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認同與操控:反思消費社會下的網絡直播

2021-01-07 人民網

(同濟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 201804)

摘要:伴隨著移動媒體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直播跨界教育、零售、娛樂等產業遍地生花,拉動了國內的生產,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網絡直播實質是遵循著消費屬性和消費邏輯的,直播活動最終指向是商品化的。本文將從消費社會的視角分析網絡直播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符號消費的實質、直播中的凝視、資本控制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關鍵詞:消費社會;網絡直播;凝視;符號建構;自我認同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3

消費社會不同於商品製造需求的生產型社會,人們通過商品消費的象徵意義來獲得自我與他人的身份認同[1]。消費社會的邏輯和特徵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泛娛樂的出現是重要表徵,新興的網絡直播背後也隱藏著消費社會的邏輯。

一、 消費社會與網絡直播

1、消費社會與網絡空間

「消費社會」首先由鮑德裡亞提出,是指在社會生產相對過剩、買賣商品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主要作用,消費成為刺激、吸引和維持生產的主要因素[2]。之所以提出「消費社會」這樣一個概念,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資本主義的「後現代」社會[1]。後現代社會是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資本利用大眾媒介賦予商品符號意義。人們不再為了某一功能去佔有某一物品,而是為了物品背後的符號價值。

聯繫當下,新媒體的及時性、互動性、移動伴隨性等加速了消費主義理念的盛行。網際網路造就了更加廣闊的消費場所,將買賣從實體轉向虛擬。越來越多的消費商品不斷被製造出售,譬如網路遊戲、網絡教育課程甚至網紅產品等等。在此環境下,網絡直播成為消費浪潮中的新興手段。

2、消費社會下網絡直播的興起

網絡直播指自媒體在網際網路中錄製、編輯、上傳、播出等所有流程同步完成的內容播出方式[3]。目前,網絡直播行業呈現出一種三方分化的形態,包括最著名的秀場表演、最受歡迎的遊戲直播和興起的泛生活直播[4]。從媒介的技術特性來看,這三種形態有共同的一個特點,即一個直播間裡不管主播播出什麼樣的內容,觀眾都有機會在千萬人中依靠文字或者禮物與其互動。這反映了我國當前消費社會的消費主義特徵,當前依靠身體消費和娛樂吸引受眾的網絡主播甚至要比過往的精英主持更受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主播在鏡頭前的展演看似個性化,其本質還是文化工業批量生產的工業商品,背後是遵循著消費品屬性和消費邏輯的。大眾的消費往往會陷入追求個性的假象中,在他者身上進行自我投射。鮑德裡亞指出,這種對個體的肯定,實際是網絡直播的一種偽個性包裝,主要目的是通過直播的形式實現商業營利,即最大規模榨取個體的消費力。網絡直播一般都是以主播為中心,製造共同話題來吸引粉絲關注,最後將粉絲變現,完成對受眾的商品化,實現其在個性背後支撐著的商業邏輯和利潤榨取。

二、 消費社會下網絡直播中的商業邏輯

目前,網絡直播共同的一種盈利模式即通過打賞獲取收入。在中國目前的直播網站中,虛擬幣和虛擬道具是主要收入來源,粉絲充值之後可以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可以給自己喜歡的網絡主播打賞,送禮物[5]。大部分主播在直播過程中所獲得的打賞和禮物並不歸己所有,而是會與平臺按照比例進行分成。另外一些直播平臺如YY和9158,主播不僅要與平臺分享,還要與公會分成,比例為30%、60%和10%。花椒直播未籤約的主播與平臺的四六分成,而籤約的網紅主播則能拿到八成[6]。

在消費社會的情境下看網絡直播,其商業邏輯是不成文的。在以網絡主播為中心呈現的感官互動中,主播暴露在鏡頭下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引發觀看者的消費欲望,這一消費帶來的直接利潤不僅僅是專屬於平臺的。例如主播直接的給某一產品做宣傳,那麼消費是有明確的利潤指向的,這一類在淘寶網紅直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但是收看直播的觀眾是匿名的大眾,主播個人在鏡頭下想要傳遞的東西不一定能被精確接受,用戶的解碼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如個人經歷、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響。主播無意中喝水的茶杯、不經意的玩笑都會引起關注,引發相應的消費欲及購買潮。

三、對網絡直播的消費問題反思

1、 符號消費——自我認同的實踐方式

符號消費的本質是文化消費,即商品符號及其文化意義。人的欲望實現已不再僅僅是純粹地追求物和商品,而是通過符號價值滿足欲望,而社會階層通過符號消費象徵性來區分,個人的身份最終通過符號價值得到認可[7]。消費社會下的網絡直播實質上是用戶的情感及欲望引發的符號消費。網絡直播不同於傳統的直播,不強調宏大敘事與意義追問,不以內容為核心,而是以日常的生活、共同的興趣活動為主。用戶圍觀網絡主播,與之進行互動,也可進行及時反饋。在這樣的直播空間內,感官上的在場確認與體驗得到實現。主播通過話題製造或者是誇張表現,尋找觀看者的興奮點。其本身的言語、姿態就是在進行符號的構建,觀眾一旦被吸引,投入了時間和金錢,即是為這一系列的符號活動買單。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5億,較2017年末微增294萬,用戶使用率為53%[8]。作為網民的重要構成群體,青少年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長期浸淫於網絡的青少年對於社會新鮮事物表現活躍,但缺乏社會地位及認同感。他們可通過網絡直播互動交換情感能量,從而建立群體認同及群體的內部符號。主播也通過展示自我、供人圍觀,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雙方通過直播都實現了自我認同,如何表達這種認同使它具象化,則是藉助打賞機制。主播構建符號去獲得群體認同,用戶選擇性接受,對此有明確的消費行為即代表著認可,實現自我認同的過程是通過消費完成的。

2、 凝視——對網絡主播的物化

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了受眾賦權,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網絡直播重構了傳受關係。不由精英把控,網絡直播中的受眾從被動地參與直播轉向主動影響直播。網絡主播與受眾的地位平等化,尤其在秀場直播中,網絡主播多為女性,通過手機呈現出個體為中心的私密空間。這時候的主播是私人化的,在這一空間之外觀看主播表演的他者是不確定的大眾,相當於主播來說是未知的消費節點,他們可以通過評論、點讚和打賞來與虛擬空間的主播互動,直接影響主播的直播內容。

在直播平臺中,主播的等級機製取決於擁有粉絲的數量及影響力,而主播對親疏關係的評價標準則取決於粉絲能夠支付的禮品經濟價值[9]。禮物價格的高低直觀上反映用戶對主播的喜愛,也象徵虛擬空間內消費水平的及身份地位的不同。打賞禮物折現價值越高意味著用戶的地位越尊貴,與主播的互動關係更加親密,對主播則有著提出更多要求的機會跟權利。此時主播的存在是物化的,其言語、表情亦或是直播的安排都可以由不在場的用戶購買。可以說,用戶在收看直播的過程中通過凝視滿足了自己窺私的感官需求,通過打賞促使主播去按自己的意願做出回應,折射的是對主播商品化的消費本質。

3、 資本逐利——消費者陷入麻醉狀態

網絡直播的發展也反映消費主義文化的深入,而文化被商品化則意味著數額巨大的利潤可以被獲得。網絡直播作為新興的媒介文化傳播工具,對於資本來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網絡直播誕生於2004年,走紅於2016年。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4年一2012年,以YY、六間房、9158等為代表。這一階段平臺主打美女經濟,通過直播美女在鏡頭前聊天、唱歌、表演、賣萌等來吸引用戶進行虛擬消費。第二階段為2013年一2014年,主要代表平臺有鬥魚TV、戰旗TV等,此階段騰訊、新浪、網易和優酷等都進入了網絡直播領域,以手機為主的自媒體網絡移動直播萌芽,推動了直播行業的市場壯大。第三個階段為2015年至今,主要代表為映客、花椒、一直播等[10]。

2016是網絡直播的高峰,市場規模增長了67%,約150億。巨大的市場份額離不開資本的湧入,像馬雲宣布天貓入駐美妝、旅遊等視頻直播領域;「國民老公」王思聰投資熊貓TV[11]。以映秀、花椒為代表的新興直播平臺在巨大的市場驅動之下嶄露頭角,直播內容寬泛,從遊戲比賽到吃飯、睡覺、聊天無所不包。經過資本操控加以包裝後的網絡主播與消費者平等互動,表面上在「一對一」的私密空間裡提供了陪伴,消解受眾的孤獨,促進其情緒的轉換,但是這種方式是可複製的偽陪伴,一旦離開手機,用戶還是會面臨同樣的現實問題。不在場陪伴只是暫時性的需求滿足,建立在用戶付諸的時間及流量及打賞的金錢利益之上。在這種虛假的需求被滿足的快感之中,用戶成為了沉浸於消費文化被麻醉和操控的順民。

總 結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費是市場運作中的重要一環。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形式,本身並無善惡之分,並且隨著5G移動時代的到來,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實現「隨走、隨看、隨播」式的全民直播,低門檻的準入更使直播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12]。從別的角度來看,網絡直播仍存在很多問題,譬如內容同質低俗、直播侵權及規範缺失等。針對這些問題,相應的平臺及政府部門都做出了完善的措施,加上未來人工智慧、雲計算及大數據的應用,網絡直播會逐漸規範化。但是文化的影響是無形的,隱藏在直播背後的消費思潮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從消費文化的視角出發,我們要警惕直播中的異化消費。

參考文獻:

[1]陳力丹,陸亨.鮑德裡亞的後現代傳媒觀及其對當代中國傳媒的啟示——紀念鮑德裡亞[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3):75-79+97.

[2]付怡.消費社會視角下的網紅現象研究[J].東南傳播,2018(9):92-95.

[3]喬新玉.網絡直播的現狀、問題及趨勢研究[J].現代視聽,2018(9):64-67.

[4]蔡靈.2016—2020年中國網絡直播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EB/OL].中國投資諮詢網. http://www.ocn.com.cn/reports/1980wangluozhibo.shtml,2016-05-16.

[5]張思遠.消費社會視域下網絡直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8.

[6]管雅月.網紅直播的興起、演變路徑及盈利方式[J].新聞論壇,2018(5):49-52.

[7]韓冰. 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理論述評[D].遼寧大學,2013.

[8]CNNIC.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

[9]李浩然.媒介對用戶時空生產、身體實踐的重塑——以網絡秀場直播為例[J].新聞戰線,2017(24):27-28.

[10]陰法銳.關於中國網絡直播熱現象的探究[D].山東大學,2017.

[11]汪璟琳.網紅經濟時代對網絡直播的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8):361.

[12]郭衛東,李靜芳.對網絡直播「下半場」發展的思考[J].新聞戰線,2018(19):122-124.

(作者簡介:張琴,女,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介文化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一些青年熱衷符號消費為哪般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快速進入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需要、生存消費基本得到滿足,精神性消費成了社會消費的重要內容,並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青年符號消費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在消費活動中,人們不僅僅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還需要以商品消費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獨特個性,這在一些青年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網絡社會中的社會認同的認識
    一、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傳統社會的社會認同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具有新的特點,兩者共同構成了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成為社會整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網絡社會中,傳統的社會關係漸漸分崩離析,人們逐漸從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跨越時空界限的網絡空間中,成為原子化的個體,在這其中,傳統的社會認同必然在快速的轉型中受到衝擊,網絡化的社會認同形成了經歷了原子化個體對象徵性符號的關注,形成了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一種共同的認知,使得一種想像的共同體成為可能,最終形成社會認同。
  • 巴黎聖母院,只是個符號而已!消費社會與符號社會學的狂歡(一本正經...
    在作為使用價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為符號和差異的那些深刻等級化了的物品面前沒有絲毫平等可言。消費社會中的個體的自戀並不是對獨特性的享受,而是集體特徵的折射。鮑德裡亞認為, 符號消費的產生是對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中資本主義社會裡所奉行的崇尚節儉、努力工作的清教倫理的巨大衝擊, 它將產生新人文主義。符號價值, 指物或商品在被作為一個符號進行消費時, 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以及其他因素來計價的, 而不是根據該物的成本或勞動價值來計價的。
  • 消費如何塑造個體身份認同
    【摘要】在消費文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生產能力已經不足以成為人們進行身份認同的唯一依據,人們會通過一定的消費行為來完善對個體身份的構建,由此出現了「他人導向個體」和「後傳統個體」兩種個體身份認同的形式。
  • 現代社會的通病——沉迷於符號的消費
    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青春期孩子還創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流行產品,無論是文化層面的比如「嘻哈」,還是物質層面的比如「球鞋」。處於觀察視角的成年人可能會心生疑問,嘻哈有什麼好玩的?球鞋怎麼會有那樣的價值?
  • 技術、社會、心理互動形塑「新型消費社會」
    第二,「消費社會」透過同等化消費實踐製造出了「平等」幻象,同時也讓個體毫無反思地耽於自我消費。第三,「消費社會」通過文化商業化實踐使日常生活愈發具有「流行文化」的性質,由此也「鑄就了大眾文化的繁榮」。第四,在「消費社會」中,大眾傳媒成為「製造欲望需求的重要工具」。第五,「消費社會」使消費行為成為以「地位區分」為指向的純粹的符號行為。
  • 「人設裝修」,追求社會認同不能劍走偏鋒
    業內人士指出,花錢打造「人設」的消費人群主要是微商從業者、有虛榮心的網友以及抱有吸引異性心理的年輕人。而律師提醒,相關「人設」素材大多是從網絡上盜用的他人照片、視頻,存在侵權、欺詐等法律風險。(9月24日《工人日報》)在一個盛行印象管理的時代裡,社交朋友圈成為一個展示「鏡中我」的舞臺;為了在屏幕面前塑造體面、光鮮的形象,一些在現實世界活得並沒有那麼成功的人們,通過「人設裝修」來裝扮、美化自己,甚至通過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方式,來讓自己在社會分層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從而贏得社會認同。
  • 青少年網絡消費文化的特點
    所以,網際網路是一種密集型的知識消費領域,由網際網路所引發的生活工具革命基本上消除了跨時空溝通的時滯障礙,它以提高人類的消費形態的信息含量為槓桿,推動網絡消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網絡化。信息消費要求消費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費能力,即必須具備與信息相適應的知識、經驗、理解力和可能佔有的條件,信息消費力決定信息消費的對象水平。
  • 【新青年閱讀】鮑德裡亞《消費社會》
    @Don Corleone 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一方面師承了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對消費主義的批判態度,他們都吸取了馬克思對商品社會的批判理論,德波發展到了景觀社會這一概念,而鮑德裡亞則進一步指出當今消費主義社會是一個符號社會。鮑德裡亞指出,當代社會的奧秘在於電子媒介的興起使一切都變成了符號,符號的區分邏輯生產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
  • 昌成明 熊和平 | 符號、控制與學術秩序:學者頭銜的反思
    摘要:在高校引才過程中,存在著「唯帽子」的「符號消費」現象:頭銜而不是學者本身成為被需求的對象。頭銜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相分離,符號的能指特性被過分強調,所指特性被漠視甚至否定。學者和高校被頭銜符號的潛在利益和符碼規則所操控。學者的地位等級結構與頭銜符號的等級結構呈現出同構性。頭銜符號通過生產象徵權力,影響著學術秩序的建構與再生產。
  • 符號消費理論的認知邊界與假命題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傳播學研究者大都認同鮑德裡亞的符號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在大眾傳媒的渲染下追求商品的象徵意義而拋棄其實用價值,熱衷於體驗商品符號的某些快感。
  • 261 Reading Corner|寒假閱讀:「社會」萬花筒(附書單): 消費/信息...
    消費社會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消費社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於「消費社會」有著諸多論述。人們認為,消費社會是生產社會的延續,表現出高度物化,大眾消費,個性化消費,消費者主權等特徵。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傳媒的發展,消費社會極力向大眾推銷以消費為主要表現的生活方式與價值標準,欲求被有計劃的創造出來。消費不再是消費物,而是消費符號,同時社會依靠符號區分階層,而整個「消費社會」是一個依靠具有差異性的符碼組織起來的動態結構,對其的任何抵抗只會成為「消費的重新推進器」。
  • 扭轉高等教育符號消費傾向
    學歷主義  強化高等教育的符碼價值  符號消費經由「物的消費」演進而來,即消費行為不再僅僅關注商品物的使用價值,而是更加注重消費物背後所隱含的符號價值。「消費主義」近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高等教育亦不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的過程亦是消費主義滲透的過程。高等教育在遭遇「消費主義」之後,漸趨表現出符號消費的特徵,人們開始追求其文憑符碼的象徵意義。大學教育→文憑→好工作→高收入→社會地位,構成了高等教育符號消費的鏈條。部分大學生和家長片面追求大學教育所表徵的符號價值,折射出高等教育符號消費傾向。學歷主義的盛行,加劇了符號消費對高等教育功用的異化。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抗拒性認同在當前中國也是社會運動中最常見的認同類型,甚至有中國學者認為「在當前中國網絡威權主義的背景下,網眾的抵抗性認同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網際網路抗爭動力」(趙蒙暘,2013)。在被主流社會排斥的情境下,邊緣群體通過解構認同來獲得正常的生存空間。     現有研究主要將抗拒性身份認同的建構主體集中於弱勢或邊緣群體,探究他們如何在網絡空間中通過認同的解構和重構,獲得和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而很少研究普通個體自我貶低式的「消極」的認同建構。此外,研究者著重描述了抗拒性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卻沒有關注其抗拒性的變化發展。
  • 過度渴望他人的認同?小心被操控
    只有獲得他人的認可,不被排斥,我們才能融入群體,找到歸屬感;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有些人想要被別人認同的欲望,要比一般人強烈。他們希望自己時時刻刻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不給他們留下壞印象,不得罪別人。這種過度渴望他人認同的需要,是危險的,因為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被操控。
  • 全媒派 | 慢直播慢思考:雲上監工的日子裡,有多少歲月靜好?
    2020 行至年終,各大機構評選的網絡熱詞相繼出爐,其中,「雲監工」頻繁出沒於「十大網絡熱詞」榜單中,與之並列的多是「後浪」「網抑雲」「打工人」等。 國內疫情早期,4000萬人同時在線,通過一個固定機位觀看雷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的現場直播,讓雲監工迅速火爆。
  • 網絡社會學系列課程2#:認同的力量
    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網絡社會研究所 暑期精修課程九周課程,每周一堂,每堂三小時(以上),線上與線下同時進行線下課程於網絡社會研究所辦公室
  • 網絡青年群體傳播符號--表情包走紅體現時代變革
    表情包是一種流行於社交媒體平臺的特殊網絡傳播符號,主要形式為靜態圖片或動態GIF 圖片,具有表達詼諧、互動快捷等特點,使用者多為網絡青年群體。表情包的走紅存在社會文化、群體心理、傳播技術等原因,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利弊交織的影響。
  • 《網絡直播:參與式文化下的社會媒體新景觀與體驗經濟融合》報告...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網絡直播行業發展」課題組發布的報告《網絡直播:參與式文化下的社會媒體新景觀與體驗經濟融合》對網絡直播市場做出了更詳細的分析。    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發展迅猛,已成為體現參與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媒體,針對該行業的理論研究成為迫切需要。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臺東專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蕭衡鍾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作者認為:香港身份認同問題有其特殊的歷史源流。在自然原生的歷史和地緣條件下,香港人接受了殖民者有意為之的身份教育,也走過一百多年的風雨與榮辱,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回歸後面對一個新的管治主體,香港人矛盾的心理使其本土性的認同更加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