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毛毛瑞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本文共3296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早安白鯨

作者/毛毛瑞

文編/青爭

美編/嵐

上個月,臺劇《想見你》終於迎來了大結局。主演柯佳嬿在鏡頭前詮釋了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孤僻內向的陳韻如和開朗外向的黃雨萱。

陳韻如,一個用耳機將自己與外界隔絕的女生,總是低頭弓背,獨來獨往,小心翼翼。

黃雨萱,一個擅長交際、熱愛運動的女生,會將煩人的頭髮紮起來,抬頭挺胸,自然大方。

劇中,一個巧合將黃雨萱的靈魂從2019年帶回到1998年陳韻如身上,從那天起陳韻如的生活便發生了大轉變,家庭氛圍因此變好了,陳韻如慢慢有了朋友,也得到了李子維的青睞。當黃雨萱的靈魂無法成功穿越時,陳韻如開始扮演黃雨萱,可最終還是讓別人察覺到了異樣……

在採訪中,編劇林欣慧表示:「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可見,《想見你》真正包藏的議題,不僅是時空穿越或對愛情本質的辯證,更是「青少年自我認同」。

那麼,在本文中我們就結合劇情來聊聊青少年時期的這些事兒。

他們的煩惱

@《想見你》劇照

劇中的高中生角色們都各有特點,不過他們都共同處於一個矛盾的時期——青春期,個體尋求自我了解、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成熟與稚嫩、深刻與單純、自主和盲從……種種二律背反現象在他們身上吸斥並舉,無時不存在兩極發展的可能性。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青春期(12-18歲)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面臨著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衝突。

自我同一性又稱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於自我穩定且連貫的認知,即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確立。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意味著青少年對自己本身有穩定的認識,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很好地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對未來的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

然而,如果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受到阻礙,就會出現同一性整合失調,妨礙他們整合自己的經驗,導致自己無法認識自己或確認自我,甚至錯誤地歪曲自我,不能正確地選擇生活角色,內心和外在表現之間出現不平衡和不穩定感,這就被稱為「同一性混亂」。

劇中,黃雨萱的靈魂穿越到了1998年陳韻如身上,兩人的閱歷和眼界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在評價陳韻如和黃雨萱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她們性格上的差異。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18-25歲被稱為成年早期,在這個階段中,個體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而30歲的黃雨萱已經進入成年期(25-60歲),並有過戀愛經歷,和朋友、同事的關係趨於穩定,生活閱歷使得黃雨萱能夠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生活,更勇敢果斷地解決問題;而陳韻如仍然處於迷茫的青春期中,她的性格中帶有消極色彩,再加上黃雨萱靈魂的突然闖入,更是加劇了她的「同一性混亂」。

陳韻如扮演黃雨萱,真的罪大惡極嗎?

@《想見你》片頭

每個個體之間都是有差異的,也許大多數人都認同,不過可能很少有人從這樣的角度去想:差異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們區分出「我是誰」。

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都無法擺脫價值追求的指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果個體知覺到他人的某種品質是被大眾所期望的,便願意逐漸向這樣的品質靠攏,在扮演的同時,也被該品質所塑造著。

陳韻如感覺到家人、同學都深深被黃雨萱的性格所吸引著,因此,在黃雨萱穿越失敗時,陳韻如便開始模仿黃雨萱外貌和說話語氣。然而,為什麼不久後就被李子維識破了呢?

在陳韻如的日記中,就連「做自己」都是在扮演,而且好像「自己」的形象都逐漸模糊起來,扮演黃雨萱繼續接下來的生活這個決定,無疑是給她增加了角色轉變的壓力。每次她準備用黃雨萱的語氣說話時,總要遲疑一會;她邁開步伐時,仍會小心翼翼,低頭弓背。一個人的性格和氣質都是長期穩定的,陳韻如模仿黃雨萱的外貌、語氣,可是性格和氣質卻跟不上外在行為的改變速度。因此,在自我外在和內在出現不一致時,陳韻如顯得更加茫然和矛盾。

「我在遺憾的青春中漸漸凋零,

我在失落的荒原中學會了哭泣,

我在扮演自己的過程中

丟棄了我自己」

那麼,在他人、社會都對我們的表現有更高的期望時,我們到底該對外呈現積極的自我,還是真實的自我?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自我呈現出來的行為會被內化從而影響個體的自我概念,而且公共場合的自我呈現比私人場合的自我呈現有更強的效力。積極自我呈現是指個體有選擇性的呈現積極正面的個人信息,真實自我呈現則是指個體對個人信息不故作修飾,深入坦誠的自我表露。

積極自我呈現使我們關注並強化自身積極品質,為個體營造積極的自我形象,強化其自我價值感和自尊,由此可能促進自我認同發展。

真實自我呈現則使得我們對過往經歷、思想情感和身份角色等進行反思和整合,自我反思和自我整合的嘗試最終會促進自我認同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因此,汲取他人身上的美好品質,固然是一種提升自己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陳韻如選擇扮演黃雨萱,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起來。只是啊,「陳韻如們」,你是否找到了堅持「扮演黃雨萱」的內在動力?

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能夠收穫更多支持

@《想見你》片頭

看到這裡,也許你才真正意識到自我認同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是在青少年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也許,你還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自己就像陳韻如一樣,對世界感到失望,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沒錯,在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上一些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的困境,有些人可能會自己想開;有些人很幸運,因為身邊會有親人朋友適時地拉他一把;但是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面對世界,陳韻如似乎有些無力——她眼中的父母是重男輕女的,弟弟是頑皮叛逆的,學校裡也沒人願意和她做朋友……而黃雨萱的靈魂穿越到了自己身上,一切都改變了,所以她覺得大家在乎的、喜歡的是黃雨萱,而不是自己。然而實際上,大家並不相信黃雨萱的存在,只覺得是陳韻如突然變得容易接近了,才願意給予她更多的關注。

來自親人、朋友、社會的物質或精神幫助被稱為社會支持,陳韻如身邊並沒有心腸壞的人,但他們大多數不知道該怎麼向陳韻如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支持,或者沒有機會表達,因此在長期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陳韻如產生了很多誤解——

她並不知道媽媽對弟弟的關注度更高,是因為姐姐乖巧懂事,媽媽很放心;

也沒有想到弟弟叛逆,其實是故意為了讓父母看到姐姐的乖巧;

莫俊傑一直默默支持和信任她,並不是單純地想要拯救她,而是想向她證明她是值得被這個世界深愛著的;

其他同學不是因為討厭她才不和她交往,而是因為她自己一直不讓人接近……

從陳韻如身上我們看到,她其實是將社會支持想像成他人一味的付出,而沒有開放自己,給別人關心自己的機會。雖然自我認同的實現,需要許多人的陪伴,但同時也不要忘了,我們身邊的人也需要關注、愛與陪伴。

在社交中較為主動的人更多地能夠在自我認同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好,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希望內向的人變得外向,而是希望內向的人能夠打開自己,和外界建立情感聯繫。在我們遇到壓力事件時,如果沒辦法自我消化,那就向外界釋放信號,同時也要接受外界的關心。社會支持可以為我們提供疏解壓力的途徑,同時提高我們的安全感、接納感與價值感,這樣我們就能夠更高效地發展個人的自我同一性。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各有所異,所以對事物的認知、感想與領悟也就會各不相同,但無論我們的經歷如何,我們都得學會打開自己,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繫,學會感激和珍惜。

參考資料:

[1]郭婷.淺談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J].理論導報,2010(06):26-27.

[2]肖海雁.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混亂的原因及整合[J].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5(03):93-95.

[3]劉慶奇,孫曉軍,周宗奎,牛更楓.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線上積極反饋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5,23(06):1094-1097.

[4]林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相關因素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7(Z1):50-54.

[5]周永康. 大學生角色認同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08.

[6]韋嵐. 社會轉型視域下的個體自我認同研究[D].上海大學,2013.

小丘說

從一部電視劇中,從他人的經歷中,也可以汲取成長的養分。所以,請堅定地做自己吧~

原標題:《「我是誰?」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想見你 | 「師生雲聊」第四季5月來襲!
    想見你 | 「師生雲聊」第四季5月來襲!從2月14日開始,「師生雲聊」活動目前已進行三季,播放量近8000次。為進一步提升「師生雲聊」活動效果,真正做到「將陪伴進行到底」,4月,教師工作部特面向加入該活動的同學們,進行了針對「你最想在雲聊活動中見到哪位老師?」的相關問卷調研。
  • 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想見你》
    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刷屏朋友圈,該劇在開播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度和好評,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人物等等。這部劇講述的是人物角色"雙重生命"、"雙重角色"的故事。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豆瓣評分也從一開始的8.0飆升到了9:02,這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 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轉瞬間黃雨萱便再次回到2019年,發現自己的穿越不是夢而是真的。
  • 《想見你》:燒腦劇情的背後,是關於性格、自我認同與命運的探討
    性格並非一蹴而就形成的人格特徵,而是在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中所逐漸形成的。而家庭這一環境,便是影響個體性格的第一環境,也是眾多影響性格的環境中影響力最為持久的一種。研究發現,一個人性格塑造的黃金期是從嬰兒到兒童時期再到青少年時期。家庭功能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最明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二是強化。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角度來和大家聊聊《想見你》這部劇,青春期的孩子,"身份認同"到底有多重要。一、《想見你》:無法認同自己的少年《想見你》和所有青春劇一樣,都像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群像,就像劇中的角色一樣,有像黃雨萱和李子維那樣活潑開朗、自信樂觀的孩子;也有像陳韻如那樣敏感沉默,一個人戴著耳機坐在角落的孩子,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黃雨萱這樣,在家裡可以和家人相處和諧,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很大程度上與「我是誰」有關。「我是誰」到底意味著什麼?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故事講述的是三個生前有罪,死後在地獄中相遇的靈魂相互之間的折磨和糾纏。密室裡沒有鏡子,鬼魂沒有眼皮,眼睛永遠地睜著,刀子也殺不死人。沒有鏡子,他們感受不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的目光裡證明自己存在,從而各懷目的,勾心鬥角,相互折磨。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但是最後那句"他人即地獄",卻是整個戲劇的精髓所在。
  • 《想見你》:莫比烏斯概念之下,是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旅途
    朋友安利電視劇《想見你》的時候,一直說非常好看,這才決定入坑的。這部電視劇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到如今的9.2,可以說是一部高開高走的良心劇。在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的設定下,這部電視劇另闢新徑,「這既是關於穿越和輪迴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陰暗少女找回自己靈魂和身體的故事。」
  • 方便的話,我想見你
    我想見你一面「可以的話,想見你一面。」茫茫人海中,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擦肩而過,不相識。迎面而來,不相認。這種機緣,或許是你主動留言,或許是我主動給你打電話,或許你對開店有興趣,或許你想了解養生的食品,也或許,你只是看過我的文字,亦或是嚮往東北的大雪紛飛。不管是何種機緣,我總是想和你見一面。聊養生,聊創業,聊天南海北,聊紛雜人生。
  • 來尬聊啊 是什麼讓你越聊越尷尬
    趕完所有deadlin,交上所有任務時,往床上一躺,拿起手機聊天總是美滋滋,然而總是有人自帶神奇魔法,一開口就能讓對方想拉黑自己,一句話就能讓熱鬧的群聊冷場。  「在嗎?幫我介紹個女朋友。」  「……呃,想要什麼樣的?」  「不用太好的,像你這樣的就差不多。」  這種人自己不覺得尷尬嗎?
  • 聊一聊「面試」的那些事
    每個人,少說也都有可能經歷3-5家,多的話到數十家的面聊或機會;我從剛畢業的懵懂期,到2012年環遊中國期間的脫崗半年後重新出發,再到現在,同樣經歷了和每個人都一樣的經歷。有幸的是,從畢業至今,我有多次機會,與很多行業大牛、優秀企業聊過;不論是就職的小米、京東、紫光華宇;還是曾經聊過的佳能、三星、騰訊、百度、方正、搜狐遊戲……等等平臺,都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 聊一聊英語中的被動語態
    今天在這裡聊一聊被動語態。一般來說,主動語態用來強調動作的發出者,而被動語態用來強調動作的承受者。當動作的發出者未知,從上下文中可以輕易推斷,或者動作的發出者不重要時,我們就可以使用被動語態。這是因為使用被動語態標題更短,能夠節省篇幅,同時在犯罪報導中誰是受害者比誰是施暴者更加重要,因此受害者的信息要用被動語態放在最前面。
  • 微信聊到一半,女人說我想見你,情商高的男人這樣回答更得女人心
    很多時候,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最後造成分手的原因,不是什麼沒法化解的矛盾,可能就是有一方經常說錯話,讓另一方覺得和這樣的你在一起很煎熬,所以導致了最後的分手。 在交往中的人況且如此,更不要提出在曖昧期的男女身上了。
  • 春節期間除了聊相親、聊二胎、聊工資,就沒有其他話題聊了嗎?
    在這個春節裡,小編除了到長輩家裡拜年,也到處出去轉轉走走,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聊相親,聊二胎,聊工資。發現一個現象:在農村,越是貧窮的地方,生的孩子最多,生兩個才算開始,生四個兩男兩女最好。除了這些話題,剩餘的話題就是:年收入是多少?
  • 疫情結束後,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
    「上流青年CLUB」正式發車,每周上流君將和你聊聊一個悄悄話,可能是有趣的,可能是治癒的,也可能是悲傷的或惹人沉思的。   如果你有感興趣的話題,也歡迎評論區留言或私信上流君,我們一起聊一聊那些最想知道的事兒。
  • 很認真的聊一聊程式設計師的自我修養
    ,英語是非常重要的,但文章站的高度還是太高,具體表述的學習方法我不是很認同,也認為不太實際,今天就藉此機會和大家很認真的談一談程式設計師的自我修養問題。主要技術方向是.NET、HTML5、雲服務、應用級開發等,自我整體水平評價為,資深程式設計師、初級架構師 首先要談的是,今天的話題所聊的程式設計師包含哪些人?
  • 不明白聊天是在聊什麼,女生怎麼會對你有感覺
    有感覺才有的聊,這句話在蜜戀所有分享的評論中是出現次數最多的了,其實我也非常認同,但又有些不同,因為我所理解的有感覺首先是良好的外在形象,其次是通過聊天中自我價值的展現來達到她的心理預期。嘗試過的人都會懂,那樣只會讓她逐漸的厭惡你直至拉黑你,下面我們從四個聊天話題中找找答案。1、聊寵物壓力和孤獨是現如今很多年輕人的代名詞,所以養些貓貓狗狗就成為了最好的排解方式,不知道你們身邊是否這樣,但起碼蜜戀的周圍單身的女生養寵物的比例高達95%。
  • 聊一聊:你花錢花得最有意義的一次
    「我不是買不起,而是把錢花在了更有意義的地方」「買到了一個教訓」「我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意義,因為我享受了當下」「人生最奢侈的消費,從生一個『四腳吞金獸』開始」……花錢的意義有很多,你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