個永恆而又無解的話題。

川原由樹(水川麻美飾演)和遠野麗莎(中谷美紀飾演)

       《代筆作家》的開頭其實老套不堪。兩個女人在磅礴大雨裡互相指責繼而廝打。她們穿著一樣的白色大衣,留著一樣的短髮,甚至戴著一樣的珍珠項鍊。電視劇一開場,就幾乎展示了遠野麗莎和川原由樹最為難堪的一面。

       結束撕破臉的雨夜廝打,電視劇用緩慢的語調開始了倒敘。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擁有一切的文壇女王和一個只有文學夢的無名小輩之間相遇、相互利用而又相互仇恨的故事。

        從大江健三郎的小說到電視劇《代筆作家》,日本人對於「代筆」似乎有種執念——雖然近來現實文壇中,真正的代筆事件已經很少見到蹤影。在這部電視劇中,「代筆」的存在構成了一個隱喻:社會的認同與自我的認同。

       在電視劇中,無論是代筆還是被代筆一方,都似乎是被社會的認同步步逼走到了最終的境地:懷著文學夢的土氣女青年,無法單憑作品在文學界闖出一片天地。

        未婚夫並不認可文學女青年的才華,將她追求夢想的過程視為回歸家庭前最後的胡鬧。文壇女王的生活看似光鮮,但作為一個有老又有小的「夾心層」中年單身母親,她的境地頗為尷尬:兒子正值叛逆期不斷給她難堪,苛刻的母親罹患老年痴呆連女兒都認不出來。家事的煩心再加上事業的壓力,讓她日益掙扎於靈感枯竭的苦惱之中。

       所有的情節看似只是縈繞在「代筆」事件前的背景,然而這些細碎的生活環環相扣,共同點燃了事件的導火索。

川原和劇中的未婚夫

        按照與未婚夫的約定,川原由樹就要辭掉工作回老家結婚,安心相夫教子。然而,遠野安排的一場飯局輕易摧毀了這一切。究其原因,並不在於未婚夫「直男癌」十足的表態和對答,也不在於遠野那句看似無心、實則有意的挑撥:他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在副駕駛座上乖乖微笑的女孩。

        真正讓這個文學女青年下定決心留下來的,是心中對自我的期許。看似幸福將至,然而那個乖乖坐副駕位置上的新娘子,並不是川原期望的自己。

       在一個通身被光環籠罩的女神身邊,川原的個人成長似乎擁有一個標準化的樣本。然而比起一窮二白的文學女青年,這個看似光鮮的「女王」角色,內心更為孤獨。在無數集的結尾,她都漫步在海邊,夕陽剪下一個漂亮的側影,配上她的獨白:遠野麗莎看起來擁有一切,然而遠野麗莎討厭她自己。

遠野麗莎

       電視劇裡文壇女王遠野麗莎的心結幾乎可以作為心理醫生分析的標準範本。被強勢母親掌控的前半段人生、不被祝福的失敗婚姻、為了迎合市場和出版社的寫作……這一切都可以解釋遠野的心境。永遠要坐在駕駛位置以使自己「掌控人生方向盤」的隱喻,似乎比「代筆」更直白也更不高明。

       挽救一切俗套的,是劇中看來最不足為道也最理所當然的部分——小說家之間的氣場。就像《交響情人夢》裡音樂家們靠音符互通心意一樣,在《代筆作家》中,也存在「只有小說家才能互相理解的事」。

        這股氛圍說起來「玄」,卻使得電視劇免於淪為女王與小白兔相互撕破臉的尋常女性倫理劇。即便在川原由樹被遠野麗莎詆毀、折磨得最痛不欲生的時候,她也無法從心底真正恨遠野。因為眼前這個女人說出了她內心真實的感受:身在谷底的時候,還有另一個自己在上方看著這一切,所有的苦難都會成為日後創作裡無法估量的體驗和經歷。比起身處其中的平凡生活,對寫作者來說,寫作是一個更高、更神聖的所在,也是一片自我認同完勝社會認同的淨土。

       相當理想化的是,在劇集的最後,無論是代筆者還是被代筆者,經歷了諸多的風波和較量,都迎來了自己的光明的未來。甚至一直在險惡的職場中掙扎生存的出版社編輯,也做到了「勿忘初心」。

       這一大團圓的結局,也許只是電視劇送給觀眾們的一針安慰劑。畢竟像遠野麗莎一樣能戰勝一切低谷和醜聞的大贏家,在如今這個快速而健忘的時代,早已不可能存在。不過對於身處結局時刻的遠野麗莎,名和利似乎已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元素。在文學中,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inner peace」,也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愛的自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日劇,代筆作家

相關推薦

評論(43)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很重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影響孩子一生
    這兩個孩子的悲劇人生和他們自身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們總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缺點上,認為自己太不完美,總是有著過多的缺陷,所以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從而讓自己也無法認同自己。一旦孩子失去自我認同,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糟糕,很有可能為了取悅他人而失去自我,最終導致嚴重後果。
  • 社會認同理論與認同理論的比較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作者:Jane Stets Peter J.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中國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人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中探討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 自我認同感比自信更重要
    但事實上你內心對自己的認可比你的自信要更重要。01 請允許自己犯錯,並給自己犯錯的機會。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過多的苛求自己,從來都不允許自己犯錯。你的老師說過他覺得你們是完美主義者嗎?我覺得你很優秀了,不對,是十分的優秀了,你該多認可自己一些。「人該有多恨自己,才會每每逼自己呢?明明已經做到了很多人羨慕不來的事兒,可還是覺得自己很差勁。又去努力做更多的事兒,來證明自己。不讓自己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休息了一下下而已,就覺得自己很懶惰。一個話題答不上來而已,就覺得自己涉獵不夠廣泛。
  • 在當今社會裡,社會經驗和學歷知識,誰更重要一些呢?
    知識是在學校學習的,社會經驗是在社會積累的。那社會經驗重要呢?還是學歷知識重要呢? 對於很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會覺得學歷很重要,我曾經在網絡上看過一個網友的發言:他說學歷是敲門磚,只有擁有學歷,剛出校門的人都是一樣,那麼,在社會上呆上一段時間,社會經驗就會無師自通了。但是,對於,一些工作了比較長時間的人來說,可能他們會覺得社會經驗更重要一些。
  • 助力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這樣的方式,孩子容易接受,能夠接近自己的目標,自我認同感逐步提高。家長希望事業上得到領導的認同,孩子當然也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適當的表揚會促進孩子積極向上。「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當他們的良好表現被給予肯定,就能增加認同度,還有利於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 「搖號政策」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守,申請人:真的嗎?
    ,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守。對於緩解交通擁堵、改善大氣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守。搖號政策確實減緩了機動車增長速度,不過擁堵狀況卻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截止到2020年5月8號上午8點左右,北京全路網交通指數為8.3屬於嚴重擁堵級別,什麼是嚴重擁堵?
  • 他人的認同感對一個人的發展很重要,家長要學會正確地表揚孩子
    01、他人的認同感對一個人的發展是很重要的1、他人的認同是自我認同的基礎很多人認為只有自我認同他人才能夠認同,但是現實其實是恰好相反的,一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當中去得到他人的認同,才能夠去形成自我的認同。
  • 自我認同,從舊到新的轉變,是真實自我的慢慢犧牲
    首先,當我們發展自我意識時,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當前的需要和未來的目標來觀察和評價我們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我們也向外看我們生活的世界,例如社會、學術和身體,這些反饋也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身份。因為我們基本上是社會性的人,我們的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包括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找到我們的位置,來自社會世界的反饋在我們的自我身份的進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孩子有自我認同的好處1、讓孩子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孩子有自我認同,認可自己的品質,不僅僅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也會通過現在反射出到了社會上的樣子,反射出他人眼中的自己,更容易有清晰的目標向著理想中的自我前進。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校園霸凌,原生家庭,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等等。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從育兒的角度來說,父母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自我認同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避免錯誤的認知偏向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以積極樂觀的認知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 記者職業地位的殞落:"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
    但在當下中國,我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 關鍵詞:記者;職業地位;從業者;職業倦怠;殞落 作者簡介:   在當下中國,記者的地位正伴隨著傳統媒體的式微而急劇下降。經濟收入的下滑、工作難度的加大、工作環境惡化等諸多方面又放大著這一效應。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他的原生家庭算不上幸福,父母與他之間的交流,基本都是指責與打壓,而他周圍偏偏又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所以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真正得到贊同和任何。自卑,是他抹不去的烙印。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逃離了家庭的束縛,但從小缺乏的認同感依然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的缺失讓他十分執著於談戀愛,而且是主動去追求當時我們班一個性格比較溫婉的女孩子。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自我認同分為三個維度:自我理解與認知;自我價值、歸屬感等社會意義的追尋;自我同一性的建構。(一)自我認知埃裡克森認為個體自我認同的核心是自我認知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這種認同的要素體現在玩家身上就是對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認知的平衡統一。因此,對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認識和反思,是玩家進行自我認同的重要體現。
  • 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可是唯獨她自己,總是在母親一次次的責備裡丟失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是否會被母親認可,不敢確定自己對於母親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女兒。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指出他到底強在哪裡,這將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摘自《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涉及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做出選擇(例如,人際關係,職業)。這些選擇反映了我們是誰以及重視什麼。就好比說,投資銀行家重錢,而大學教授更重教育、以助生成才為樂。然而,很少有人堅持自我價值觀。甚至,把父母以及主流文化價值觀簡單內化為自己的(比如,追求物質主義、權力主義與外貌主義)。可悲的是,這些價值觀未必符合真實自我,使得生活不稱心。相反,滿足的人忠於自我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01自我介紹我在教育行業從業超過16年,除了幼兒園之外,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年級我都教過,並且研究過,這些工作經歷給了我非常豐富多的教育的素材。當然,更重要的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11歲,小的5歲,他們這個年齡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和安全感、自我認同感建立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