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各高校陸續迎來開學季,同時也迎來了學生「消費季」,手機、單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貴重物品被不少學生列到了購物單上。開學買買買,一方面可能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關係到學生節儉、理性消費觀的培養。為何每年的開學季都會掀起消費熱潮?大學生開學都買什麼?如何培養理性消費觀?(2月21日《人民日報》)
開學季變成「消費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大學生讀書,多數是在外地,一些生活必需品是要購買的,而大學生畢竟不同於中學生,諸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也是需要配備的。可以說,實際需要、父母關愛、商家促銷等原因催熱了「開學經濟」。值得欣喜的是,攀比心理並不佔主流。雖然物質攀比在大學中確實存在,但多數大學生還是理智的,知道物盡其用,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使用體驗,而不是和別人攀比。在我看來,只要不是因為攀比的「開學經濟」不管多旺都不必多慮。
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最主要的是取決於家長的經濟水平,因為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還來自於家長。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給大學生多購些東西,甚至是一些貴重的東西,也未嘗不可。其實,即便不是為了讀大學,家長有錢也是願意為孩子購買的。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警惕是否存在以攀比為目的購物。如果大學的開學經濟中攀比佔到很高的比例,大學生爭著購買名牌商品,而且攀比風熾熱,則無疑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且會帶壞學校的校風,但事實證明,大學生的攀比風並不強,大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也是清楚理性和節儉消費的。
「買買買」的火熱景象成為開學季的標配,這不難理解,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大學生活對於學生來說,是新的開始,買些新的物品實屬正常。但倡導開學消費別浪費,要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這也是相當有必要的。畢竟大學生的消費觀還不成熟,有些家長由於過分溺愛而由著孩子任性消費,這也會產生不良的「消費現象」。
大學生在開學之前,購買一些學習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書籍等等,如何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對此,一方面需要家長和孩子事先進行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另一方面事先要計劃,要根據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量力而行。這既能夠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也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的好時機。大學生遠離父母,生活自理方面要靠自己。拿著父母的錢學會更加理性和節儉消費,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開學季變成「消費季」,這是每年都會出現的現象,商家也看準了這個「商機」,會推波助瀾,而家長和孩子則需要理性消費,不會因為「低價」而被迷住了雙眼。買自己最需要的,買最實用的,不僅是開學的消費原則,也是平時生活的消費原則。不過,對於攀比不佔主流的「開學經濟」,我們不必多慮。開學經濟,更多的是學生和父母的「理性選擇」。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