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網絡社會中的社會認同的認識

2020-12-20 北大新傳貓哥

社會認同理論是泰弗爾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提出,後來特納又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而本文所指的社會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

一、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

傳統社會的社會認同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具有新的特點,兩者共同構成了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成為社會整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傳統社會是基於以血緣或地緣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在經過長期的積澱把共同特徵在文化上形成延綿不斷的脈絡,把每個個體與群體有效地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傳統社會進行社會整合的有效支撐網絡。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對社會認同的塑造和改變不可小覷。在網絡社會中,傳統的社會關係漸漸分崩離析,人們逐漸從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跨越時空界限的網絡空間中,成為原子化的個體,在這其中,傳統的社會認同必然在快速的轉型中受到衝擊,網絡化的社會認同形成了經歷了原子化個體對象徵性符號的關注,形成了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一種共同的認知,使得一種想像的共同體成為可能,最終形成社會認同。

二、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

新媒體的崛起,衝擊了傳統社會的社會認同機制,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認同成為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認同機制,而傳統社會中,承擔社會認同責任的大眾傳媒則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則通過媒介事件的儀式化傳播強化國家符號在網民心中的地位,深化社會認同。

新媒體成為社會認同培育的新力量。新媒體建構了新一代網民的社會認同,反過來,網民的使用對新媒體的意義賦予,使其成為一個社會整合的新力量。作為一個超越時空限制,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新媒體雖然改變了以地緣或血緣為基礎的社會關係,但卻成為培育社會認同的沃土,使得網民在網絡空間的行動中體會到社會認同,又通過網絡行動進一步確認民族身份。比如,青少年網絡用戶在網絡空間的行動中體會到民族意識,又通過網絡行動進一步確認民族身份。

傳統媒體與社會認同的建構。拉斯韋爾認為,大眾傳媒具有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大眾傳媒是連接公民、社會、政府、國家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社會整合,構建社會認同,負有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社會公器,既是政府的喉舌,也是人們輿論表達的渠道,它讓政府的聲音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表達,從而使上層意見和下層意見趨於一致和融合。

政府形象的塑造與社會認同。媒介事件的儀式化傳播中,特定的情感傳遞,是對集體記憶的喚醒和對社會認同的構建。以70周年國慶閱兵為例,閱兵不僅帶給我們的是軍威軍強的宏達場面,更多的是在新媒體賦能下,全民參與儀式過程的巴赫金式狂歡,愛國熱情高漲和文化認同的實現。

相關焦點

  • 2020公務員面試技巧:題目中的結合實際,該怎樣結合呢?
    大家面試備考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有些題目中提到請結合實際談你的認識、談你的理解、談你會怎樣做。不知道大家對於結合實際是怎樣理解的,相信很多同學在這裡也有疑惑,到底什麼是結合實際?在回答題目的過程中到底怎樣才算結合實際呢?講解哪些內容才算恰到好處的結合實際呢?
  • 世道的壞是從不把人當人開始的——談談傳播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
    然而,如果你聯繫起這個知識的背景,這些知識點的重要性會讓人「細思極恐」。 我今天要說一個知識點,「社會認同理論」。之所以會說這個理論,是因為這個理論符合我上面所說的條件:它細小(只在《大眾傳播理論》裡面露過臉),它常考(中傳傳播,曾經出過兩次大題),它應用廣泛。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整個傳播學、社會學,甚至人類歷史中,最為深刻,殘酷的概念之一。
  • 社會認同心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在尋求認同
    你在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在做某項決定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嗎?當大多數人都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會下意識跟隨眾人做同一件事嗎?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尋求的一樣的東西就是——社會認同。一、我們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尋求社會認同呢1.因為社會認同度的高低影響著你的社會地位,你所擁有的資源,包括財富、名望。我們都在努力使自己符合社會的規範,會追隨大多數人的選擇。
  • 符號、認同與操控:反思消費社會下的網絡直播
    本文將從消費社會的視角分析網絡直播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符號消費的實質、直播中的凝視、資本控制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關鍵詞:消費社會;網絡直播;凝視;符號建構;自我認同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3 消費社會不同於商品製造需求的生產型社會,人們通過商品消費的象徵意義來獲得自我與他人的身份認同[1]。消費社會的邏輯和特徵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泛娛樂的出現是重要表徵,新興的網絡直播背後也隱藏著消費社會的邏輯。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個體在人類社會環境中,接受教育,繼承社會文化,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與其自我意識的日漸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認同則是自我意識中核心的自我調節系統。個體形成自我認同是每個人在青年時期所遇到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個人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本研究藉助互動儀式鏈理論,編訂《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互動現狀調查問卷》,對全國7個省(市)的近2000名實習生進行了調查,並結合質性方法對個案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實習生與指導教師的互動與其身份認同有顯著相關性。然而,現實中師生互動的普遍情況卻表現為次數少、時間短、以課後指導為主、指導內容聚焦學科知識與教學法、個性化交流不足等問題。
  • 2020省考公務員,面試技巧:題目的結合實際,該怎樣結合呢?
    2020年省考公務員開始了,考生面試備考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有些題目中提到請結合實際談你的認識、談你的理解、談你會怎樣做。不知道廣大考生對於結合實際是怎樣理解的,相信很多考生在這裡也有疑惑,到底什麼是結合實際?在回答題目的過程中到底怎樣才算結合實際呢?講解哪些內容才算恰到好處的結合實際呢?在這裡,接下來中政教育專家給各位考生就結合實際這部分內容做一個深度解答。
  • 《影響力》——社會認同和喜好
    社會認同社會認同原理,該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這一原理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特定情形下在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看法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一般而言,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相似性,我們在觀察與我們相似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 智庫 | 司法正義的實現與社會認同的整合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在一個共同體中,社會認同的整合與正義的實現密切相關。
  • 社會認同理論與認同理論的比較
    Burk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標題這麼嚴肅搞得小雨也實在不好逗【嗶——】,直接進入正題吧。社會認同理論和認同理論,這對只差了兩個字的理論據說很容易被混淆。兩位學者做了件善事幫忙梳理了一下,並指出這兩個理論的相似點大於區別,有區別也是側重點上的不同,不是類型上的不同。倆作者還說,將這兩個理論聯繫起來思考有利於構建關於「自我」的更加完整的理論框架。
  • 社會轉型時期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
    網絡輿論不能成為社會輿論和社會民意的絕對客觀、完整的反映   蔣廣學主任認為,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和網絡輿論的繁榮,網民與社會公眾日益同構化,網絡民意和社會民意也不斷趨同。要理解網絡民意與社會民意之間的差異,當然要認清網絡自身運行的規律和網絡語言表達的特點,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對民意輿論的網絡表達與社會民意的實際狀況的複雜關係進行深入探究。
  • 發揮社會參與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近年來,向上流動的困難以及不斷出現的「社會固化論」表明,群體間的不理解和隔離趨勢日益明顯,而這種隔離趨勢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群體間的對立情緒甚至是矛盾衝突。對於如何治理社會隔離,社會學開出的藥方是構建開放社會,也就是使社會網絡包含大量的、高度多樣化的社會接觸和互動。在這裡,如何引導社會成員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小群體,參與到更為廣闊的公共生活中去,成為建設開放社會的關鍵之處。
  • 社會思維-社會中的自我
    社會思維又稱社會認知,闡釋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科學研究。社會思維的主要問題包括: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對社會的認知之間的聯繫。我們構建社會信念時的方式。思維與行動之間的關聯,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聯。今天我們先來談一談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焦點和錯覺: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
  • 社會認同以及維特效應
    與社會認同比較相似的是從眾,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在於,從眾是對大多數的服從和跟隨,而社會認同不僅會考慮別人的行為和看法,還會服從於常規的社會行為規範。 由於社會認同的普遍存在,我們會覺得別人在做的事情,應該是合理的,我們也會選擇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為人處世。
  • 漫畫題:聯繫自身實際,談談你對漫畫的理解
    漫畫題:聯繫自身實際,談談你對這幅漫畫的理解。轉化後,發現本質上是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採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邏輯思路即可,聯繫身邊的社會現象談是什麼,探究網際網路為什麼導致社交縮窄,以及面對網際網路帶來的社交壁壘我們如何破除。
  • 《社會心理學》--社會認同讀後感
    社會認同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來自於他或她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的成員身份,以及這種身份有關的價值觀和情緒。」這種認同不僅僅局限於民族,也包括家庭和社會關係。這種認同通常會出現在那些強調個人的重要場合或群體。在年幼時期,一個人因為無法得到他人重視,內心想要快速長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心中總是想要快快長大的原因。我們出生於特定的家庭,特定的種族,有時甚至出生在特定的宗教群體。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豆瓣評分也從一開始的8.0飆升到了9:02,這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按照這樣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概論》教材堅持聯繫當今中國的社會實際,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評價、整合社會學知識體系,努力創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在編寫過程中,課題組先後在全國30多所高校的社會學系開展調研,對近200種國內外同類教材進行比較研究,多次召開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和不同規模的研討會,廣泛徵求全國社會學界、實際工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 《影響力》:你是如何被社會認同影響的?知道之後有該怎麼運用?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呢?某些環境下,局面不明,不知道該做不該做,該說不該說的時候,先觀察一下周圍的情況,再決定自己怎麼做?今天我們將結合《影響力》這本書來聊一個心理效應:社會認同。《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本書風靡全球20多年,也是被當今社會心理學引用最多的書籍,他還有一本書是《先發影響力》,是繼《影響力》之後30年的一大巨作。
  • 許多人不認同自己的職業,認為成就感小,社會地位低,你如何看?
    本專欄共計100個例題,全部是得慶市公務員面試的真題,上一題,中國式過馬路,建議加入誠信檔案,你怎麼看?如果記不太清了,建議溫故而知新!重慶公考真題題目: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不認同自己的職業,例如醫生、教師、司機等,對自身的成就感不強,覺得社會地位低,請就此現象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