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莫比烏斯概念之下,是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旅途

2020-12-11 蘇蘇蘇二瑤

朋友安利電視劇《想見你》的時候,一直說非常好看,這才決定入坑的。這部電視劇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到如今的9.2,可以說是一部高開高走的良心劇。

在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的設定下,這部電視劇另闢新徑,「這既是關於穿越和輪迴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陰暗少女找回自己靈魂和身體的故事。」劇中講述了2019年的黃雨萱魂穿成1998年的陳韻如,遇見了兩個男生莫俊傑和李子維,而李子維居然長得跟自己離世兩年的前男友王詮勝一樣。在這部電視劇中,包含了愛情、懸疑、奇幻等元素,然而最為關鍵的內核是青少年自我認同。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

編劇林欣慧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劇中的主角也如此。性格開朗的李子維和黃雨萱是大家喜愛的對象,而耳朵有缺陷的莫俊傑、喜歡同性的王詮勝、不自信的陳韻如則顯得格格不入。

莫俊傑因右耳聽不見,自小就戴助聽器而顯得跟別人不同,吸引了大家異樣的眼光,自卑的他感覺大家都在嘲笑他、同情他。所幸的是,他遇到了性格開朗的李子維,李子維將助聽器當成可以探測外星人信號的儀器,吸引了其他同學的興趣,從而讓大家對於莫俊傑右邊耳朵聽不到聲音這件事變得沒有那麼在意,治癒了他的童年。

反觀王詮勝和陳韻如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的特別,遭到了身邊人的惡意對待,從而在根本上否定了自己。還沒被李子維魂穿的王詮勝喜歡男同學阿哲,結果遭到了同學們的歧視和暴力,最終生無可戀的他選擇了跳海自殺。陳韻如則通過扮演別人來獲取溫暖,卻不小心迷失了自己,從而走上了極端。

相同的人生,相同的遭遇,卻有不同的結果

陳韻如敏感又不自信,從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即便是在假扮黃雨萱的時候,她的第一動作也是先眼睛閃爍,然後才有勇氣直視對方。反觀黃雨萱的性格,開朗又活潑,燦爛的笑容總是可以很快地吸引別人的眼球。

當人們對敢愛敢恨的黃雨萱產生自我代入感的時候,自閉、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膽小而又敏感的陳韻如則顯得那麼不順眼。不僅如此,對於她假借黃雨萱的性格和李子維談戀愛,身為觀眾的我們覺得非常的氣憤,認為陳韻如這樣的行為非常的可恥,這根本就是在欺騙李子維的感情。

而當陳韻如的偽裝被李子維戳穿之後,她放棄假扮黃雨萱,做回原本的自己,卻遭到了身邊人的嫌棄,大多數的人都在吐槽,原來的她如何的失敗。

「好不容易才喜歡你,拜託,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

「你不要再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以前的你超級討厭的。」

「……」

看到這裡,我開始心疼那個假扮黃雨萱的陳韻如了。

比起那些黑化論,陳韻如更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劃開火柴取暖。

黃雨萱的一次次穿越,為陳韻如編織了一場美夢。

與其說後來黑化的陳韻如奪回了主動權,模仿黃雨萱的一顰一笑,更像是她傾盡全力去抓住生命中的那束光。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是沒有找到對的那個人而已

缺乏自我認同的陳韻如假扮黃雨萱的性格去面對其他人,如同一個孤獨靈魂的求救,渴望自己被這個世界溫柔接受。

可惜的是,偷來的幸福根本不屬於她,戴著面具得來的溫暖也不是她的。

那個敏感又脆弱的陳韻如,真的沒有人喜歡嗎?

其實並非如此。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陽光點的,有的人喜歡安靜點的,有的人喜歡話多的,有的人喜歡惜字如金的…

如果遇到不喜歡你的人,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情,那麼多花點時間,總會找到真正喜歡的那個人。

雖然陳韻如的性格不是李子維喜歡的那款,但還是有人喜歡陳韻如的。

莫俊傑是喜歡陳韻如的,喜歡她的安靜,喜歡她聽歌的樣子,喜歡她淺淺的笑容。

媽媽是喜歡陳韻如的,她日夜顛倒,賺辛苦錢是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

弟弟是喜歡陳韻如的,偽裝出來的叛逆只是為了讓爸媽更喜歡姐姐而已。

舅舅也是喜歡陳韻如的,安排她去唱片行打工,除了想要讓她靠自己賺錢之外,還想要讓她多交朋友。

即便是學校那些看起來不好相處的同學,其實也想要靠近陳韻如,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討厭陳韻如。

然而,因為陳韻如缺乏對自己的認同,覺得大家愛的是那個性格開朗的黃雨萱而非她,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願所有特別的人都被溫柔以待,在愛中獲得自我認同

陳韻如之所以對自己不認同,來源於她的原生家庭:父愛缺位的童年、陪酒養家餬口的媽媽、重男輕女的家庭。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過:「孩子生了出來,想要不愛他已為時過晚。」

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然而因為他們的不善言表,經常讓孩子會錯了意。

在《相見你》中,每回陳韻如生日,媽媽因為工作繁忙,經常會錯過,念及陳韻如懂事,應該會原諒她的,也就沒有放在心上,更沒重新為她補過,也沒有跟陳韻如解釋自己的理由。

在媽媽的心目中,認為陳韻如懂事,會理解她的行為。殊不知陳韻如則認為媽媽不愛她,因此越發懂事,害怕被拋棄。

後來陳韻如的父母感情不合要分開,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對於弟弟,父母勢在必得,卻把選擇權給了陳韻如,這讓陳韻如產生了被遺棄的感覺,認為父母重男輕女,誰都不想要她。

其實對於陳韻如的媽媽來說,兩個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寶貝,她兩個都想要養在身邊,只不過不善言表的她沒有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才讓陳韻如產生了誤解。

一次次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的陳韻如,極度缺乏安全感,因此在看到家中一團亂,媽媽和弟弟都不在家了,立馬就慌了神。

只見她哭著打電話給舅舅,說自己被拋下了,沒人要她了。

無助的她出門尋找,差點出了車禍。

然而事情並非是陳韻如想像的那樣,媽媽和弟弟根本沒有拋棄她。而是弟弟想要父母多關心姐姐,選擇了離家出走,媽媽出門追。

畢淑敏在《愛怕什麼》中告訴我們:「愛怕沉默,太多的人,以為愛到深處是無言,其實,愛是很難描述的一種情感,需要詳盡的表達和傳遞。」

比起含蓄的表達,導致對方胡思亂想,愛更應該大膽地說出來,讓對方知道。

就拿莫俊傑的助聽器來說,在小莫俊傑的心目中,這代表著缺陷,身邊的人都會帶著嘲笑的目光看待他,然而經過李子維的開導之後,感受來自這個世界的善意,莫俊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特別。

面對陳韻如的不自信,莫俊傑也可以坦然地拿出自己的助聽器給她看,直視自己的特別。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莫俊傑感到周圍嘈雜的時候,總會用手遮住左耳,享受自己特有的安靜世界,這何嘗不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技能,不亞於當初李子維編出來的那個勘測外星人信號的理由。比起精神上的富足,更需要找到自我認同。

正如陳韻如在樓頂的無聲喊話一樣,「其實我是希望能有那麼一個人是懂我的,是在乎我心裡在想什麼的。」

殊不知,想要尋找一個懂自己的人,更需要先認同自己。想要迫切消失在這個世上的人,並不是因為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這才會走上了極端。

願所有特別的人都被溫柔以待,願他們在愛中獲得自我認同,快樂成長。

相關焦點

  • 想見你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 看似毫無邏輯的《想見你》穿越線索梳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見你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 看似毫無邏輯的《想見你》穿越線索梳理 由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等人主演的《想見你》,是2019年最後一部、2020年第一部爆紅臺劇,現每周日更新時都登上熱搜。
  • 《想見你》:燒腦劇情的背後,是關於性格、自我認同與命運的探討
    《想見你》,這部豆瓣評分9.2分的臺劇,是2020開年最爆的劇。《想見你》之所以能如此吸引觀眾,最大的一個原因在於:這部偶像劇貫穿了「莫比烏斯環」。這個理論最早是由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提出的,其核心觀點是「永無止境的循環」。
  • 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想見你》
    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當黃雨萱的靈魂無法成功穿越時,陳韻如開始扮演黃雨萱,可最終還是讓別人察覺到了異樣……在採訪中,編劇林欣慧表示:「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可見,《想見你》真正包藏的議題,不僅是時空穿越或對愛情本質的辯證,更是「青少年自我認同」。那麼,在本文中我們就結合劇情來聊聊青少年時期的這些事兒。
  • 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轉瞬間黃雨萱便再次回到2019年,發現自己的穿越不是夢而是真的。
  • ...李子維|導演|莫比烏斯環|伍佰|last dance|許光漢|想見你|豆瓣|...
    「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萬千劇迷跟隨這魔性的詞曲,進入《想見你》那個讓人著迷的世界。《想見你》並不長,每集30多分鐘,總共26集。可就是在精簡的篇幅裡,編劇依託「莫比烏斯環」的時空結構,悉心推進了所有的懸念與情感進展,讓人耳目一新。在「莫比烏斯環」概念裡,時間相互滲透,過去與未來互相交織、互為因果。而時空穿越的「鑰匙」,表面上是伍佰的《Last Dance》,實際上還是戀人之間的強烈思念——「因為想見你,所以我們為彼此穿越時空」。
  • 《想見你》劇中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想見你各人物結局是什麼呢?
    《想見你》這部劇真的太好看了,不僅劇情精彩,而且還有穿越劇的新奇感,觀眾們對這部劇的評價也很高。那麼劇中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想見你各人物結局是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莫比烏斯式的時間與愛情由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等人主演的《想見你》,是2019年最後一部、2020年第一部爆紅臺劇,現每周日更新時都登上熱搜。因為想見你,所以我們為彼此穿越時空——單單從偶像劇言情角度看,《想見你》的立意和設定,已經比一般的臺灣偶像劇有新意太多了。
  • 豆瓣9.2《想見你》:這一次我想把目光聚焦在青少年的成長課題上
    他是個尊重自我並且在乎自我的人,卻又是這樣的自我認同讓他自發地尊重和理解他人,這也是他能讓黃雨萱喜歡那麼多年的一個很獨特的人格魅力。有一次李子維說到莫俊傑:「從小到大,身為萬人迷的我,什麼沒有,朋友最多啦,但莫俊傑不一樣啊,他只有我這個朋友,你知道嗎?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豆瓣評分也從一開始的8.0飆升到了9:02,這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 《想見你》為什麼耐看?不是因為愛情,是因為「莫比烏斯環」
    直到今年我國臺灣一部現象級懸疑偶像劇《想見你》橫空出世,用莫比烏斯環敘事結構解決了這一邏輯問題,並帶給我們對宿命的終極思考。臺劇《想見你》與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原因與結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無法割裂開的。因為結果孕育在原因之中,目的事先存在於手段之中,果實隱含在種子之中。
  • 《想見你》會那麼燒腦,是「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的功勞
    《想見你》不同於一般懸疑劇的地方,在於整個故事線採用了「莫比烏斯環」式的環形敘事結構,通過講述多人交錯穿越時空的故事,讓劇情跌宕起伏,結局撲朔迷離,叫人耳目一新。今天,我就將結合《想見你》的劇情,帶你淺析「莫比烏斯環」這一經典的影視敘事結構。01什麼是「莫比烏斯環」?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刷屏朋友圈,該劇在開播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度和好評,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人物等等。這部劇講述的是人物角色"雙重生命"、"雙重角色"的故事。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
  • 《想見你》:磁帶中的臺南回憶
    不過當高富帥配灰姑娘的模式化的戀愛故事無法滿足觀眾時,臺灣電視劇也在尋求著出口。 製作人麻怡婷在採訪中回答,「因為編劇簡奇峰很喜歡伍佰的音樂,《Last Dance》的歌詞也非常符合劇情,在洽談版權時,決定與滾石合作,滾石也根據劇情和角色為《想見你》定製了主題曲和插曲」。 滾石旗下的孫盛希和八三夭樂團,分別為《想見你》演唱了《Someday Or Oneday》《逃》和《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
  • 想見你莫比烏斯環是什麼梗 莫比烏斯帶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想見你》播出後,便因為燒腦的劇情備受關注,隨著劇情的發展,網友們漸漸發現,這部劇的劇情就是一個莫比烏斯環,也叫做莫比烏斯帶。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
  • 《想見你》:臺灣偶像劇的突破之作
    2011年穿越到王詮勝軀殼裡的李子維莫比烏斯式的時間與愛情因為想見你,所以我們為彼此穿越時空——單單從偶像劇言情角度看,《想見你》的立意和設定,已經比一般的臺灣偶像劇有新意太多了。 「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環狀的戒指處於身份錯位與時空錯位的李子維、黃雨萱,就像處於紙帶上的兩面,看似彼此對立、遙遙相隔,但「想見你」的強烈的愛,扮演著莫比烏斯環的功能,讓不同時空的他們又得以處於同一時空(同一個平面上),他們終能遇見彼此。
  • 為什麼《想見你》那麼火?邏輯清晰的莫比烏斯愛情,精彩絕倫!
    先來說說什麼是莫比烏斯。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曲面從兩個減少到只有一個而無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想見你》可以算得上是近年來臺式偶像劇中橫空出世的黑馬,以獨特的姿態衝進觀眾視野,幾乎各大平臺都在種草。偶像劇比比皆是,不禁有人要問,《想見你》為什麼能那麼火?要知道,愛情的故事千百萬,能夠吸引人的必定有特殊之處。
  • 《想見你》結局4大謎團還沒解!莫比烏斯環?陳韻如之死?
    《想見你》本周就要結局了,劇方也公布了最新預告!這劇火了這麼久還保持著不錯的口碑,大家都非常好奇《想見你》結局會怎麼收,因為劇中還有太多謎團沒有解決。十七整理了網友提出的《想見你》4大未解之謎,莫比烏斯環、陳韻如死亡過程等等,希望大結局一定要給個答案啊!首先是大家最關心的——黃雨萱和李子維還能重逢嗎?不過這個不算解謎,只能算劇情走向。
  • 劇火必盜,《想見你》好看到等不及最後一集?
    那麼,作為一部偶像劇,《想見你》為何也能如此抓人?毫無疑問,偶像劇是《想見你》的底色。它有俊男靚女的皮相,也有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但《想見你》不止於偶像劇。起初,《想見你》講了一個「觸不到的戀人」的故事。這是一份埋藏在骨子裡的愛戀,思念之深,讓《想見你》一開始瀰漫了一種「苦情」的色彩。而隨著伍佰一曲《Last Dance》,時空之門打開,這樣一個「思念」的故事,進階為一種「解謎」的樂趣。在「莫比烏斯環」的輪迴中,觀眾不禁感慨:一部偶像劇竟然能夠拍得如此燒腦和複雜。
  • 《想見你》|一道莫比烏斯環,如何穩站了豆瓣的9.2分
    而那個莫比烏斯環設計的戒指像是預示了男女主的雙穿。在劇情設定的雙穿裡,處於身份錯位和時間錯位中的李子維、黃雨萱,像是處在莫比烏斯環中的兩面,強烈的愛讓「想見你」成為穿越莫比烏斯環的動力。《想見你》裡這對於裹在浪漫的偶像劇之下的時空雙穿設定,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因為想見你,所以為彼此穿越時空——單就偶像劇而言,已是一個新奇的設定,而當劇情從「尋愛」向著「尋兇」轉變時,將《想見你》看做一部推理劇,也不為過。究竟是誰殺了陳韻如?是莫俊傑?謝芝齊?黃雨萱?還是陳韻如自己?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正是在建構中國現代性的過程中,中國教育哲學明確了其任務和發展方向,確立了其自我認同。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在不斷確立並超越現代性的三個維度上表現為兩重糾纏:多元現代性與現代性批判的雙重變奏、內生性與外源性的雙重張力、學科特色與形塑氣象的雙重主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教育哲學的基本任務仍將是持續、深入地走向多元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