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2020-12-20 亂七八糟說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聲之形》在2017年上映,由京都動畫公司製作,口碑和票房皆不俗。自上映起,《聲之形》就不斷被外界拿來與《你的名字》比較,不過兩部動畫有不一樣的風格。《你的名字》圍繞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愫,而《聲之形》探索個體自我和解、自我認同感的心理歷程。這部動畫電影改自大今良時原作的同名漫畫,主要講的是有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在學校的成長經歷。

"幫你活下去"是《聲之形》的宣傳口號,能給觀眾對自身的啟發,找出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從教育層面看,這部作品用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映射出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認同的重要意義,用二次元的方式給父母和孩子不一樣的同感體驗。接下來,我們就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的故事入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聲之形》:接納自己、認同自我應從童年開始

失聰少女硝子轉入一個新的班級,受到了班級裡孩子王石田將也的排擠,以他為首同學們都因這個殘疾女孩帶上"有色眼鏡"。硝子的記事本被扔掉,昂貴的助聽器被弄壞,面前背後同學們都在小聲議論她的問題,在看不見的地方嘲笑她。

作為被校園欺凌的受害者,西宮硝子沒有站出來為自己辯護,反而是自信心的缺乏讓她做出過分謙卑的行為。加上日本的社會環境,她所說的"對比起"比欺負她的人說的還要多。

每當硝子走進人群試圖融入,但其他孩子還是毫不留情地拒絕她、遠離她。對於自己的"打擾",硝子總是不斷地道歉,道歉的話語打招呼一樣平常。

被排擠、欺負後的無助和沮喪,不禁讓人想起在現實生活中同樣遭受欺凌的孩子。那些擁有著天真可愛面龐的孩子,不得不接受失落和悲傷的磨礪。當其他小朋友開始手挽手聚在一起玩遊戲時,像硝子一樣想要盡力融入但屢屢被拒的孩子數不勝數。聽著其他孩子清脆的笑聲,他們也會如硝子般低下頭顱。

每個童年時期被欺負的孩子心裡都埋有一顆種子,因為小時候的不合群、不自信,導致這個童年種子不斷地生根發芽。隨著孩子慢慢成長,孩子會在成長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就算有想積極前進的想法,也因童年時期的悲傷記憶望而卻步。

所以,當硝子在煙火大會上,面對絢爛奪目的煙花,想要從自家陽臺一躍而下時,她心中充滿的是對自己的否定以及不認同。硝子熬過了許多不堪的經歷,但是在內心深處總是沒能忘記痛苦的回憶,從來都沒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硝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就是悲劇的根源之一。在現實生活中,"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心理基礎。每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是來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個人能力以及自信心等重要方面,其中孩子的自我想法往往比外界想法更加影響深遠。一個人要想有高度的"自我認同",就必須從童年開始學會接納自己、認同自我,才能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更好地發展自我。

自我認同缺乏壓抑情感,還會背負一生的失敗感

《聲之形》整體圍繞"校園暴力"衍生開來,電影氛圍十分壓抑。而劇情推動的決定性因素——校園霸凌,與西宮硝子和石田將也之間的矛盾與人物自身的矛盾糾纏在一起。硝子受盡欺辱,厭惡自己的存在。她對待自己的態度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一般,覺得自身的存在給他人帶來了麻煩,從而在自我認同感上有了缺失。

孩童時期,是孩子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這一時期沒有建立正面的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的同童年不僅會在壓抑中度過,甚至還可能會背負一生的失敗感。

硝子從小就要帶上助聽器,這個小小的機器意味著她與周邊世界的隔閡。因為失聰,硝子在小時候難以自理生活,總需要得到很多幫助,她總認為自己不能獨立做事。長大後,硝子明白自己能夠獨立生活,但是又受到同學們的排擠,所以心情更是一落千丈。

心理學家茲本·戈蘭·埃裡克森認為:自我認同是人生中重要的任務。童年的壓抑會變化為一生的失敗感,影響了孩子的學校交往、家庭生活等等生活環境。

自我認同感是孩子成長期的心理支柱,決定著孩子內心的強大程度。如果缺乏了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對自身和外界的看法都會很負面,做事也會怯懦退縮,在人際交往上更是處處碰壁。童年時期自我認同的缺失意味著,孩子難以在長大後建立其他的人生成就,就連快樂、健康地成長也會成為問題。

孩子自我認同感低?父母要信任孩子、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價值

《戴眼鏡的露娜》中寫道:"也許您的孩子不需要戴眼鏡,但他同樣可能在生活中也有自我認同感低的時候。"自我認同是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能夠發現自身價值、肯定自我優勢的想法。然而,個體的"自我認同"並非先天就有,而是通過後天的培養才慢慢形成。

"自我認同"感的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做出一個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認同和肯定才會導致正向的行為累積,直至評判體系形成,自我認同才有可能出現。所以,父母更要擔起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價值的角色,從小重視起孩子的"自我認同"

首先,父母要信任孩子,不應總是常懷疑心。信任的力量非常強大,孩子得到信任,自信心就會油然而生。相反,如果孩子得到的負面評價比正面評價多,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自信,"自我認同"感就難以形成。

"好孩子都是被誇出來的",父母的表揚和鼓勵對於孩子而言,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推動力。但是,父母也需要找到鼓勵的平衡點,在溺愛和嚴苛之中尋找適中的方式。一味地表揚孩子,會令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對自身的定位產生偏差。

真正懂得培養孩子"自我認同"的父母,不是替孩子做一切的事,而是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價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就算失敗、受傷,從而產生挫敗感,但這畢竟是他獨立完成自我探索的過程。

讓孩子自我探索是培養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步驟,因為獨立探索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信念:"儘管我失敗了,但是我依舊能夠靠著自己的實力完成目標。"父母還應多鼓勵孩子:"你可以學習吉他,我覺得你的音樂天賦不錯。",從表揚性語言和行為的方式出發,引導孩子發下自己的優點,幫助孩子強化對自身的認同感。

我是亂七八糟說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最近朋友強力向我安利了一部動漫影片《聲之形》,於是我利用周末的時間我才在家裡刷完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自我認同感缺失的女主和自我意識過剩的男主,懺悔與救贖
    女主是厭惡自己的存在的,她對待自己的態度讓我想起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覺得自身的存在為他人帶來了麻煩,從而在自我認同感上有了缺失。反觀男主,則是自我意識過剩的體現,單純把欺負霸凌孤立其他同學作為滿足自己惡趣味的手段。總感覺將也和硝子是互為表裡的存在。對於男主的「懺悔與救贖」的描述還是有足夠的劇情鋪墊與支持的,男主的成長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對於其他加害者的洗白真的不能接受。
  • 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他們身上的行為特徵都指向一個事實:他人不認同自己,自己也不認同自己。這部偶像劇通過少男少女相處之間的日常生活,以及魂穿的故事情節,讓我們父母關注到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帶給我們教育啟示。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事順序,來分析劇中所反映的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並結合這些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 聲之形:心痕需要時間的治癒,石田將也、西宮硝子他們又該如何
    今天漫漫又來為大家介紹一部好看的動漫啦,相信愛看動漫的道友們肯定看過這一部動漫,那就是《聲之形》。漫漫看了這部動漫後,覺得這部動漫中所講述的故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特別是在校園中。這部動漫是以校園欺凌開始的。男主角石田將也在小學是習慣性校園欺凌,而女主角西宮硝子是聽力殘疾的轉校生,被校園欺凌著。
  • 大家有沒有看過《聲之形》呢?西宮硝子和石田將也有沒有在一起?
    這一次小編要來和大家講的這部電影就是《聲之形》。小編認為是代表「手語」,手語再結合男主對待女主之間的差異啟示了大家不要去歧視肉體上有缺陷的人,他們在努力的想要和外界交流溝通,也想要交朋友也想要我們一般人想要的。
  • 聲之形:這部京阿尼製作的漫改電影,到底講了什麼?有什麼魅力?
    《聲之形》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聲之形》是由日本漫畫家大今良時創作的短篇漫畫,一共60話。講述了患有聽力障礙的女主西宮硝子在小學被男主石田欺凌,事件被告發之後,硝子轉學,石田成了眾矢之的,反過來變成了被欺凌對象,和同伴之間的友情分崩離析,可以說是因果報應。
  • 深度分析電影《聲之形》,一個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
    《聲之形》這部動漫電影,也是在這種質疑聲之中誕生的,由於是一部以聾啞人為主角的作品,當京都動畫宣布改編成電影之時,受到了非常巨大的阻力,不過好在,這部電影還是在2016年如期上映了,但是上映之後的效果,和以往京都動畫的作品得到的評價完全不一樣,是一部毀譽參半的電影,一部分人怒斥在現實之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事情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自我救贖的治癒向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
  • 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想見你》
    通過少男少女的日常生活和充滿靈魂的故事,我們的父母關注青少年的認同感問題,給教育帶來啟示。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述順序,分析反映在電視劇中的青少年「自我定位」問題,並結合這些問題,探討青少年「自我定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在電視劇中,青少年的「自我承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的意義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 日本口碑電影《聲之形》曝「和解」片花
    時光網訊  「2017年度醉美動畫」《聲之形》正在全國熱映,電影由竇靖童親力操刀創作電影推廣曲,曾被新海誠導演盛讚,更在「東京動畫獎2017」評選中,擊敗《你的名字。》斬獲最佳動畫和最佳編劇兩項重磅大獎。
  • 建議對校園霸凌單獨立法,動漫《聲之形》,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
    而最終作為男主角的石田將也也獲得了眾人的報復以及災難,不管是三次元,還是二次元也罷,都無法解決的災難——內心的自我封閉。代價很多:《聲之形》是一部以校園霸凌為核心的動畫電影,它的故事描寫的很簡單,就是一個熊孩子和一個殘疾人的一段青春,一段非常的渺小的青春。
  • 不是特別能理解《聲之形》這樣的神作
    所以在《聲之形》中,女性角色們同樣是有著差不多畫風的大眼睛萌妹,超級可愛。十分難得的是,這部電影中並沒有因為這種略相似的臉而在情緒表達上有什麼欠缺。比如長大之後的男主第一次找到女主見面的時候,十秒鐘內,女主的微表情經歷了疑惑——侷促——微笑——不安——鼓足勇氣——生氣——彷徨——膽怯等等一系列情緒。
  • 《聲之形》這部電影為何爭議如此之大?
    電影本身就有不少地方脫離現實,略顯怪異(雖說電影本身就是虛幻,但這種現實題材的電影,得到觀眾的共鳴是很重要的)。對於被校園暴力過的人,我想大部分是難以認同這部電影的,而其他人也沒有資格逼他們認同,更沒有資格指責其「看不懂內涵」「帶入自己,帶入情緒」,難道我們看電影時的感受,和我們自身的經歷和情感是毫無關係的嗎?
  • 《聲之形》請不要做卑怯的膽小鬼
    動畫電影《聲之形》,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它不像真人電影能帶來有血有肉的衝擊感,但它細膩的感情表達也能帶給你很好的觀影體驗。對於《聲之形》這部電影,網絡上對它褒貶不一,有人說它是神作,也有人吐槽它劇情凌亂。
  • 動漫《聲之形》,講述了聽力障礙女主故事,希望西宮能成為普通人
    首先,動漫《聲之形》,故事進入了中學篇,可以說原作中小學部分的內容很多,角色也很多,為了最大限度的交代設定,保留主線,山田監督埋藏了很多伏筆,細節,用很棒的節奏描繪出小學篇的故事架構,並且在流暢的節奏下通過切換空間的敘事法自然的切換到中學篇的主線故事,其手法之高不得不令人稱讚,同時觀眾的情緒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 《聲之形》: 一部未能深入探討校園霸凌的殘缺佳作
    而《聲之形》的作者大今良時在創作作品時敏銳地抓住了這一主題,她本可以將校園霸凌的殘酷展現出來,引發觀眾與社會對於該問題進行反思。但大今良時將校園霸凌設定為引發故事的矛盾後,並沒有繼續深入探討、思考校園霸凌問題本身。而是引入了更多人與人的交流、殘障人士嘗試溝通與改變、犯罪者懺悔與救贖的內容。
  • 聲之形:童年的懵懂無知,換來的是硝子的悲傷,和石田將也的後悔
    每看一次《聲之形》內心都會有一次很大的波動,其實延晨看東西也很淺,但是有的時候寧願自己看的很淺。其實看完動漫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是非常心悸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真的很心疼硝子,可是曾經的那個石田將也何嘗不就是我們的原型呢。
  • 聲之形:與自己、世界握手言和,人與人之間,需要有對溝通的渴望
    文/安小辰作品以主人公【石田將也】和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為中心展開故事線,目的只是想表達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渴望。西宮硝子生來患有聽覺障礙,要依靠助聽器和外界交流,口語發音也因此格外的古怪。不難看出,西宮硝子受到欺凌時,身邊有許多旁觀者,他們大多數人不願意為了與硝子溝通去學習手語,更令人氣憤的是,老師也是在最後才站出來講話。那些旁觀者也視若無睹,沒有人願意為她發聲,正是這種氛圍才使得欺凌越來越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