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2021-02-23 李越

抖音:@liyue555(答疑)   @liyue556 (課程)

新浪微博:@李越越君

知乎:@李越   歡迎互動

歡迎大家參加李越上海《兩性吸引學》線下課,小班教學,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課程時間:6.8-9日端午節兩天 

課程介紹:請點擊此處查看

報名方式:聯繫助理Tina諮詢報名,微信:tinana02

大家好,我是Archer。

最近見了個朋友,大學同學,男生。算算畢業到現在,也有快四年沒見了。

一開始我還沒認出來,一來是因為我大學沉迷遊戲,社交方面的精力投入少之又少,對他沒有過多的關注;二來,也是因為,他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他大學的時候,毫不客氣的說,就是個竹竿身材。一米七幾的個子,體重只有堪堪一百斤出頭。

而現在,卻是虎背熊腰,身上的肌肉塊兒壯的好似要將衣服撐破了一般。據他說,他體重現在已經突破一百六十斤的大關了。

然而讓我十分詫異的是,聊天過程中,他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意思是,他還想要繼續增重下去,想將自己的塊頭練的更大,更強壯。

這我就不是很能理解了。一般來說,健身的作用就是強身和塑形,讓身材更加協調,勻稱和健美。而他現在的樣子,上半身的塊頭已經大的有些嚇人了。

一米七幾的個子配上這個塊頭,給人的感覺反而是矮壯矮壯的,只有一米六幾身高的既視感,絲毫沒有健美的感覺。

仗著我倆關係還算不錯,我便順著這個意思將他如此拼命健身的原因都打聽了出來。

他的原生家庭算不上幸福,父母與他之間的交流,基本都是指責與打壓,而他周圍偏偏又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所以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真正得到贊同和任何。

自卑,是他抹不去的烙印。

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逃離了家庭的束縛,但從小缺乏的認同感依然沒有得到滿足。

內心的缺失讓他十分執著於談戀愛,而且是主動去追求當時我們班一個性格比較溫婉的女孩子。如果大學能有這個女孩子的陪伴和認可,他自然就不用再去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了。

當然現實不是童話,不會認可他這樣天真的想法。所以苦追兩年多,他都沒能如願以償。

據他說,就在他陷入自我懷疑,感到十分絕望的時候,有個人給他指了條明路,告訴他之所以追不到喜歡的人,是因為他身材太瘦弱,不夠健美,沒有男性該有的陽剛之氣。

於是,他的健身之路便開始了。

在這過程中,他也終於遇到了他第一任的女朋友。

這個女生可以說相當的優秀,自我要求很高,對自己也十分嚴格。按照我朋友的說法,他當時其實是根本配不上這個女生的,再加上女生對他也有一些要求,希望他可以變得更好,而其中一條,就是健身。

於是在自我和女朋友的雙重激勵之下,他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執行健身計劃。

有多嚴格呢?

據他說,有一次他做完負重深蹲,站起來想要走到旁邊的椅子上坐著歇會兒,卻因為腿部剛剛練的太猛,有些脫力,整個人一個趔趄就倒了下去。

他先是楞了片刻,然後「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

嗯,一個二十來歲,身材在當時已經算健壯的男生,就這麼嚎啕大哭了起來。

雖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女朋友對他的無理取鬧越來越多,各自的事業又越來越繁忙,兩人的爭吵日漸增多,最終分手。

但健身的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一直到最近與我見面。

作為朋友,我並不想反對他健身的計劃,他作為一個成年人做出的決定,我理應保持尊重和理解。

今天要討論的,是他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一個關於「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的邏輯。

作為人而存在,是一定需要認同感的。只有被認同和認可,才能切切實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活著才會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的人的求生本能,註定了我們都需要認同感。

但可惜的是,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輩,大多數都不懂得這一點,所以從小給予的打壓和指責,遠遠多於認可和讚美。

這相當於就切斷了我們「外界認同」的來源。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部分人會變得自卑,而另一部分人,會產生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從需求「外界認同」演變為自己給予「自我認同」,變得極度自我和偏執,即由自卑演化出極度的自負。

普通人在旁人不給予認同時,通常會思考旁人為何會反對,會有一個自省的過程,然後會將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與人交流,最終互相理解,達成共識。

但陷入自我防禦機制的人就沒有這個過程。

當旁人否定他們,不給予他們認同時,他們會很直接粗暴的認定:「我根本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其他人給不給我認同沒關係,只要我能給自己認同就好」。

從而否定自己對「外界認同」的需要,轉而自己給予「自我認同」。即,陷入自我的世界,覺得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但其實,當他們在自我的世界裡,做出一些成績之後,依然嘗試性的去尋求旁人的認同。

如果旁人願意給予他們「外界認同」時,他們依然會感到十分開心,認為自己被認可,同時展現出對「外界認同」的渴求性。

這就與他們防禦機制啟動時的狀態,是相互矛盾的。只是,他們大都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能給予自身「自我認同」,本身應該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利用「自我認同」去逃避外界的否定,尤其是本身還需要「外界認同」的情況下,就會讓人顯得十分分裂,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經常的,顯得反覆無常。

一會兒想要儘量符合外界的標準,獲取外界認同;一會兒又拒絕外界標準,陷入自我的世界,靠著給予自身「自我認同」來逃避和外界的交流。

尤其,是在「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發生衝突時,盲目的選擇擁抱「自我認同」,陷入自我的世界時,會有一種,全世界都在針對自己的感覺。

舉個慄子,就比如我朋友的情況。

由於當他失意時,有人跟他說過,他需要健身;同時,他當時的女朋友又明確告訴過他,他需要健身。

而後,他在後續的健身過程中,又逐步的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發現自己做到了很多人沒有做到的事情,自我的堅持與努力帶來的回饋讓他十分愉悅和開心。

於是,「努力健身=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的「自我認同」便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恰巧這個過程中,外界對他們的努力也作出了十分的認可,認為他身材變得更加健美,十分有型。於是這種「自我認同」便更加的根深蒂固。

但漸漸的,他健身的運動量越來越大,越來越猛,塊頭也漸漸變大,身材慢慢的已經顯現出了不協調的感覺。

此時,外界就會對他給予否定,告訴他,「你可以不用這麼拼命了,你這樣子下去反而不好看了」。

普通人聽到這一條,一般會仔細審視下身材比例,對比下大眾審美,來確認是否如旁人所說,然後做出改變。

但我朋友卻不是這樣做的。

因為外界的這個否定告訴他,「你不用努力健身了,繼續下去你反而會變得不好看」,其一是對我朋友早先建立的「自我認同」的否定,其二是對他目前狀態的一種否定。

面對這樣的否定,他的自我防禦機制啟動,告訴自己和他人,「我根本不需要別人的認可」,「我自己開心就好」,「我就喜歡自己這個樣子」。

從而,完全將自己與外界割裂開來,否定掉客觀存在的標準。

意識到他人意見的合理性,嘗試性的接納和理解外界的否定與反對。或許會慢慢發現,有些時候,並不是全世界的在針對你。而世界,有時候也可以很溫柔。

更多關於自我認知與人性認知的知識,歡迎大家參加李越老師6.22-23日西安《洞悉人性》線下課。

歡迎大家參加李越上海《兩性吸引學》線下課,小班教學,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課程時間:6.8-9日端午節兩天 

課程介紹:請點擊此處查看

報名方式:聯繫助理Tina諮詢報名,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加微信:tinana02

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

渣男」「女追男」 

兩性吸引學」、 「故事匯

可查看我寫過的相關文章合集

李越所有服務介紹連結:

所有課程內容不重複,請按需購買

- The End -

李越 / 多年個諮及線上線下培訓經驗

知名兩性情感專家

實操型社交心理諮詢師

知乎情感領域最知名的「大V」之一

說你不敢說的,教你不了解的

在這裡帶你認識自我、認識人性

了解兩性,學會愛與被愛

相關焦點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自我認同也要一定上依賴於他人認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自己斟酌,去粗取精。也可以理解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外界對你的評價影響到你對自己的認知,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一致性兩個方面。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容忍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表揚。並且在認同中追求理想化的自己,為之奮鬥。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肯定自己的作為。不容易被外界輿論影響。自我認同包括兩部分: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這種自我認知的能力來源之一,就是身邊人的評價,泰豐知道自己聰明也是通過老師的肯定,父母的表揚或者其他人的讚美。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摘自《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自我認同感 婷婷隨筆
    或許你會問道,什麼是認同感,倘若沒有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是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到或是挖掘自我潛力,然後設定一個目標,並且付出全部的專注力專心只做一件事,將細小的事情做到完美至極。自我認同感還包括是自我心理暗示,是一種不會因外界的幹擾而堅持己見的一種秉性,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怎樣的,而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你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不夠自信,別人一句隨口的玩笑話,你便自認為像是針對自己的。
  • 提升農村無職黨員「自我認同」促「社會認同」
    提升農村無職黨員「自我認同」促「社會認同」吳超珍  當前,有些農村無職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足,存在「自我認同度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許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認同」感。深入研究社會變遷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我認同,也稱「自我同一性」。是個體「內在自我之間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通過認知和自我綜合來組織、建構統一整體自我」。
  • 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階梯
    自我認同的危機能否解決,蘇州大學曹永國教授的新著《自我的回歸——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正是從生存論層面探討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他守望大學的邊界,揭示出大學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況,嘗試給予相應的精神引領,展示了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和發展階梯,為解決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索。
  • 記者職業地位的殞落:"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
    造成記者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全球性的;但在當下中國,我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課題組在 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先後在北京針對編輯記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雲南、山東等地做了兩次深入媒體、企業實地調研,舉行過若干次座談會和深度訪談。本文主要是基於以上三次的調研數據撰寫而成。
  • 認同,不認同:這是個問題
    認同一般來自兩個層面:公眾認同,即是來自情境對自我的肯定和承認;個人認同,則是自己對自我的肯定和承認。亞里斯多德曾說:以自身為對象的思想是萬古不沒的。按照這一觀點,個人認同應該是重要和前提的存在。同時,人類作為社會性高級生物,彼此之間相互緊密影響,絕大部分人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因此,我們也必然受到自身以外的公眾認同的影響。由此,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希望實現自我認同與公眾認同的最大重合,或者後者圍繞前者成為同心圓。兩個認同共同作用於我們的價值取捨、目標設定以及行為方式等,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調節和回饋。
  • 如何實現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問題,即人格問題。自我認同指的是人格的穩定性,自我完善指的是人格的發展性。
  • 重建黨員領導幹部的自我認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包括黨員幹部在內的所有人都有了價值選擇和職業選擇的更大的自由空間和權利。所以,黨員領導幹部在制度、紀律約束下,在某些既得利益被限制和剝奪的情況下,需要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價值認同、職業選擇和人生意義,需要反思性地構建新的自我認同。  英國學者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強調現代性制度的反思性構建特徵,而人們也在反思性制度中反思性地構建著新的自我認同。
  • 當我們自己沒有自我認同的時候,也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丨讀《教學勇氣》
    我們的教育裡,已經非常關注智能的部分,但是,我們缺乏情感的和精神的交流,還是那句話,我們的教育更傾向於粗暴與簡單。——這一點,家庭和學校都不例外。如果關注點在智能的量化的,那對生命本身的熱愛就會減損,對工作的渴望就會降低。當教師內在心靈的舒適自在時,才會有與學生的更加心靈相融。「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完整。」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涉及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做出選擇(例如,人際關係,職業)。這些選擇反映了我們是誰以及重視什麼。就好比說,投資銀行家重錢,而大學教授更重教育、以助生成才為樂。然而,很少有人堅持自我價值觀。甚至,把父母以及主流文化價值觀簡單內化為自己的(比如,追求物質主義、權力主義與外貌主義)。可悲的是,這些價值觀未必符合真實自我,使得生活不稱心。相反,滿足的人忠於自我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同志人群自我認同現狀
    從85一代開始,大多數Gay的自我認同是通過在網際網路上獲取的信息完成,而搜索同性戀的網友,竟仍然糾結於它是不是一種疾病。如若是一個心志堅定,完成自我認同的人看到,那倒沒什麼,罵兩句不爽一下就完事了。但如果這是一個還未完成自我認同,仍處於迷茫期的Gay,恰巧搜索到這些信息,他會怎麼想?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本研究結合這三個維度,將玩家的自我認同分為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即自我認知;通過自我價值、歸屬感的追尋獲取認同,即自我接納;個體對自我的重新探索與建構,即自我建構。(一)自我認知埃裡克森認為個體自我認同的核心是自我認知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這種認同的要素體現在玩家身上就是對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認知的平衡統一。因此,對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認識和反思,是玩家進行自我認同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