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2020-12-20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宅在家,沒想到看回了青春劇,看著少男少女們的校園故事可謂五味雜陳。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

《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轉瞬間黃雨萱便再次回到2019年,發現自己的穿越不是夢而是真的。接著黃雨萱偶然進行了第二次穿越,這次穿越使得李子維發現自己喜歡了住在陳韻如裡的黃雨萱,而黃雨萱發現上大學和自己談戀愛的是住在王詮勝裡的李子維。

原來,2003年李子維發生車禍,魂穿到了2010年正在跳海自殺的王詮勝的身體裡。於是,王詮勝(靈魂是李子維)搬去了黃雨萱的城市,和她考上了同一所大學,並在2011年開始和事先並不認識他的黃雨萱開始戀愛。這樣直到王詮勝去世,李子維又魂穿回自己身體裡。

這部劇反轉再反轉,一個謎團解開後再解開,使得觀眾們對這部劇的評價不斷增高。其實,像這樣的穿越"二重身"母題並不鮮見,之所以能如此受觀眾們歡迎,除了劇情影響還有如編劇所說的這部劇情注重青少年們的自我認同問題

劇中,青少年自我認同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陳韻如、王詮勝、莫俊傑三位不同的青少年身上。陳韻如陰沉內向自卑不惹人喜歡,王詮勝因為性取向與眾不同內心苦悶,莫俊傑因自小戴著助聽器受到嘲笑而自閉。他們身上的行為特徵都指向一個事實:他人不認同自己,自己也不認同自己。這部偶像劇通過少男少女相處之間的日常生活,以及魂穿的故事情節,讓我們父母關注到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帶給我們教育啟示

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事順序,來分析劇中所反映的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並結合這些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劇中呈現出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意義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平安度過青春期。每個人的自我認同都必須在青春期完成,否則進入過度混亂的狀態,嚴重會導致孩子自行結束生命。

2、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積極人生。具備自我認同的人,不僅僅認識真實的自己,也會認識到社會的自己、他人的自己,更有著理想的自己並為之而奮鬥。

3、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認同與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關係十分密切。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平安度過青春期。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必須在青春期完成,否則進入過度混亂的狀態,嚴重導致孩子自行結束性命。

劇情的第一條時間線索除了展開劇情主線之外,還體現了陳韻如的故事。黃雨萱還未魂穿到陳韻如身上的時候,陳韻如性格陰沉自卑內向,並不受大家歡迎。陳韻如因為缺乏母愛、身份為陪酒女的母親、家庭重男輕女的影響,性格如此。17歲的陳韻如不想面對這些,或許也打算就這樣活下去。

但活潑、成熟的25歲的黃雨萱來到自己身上生活一段時間後,陳韻如發現自己受歡迎了,不僅與家人、同學關係變好,還與自己喜歡的李子維相好。於是,她努力模仿黃雨萱,可惜她就是她,不是黃雨萱。因此,別人就說她能不能不要是以前的陳韻如時候,陳韻如就說:"我也不喜歡以前的自己。"後來陳韻如就意外死亡。

有人說陳韻如有可能被他人殺害,有人說陳韻如是自殺。不管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她自己的心已經死了,被他人否定至死,被自己否定至死。陳韻如這樣極度自卑的狀態,使得她不斷陷入悲傷、迷茫的深淵,覺得自己不必要活在世上,覺得活著是一個累贅。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缺乏自我認同容易使得個人進入自我的混亂狀態,這種狀態影響一生。陳韻如就是進入了自我混亂狀態。

由此可見,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那是馬斯洛需求裡實現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必要鑰匙,是爬出混亂的梯子。像陳韻如這樣沒有鑰匙的青少年很多,有的在堅持尋找鑰匙,有的已經掉進深淵再也醒不來。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快樂成長,積極人生。具備自我認同感的人,不僅認識真實的自己,也會認識社會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更明白理想的自己並為之而奮鬥。

劇情的第二條時間線索通過李子維體現了王詮勝的故事。2010年王詮勝在海邊正準備自殺時,李子維來到王詮勝的身上,改變了王詮勝一生。王詮勝因為性取向遭受周人的歧視與嘲笑,他一邊掙扎著認可自己一邊否定自己。

李子維不一樣,他認可自己,是位陽光燦爛的少年;他受他人認可,是萬人迷;他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畢業後就打算出國,來要王詮勝身上就考到黃雨萱的大學。王詮勝有著具備"自我認同"李子維的靈魂便十分不一樣,快樂且積極向上。

王詮勝如果能勇敢地認可自己,堅定自己的性取向,勇敢做自己,像謝耳朵等性取向不一樣的男明星一樣,也會快樂許多,積極許多。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這世界就是會要求每個人差不多,才不會將其"拋棄"。我們作為父母,其實不忍心讓孩子承受被迫改變自己又不能改變自己的痛苦,所以我們就要讓孩子多些認同自己的特別,成為特別優秀的人,像電影裡《奇蹟男孩》的奧吉雖那樣,雖天生具有面部缺陷,但不卑不亢認同自己,最終獲得大家的認可,站在全校面前領獎。

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吉登斯研究出自我認同與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和恥辱感關係十分密切。

在劇中,莫俊傑也是位不一樣的青少年。他從小戴著助聽器,受著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他的性格也慢慢形成靦腆、內向的樣子。莫俊傑和陳韻如一樣缺乏自我認同,會故意捂住耳朵不聽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和陳韻如一樣孤獨且悲哀,所以他看見和自己一樣的陳韻如便喜歡上她。

很難說,莫俊傑是喜歡陳韻如身上的自己覺得世上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還是說莫俊傑喜歡和自己很像的陳韻如。不管怎麼說,都體現了他需要在這一段好感中獲得自我認同感,希望那個像自己的人能認同自己,從而感受到自己認可自己的感覺。

莫俊傑沒有得到陳韻如的認可,還因為一個助聽器洗脫不了殺害陳韻如的嫌疑而入監獄。他儘管溫柔靦腆受人喜愛,但自己從沒有為自己自豪過沒有勇氣追陳韻如,沒有為自己在愛情面前樹立尊嚴只是默默關注陳韻如,默默幫助陳韻如追李子維。還有人推測莫俊傑是殺害陳韻如的兇手,因為受不了陳韻如性格變化(黃雨萱魂穿陳韻如),若真是這些也說明出缺乏自我認同的莫俊傑沒有恥辱感,沒有遵守社會規矩。

若莫俊傑具備自我認同感,會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為自己自豪,也認識自己的不足會有所恥辱,會認識到真實自己以及社會的自己的人會遵守內心也遵守社會規矩,認識到別人眼中自己的人,會保守底線維持自己的尊嚴。

《想見你》中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

有一篇文章寫道:"18-25歲,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空虛、迷茫和焦慮的背後,可能與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自我認同或許是解決迷茫的唯一途徑。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觀點的便是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他認為人尋找到自己即自我認同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可以說,自我認同給孩子的成長是人生做選擇的基礎,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可計量的益處。但我們也認識到,很多人都沒有完成自我認同,也說明完成自我認同有一定的難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達到自我認同呢?接下來,我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這個認同,是家長從心底裡認同孩子,比如《奇蹟男孩》奧吉的父母,在奧吉因為朋友"背叛"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時候,媽媽就說"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了解你,所以說你不醜。"這樣堅定而溫柔的語氣是我們許多家長需要學習的,這份對孩子的認同就需要我們多了解孩子,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不用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知道在父母眼裡是最好的。

2、家長要讓孩子做自己。

除了讓孩子具備自信,還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以免盲目自信。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使得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芬蘭小學課堂上,學校會安排學生自己完全動手做一次會發射小火箭,並要求學生無論成品如何都要展示結果。這樣的實踐有失敗教育,更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是動手能力不足還是思維方式不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全包辦,全指導教育,在非原則問題上讓他多自己做決定、多動手,無論事情結果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和孩子總結下他自己此事中的優點與不足。

3、家長教會孩子不刻意迎合他人。

孩子經常被大人教"要懂事",比如懂得謙讓更小的朋友,儘管更小的孩子調皮鬧事;讓孩子要懂得分享,不要小氣。許多沒有尊重孩子所想沒有尊重事實的教育行為,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我。陳韻如乖巧懂事所以母親不擔心,也因為乖巧懂事陳韻如才失去自我,也為失去自我而痛苦。若要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我們可以給孩子忠告,不要嘮嘮叨叨,也不要像《囧媽》裡的盧小花一樣用"一走了之""情感勒索"。此外,我們帶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言行不卑不亢。

家庭教育總是很難,因為要求我們自身素質比孩子高,才能給孩子做榜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正如那句"孩子要有一碗水,父母就要有一桶水"。但我們也不必慌張,我們作為父母也需要認同自己,認識自己有所優點也有所不足接著突破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想見你》
    這部青春劇——《想見你》一改以往青春劇風格,不再是狗血劇情,而是換了"套路"。《想見你》劇情不斷反轉,看得令人覺得複雜。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在男友王詮勝空難去世兩年後偶然靈魂穿越到1998年發現自己進入陳韻如身體,還發現與王詮勝一模一樣的人叫李子維。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自上映起,《聲之形》就不斷被外界拿來與《你的名字》比較,不過兩部動畫有不一樣的風格。《你的名字》圍繞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愫,而《聲之形》探索個體自我和解、自我認同感的心理歷程。這部動畫電影改自大今良時原作的同名漫畫,主要講的是有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在學校的成長經歷。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刷屏朋友圈,該劇在開播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度和好評,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人物等等。這部劇講述的是人物角色"雙重生命"、"雙重角色"的故事。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當黃雨萱的靈魂無法成功穿越時,陳韻如開始扮演黃雨萱,可最終還是讓別人察覺到了異樣……在採訪中,編劇林欣慧表示:「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可見,《想見你》真正包藏的議題,不僅是時空穿越或對愛情本質的辯證,更是「青少年自我認同」。那麼,在本文中我們就結合劇情來聊聊青少年時期的這些事兒。
  • 《想見你》:莫比烏斯概念之下,是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旅途
    朋友安利電視劇《想見你》的時候,一直說非常好看,這才決定入坑的。這部電視劇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到如今的9.2,可以說是一部高開高走的良心劇。在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的設定下,這部電視劇另闢新徑,「這既是關於穿越和輪迴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陰暗少女找回自己靈魂和身體的故事。」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想見你》無疑是去年最火的臺劇了,有人說:"臺劇從《想見你》開始,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這部熱播劇以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實際上也揭示了在青春期不同性格、不同狀態的孩子的特點,他們的不同結局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高潮。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豆瓣評分也從一開始的8.0飆升到了9:02,這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 豆瓣9.2《想見你》:這一次我想把目光聚焦在青少年的成長課題上
    這部劇以穿越愛情為主線,但青春成長也是重要部分,這部影片為何能夠獲得9.2的豆瓣高分呢?以下我將聚焦在愛與成長的主題上,從「敘事結構、人物形象設定、現實意義」四個方面,進一步解讀。(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因為「想見你」,所以會發生雙向穿越。也就是說,穿越只有在黃雨萱想要見「王詮勝」的欲望足夠強烈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那這個雙向穿越的時間線是怎樣的?
  • 《想見你》:燒腦劇情的背後,是關於性格、自我認同與命運的探討
    這也是支撐《想見你》這部劇情節發展的理論:黃雨萱和李子維在不同的時空裡以不同的身份不斷地相愛又分開,觀眾無法弄清究竟是黃雨萱先愛上李子維,還是李子維先愛上黃雨萱,他們的故事在不同的時空裡無限循環,一切都無始無終。借用王詮勝身份的李子維向黃雨萱求婚時的婚戒,被設計為莫比烏斯環的形象,也暗指了這部劇的劇情走向。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其實泰豐尋找父親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為了構建自我認同。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接納自己,理解自己。容忍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表揚。並且在認同中追求理想化的自己,為之奮鬥。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網路遊戲與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生活、學習的強勢介入,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狀態和成長過程的重要因素。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嘗試更清晰地揭示網路遊戲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以及親社會行為方面的影響。調查採取了便利樣本,調查對象為13—24周歲的網路遊戲青少年玩家。其中共獲得有效問卷1273份。此外,我們還在全國範圍內完成了215份訪談。問卷調查顯示:大型多人網路遊戲世界中的玩家在互動與交流中組成了一個虛擬的社區,在這個「社區」裡,遊戲玩家也發生著社會化行為,實踐著遊戲內親社會行為。
  • 《想見你》:解讀陳韻如之「死」的更深層原因及其現實思考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像陳韻如這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在很多領域發揮她的光和熱,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然而,陳韻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不認同,從而當她不斷接收到外界的惡言無法忍受時,走向了求死之路。
  • 教師自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其中,對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認同水平顯著高於外在價值認同,而外在價值認同又顯著高於意志行為認同。以上雖然主要以免費師範生為例,但並不妨礙我們從中檢視在校師範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共性問題。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繪本《雲娃娃》採用常見的雲朵為題材,通過新穎的構思衍生出奇妙的故事情節,讓小朋友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發揮想像力,並實現自我的肯定。本文主要從繪本概要、繪本現實意義、繪本講解技巧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夠給家長們帶來一些啟示。
  • 中國青少年人格教育三核心目標:和諧積極自我認同
    本文從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標構建的兩個維度、我國轉型期社會特徵對人格教育的要求為依據,提出當前我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標應當確定為三個方面:和諧人格、積極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認同感。並相應介紹了有關三種心理學理論,以期以心理學的眼光,為當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目標提出構建思路。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涉及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做出選擇(例如,人際關係,職業)。這些選擇反映了我們是誰以及重視什麼。就好比說,投資銀行家重錢,而大學教授更重教育、以助生成才為樂。然而,很少有人堅持自我價值觀。甚至,把父母以及主流文化價值觀簡單內化為自己的(比如,追求物質主義、權力主義與外貌主義)。可悲的是,這些價值觀未必符合真實自我,使得生活不稱心。相反,滿足的人忠於自我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 《少年的你》:從校園暴力,探究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及啟示
    所以,這樣家庭氛圍成長的孩子,會形成如魏萊這樣的性格,最終魏萊被陳念失手殺害,最終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2、原生家庭的不完整和缺失,導致孩子缺失愛,形成孤僻和冷漠性格。在原生家庭中,也有不少父母存在感情問題,導致婚姻破裂,形成單親家庭,從而由父母一方撫養孩子或孩子個人獨立成長。
  • 想見你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 看似毫無邏輯的《想見你》穿越線索梳理
    莫比烏斯式的時間與愛情 因為想見你,所以我們為彼此穿越時空單單從偶   原標題:想見你莫比烏斯環什麼意思 看似毫無邏輯的《想見你》穿越線索梳理     由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等人主演的《想見你》,是2019年最後一部、2020年第一部爆紅臺劇,現每周日更新時都登上熱搜
  • "羅森塔爾效應":大人的鼓勵對孩子意義非凡,父母應該看看
    下面,我們就通過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讓父母看到鼓勵的力量。當"羅森塔爾效應"運用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時,主要體現為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行。
  • 比起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建立
    能自我認同、接納自我的孩子,會圍繞著自己的感覺建構認知和思維;不能自我認同、不接納自我的孩子,會圍繞著別人的評價和感覺建構認知和思維。自我認同,是青春期孩子的重要發展目標。而不是以自己的期待為標準,貶低、數落孩子。花草長期被批評辱罵都會枯萎,何況是孩子呢。孩子的成長,除了物質營養,也需要足夠的心理營養。父母要多肯定孩子,多說一些讚美孩子的話,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認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