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理論是泰弗爾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提出,後來特納又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而本文所指的社會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
一、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
傳統社會的社會認同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具有新的特點,兩者共同構成了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成為社會整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傳統社會是基於以血緣或地緣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在經過長期的積澱把共同特徵在文化上形成延綿不斷的脈絡,把每個個體與群體有效地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傳統社會進行社會整合的有效支撐網絡。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對社會認同的塑造和改變不可小覷。在網絡社會中,傳統的社會關係漸漸分崩離析,人們逐漸從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跨越時空界限的網絡空間中,成為原子化的個體,在這其中,傳統的社會認同必然在快速的轉型中受到衝擊,網絡化的社會認同形成了經歷了原子化個體對象徵性符號的關注,形成了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一種共同的認知,使得一種想像的共同體成為可能,最終形成社會認同。
二、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
新媒體的崛起,衝擊了傳統社會的社會認同機制,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認同成為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認同機制,而傳統社會中,承擔社會認同責任的大眾傳媒則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則通過媒介事件的儀式化傳播強化國家符號在網民心中的地位,深化社會認同。
新媒體成為社會認同培育的新力量。新媒體建構了新一代網民的社會認同,反過來,網民的使用對新媒體的意義賦予,使其成為一個社會整合的新力量。作為一個超越時空限制,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新媒體雖然改變了以地緣或血緣為基礎的社會關係,但卻成為培育社會認同的沃土,使得網民在網絡空間的行動中體會到社會認同,又通過網絡行動進一步確認民族身份。比如,青少年網絡用戶在網絡空間的行動中體會到民族意識,又通過網絡行動進一步確認民族身份。
傳統媒體與社會認同的建構。拉斯韋爾認為,大眾傳媒具有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大眾傳媒是連接公民、社會、政府、國家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社會整合,構建社會認同,負有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社會公器,既是政府的喉舌,也是人們輿論表達的渠道,它讓政府的聲音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表達,從而使上層意見和下層意見趨於一致和融合。
政府形象的塑造與社會認同。媒介事件的儀式化傳播中,特定的情感傳遞,是對集體記憶的喚醒和對社會認同的構建。以70周年國慶閱兵為例,閱兵不僅帶給我們的是軍威軍強的宏達場面,更多的是在新媒體賦能下,全民參與儀式過程的巴赫金式狂歡,愛國熱情高漲和文化認同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