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不佔主流的「開學經濟」不必多慮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近日,國內各高校陸續迎來開學季,同時也迎來了學生「消費季」,手機、單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貴重物品被不少學生列到了購物單上。開學買買買,一方面可能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關係到學生節儉、理性消費觀的培養。為何每年的開學季都會掀起消費熱潮?大學生開學都買什麼?如何培養理性消費觀?(2月21日《人民日報》)

  開學季變成「消費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大學生讀書,多數是在外地,一些生活必需品是要購買的,而大學生畢竟不同於中學生,諸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也是需要配備的。可以說,實際需要、父母關愛、商家促銷等原因催熱了「開學經濟」。值得欣喜的是,攀比心理並不佔主流。雖然物質攀比在大學中確實存在,但多數大學生還是理智的,知道物盡其用,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使用體驗,而不是和別人攀比。在我看來,只要不是因為攀比的「開學經濟」不管多旺都不必多慮。

  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最主要的是取決於家長的經濟水平,因為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還來自於家長。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給大學生多購些東西,甚至是一些貴重的東西,也未嘗不可。其實,即便不是為了讀大學,家長有錢也是願意為孩子購買的。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警惕是否存在以攀比為目的購物。如果大學的開學經濟中攀比佔到很高的比例,大學生爭著購買名牌商品,而且攀比風熾熱,則無疑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且會帶壞學校的校風,但事實證明,大學生的攀比風並不強,大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也是清楚理性和節儉消費的。

  「買買買」的火熱景象成為開學季的標配,這不難理解,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大學生活對於學生來說,是新的開始,買些新的物品實屬正常。但倡導開學消費別浪費,要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這也是相當有必要的。畢竟大學生的消費觀還不成熟,有些家長由於過分溺愛而由著孩子任性消費,這也會產生不良的「消費現象」。

  大學生在開學之前,購買一些學習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書籍等等,如何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對此,一方面需要家長和孩子事先進行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另一方面事先要計劃,要根據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量力而行。這既能夠做到理性和節儉消費,也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的好時機。大學生遠離父母,生活自理方面要靠自己。拿著父母的錢學會更加理性和節儉消費,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開學季變成「消費季」,這是每年都會出現的現象,商家也看準了這個「商機」,會推波助瀾,而家長和孩子則需要理性消費,不會因為「低價」而被迷住了雙眼。買自己最需要的,買最實用的,不僅是開學的消費原則,也是平時生活的消費原則。不過,對於攀比不佔主流的「開學經濟」,我們不必多慮。開學經濟,更多的是學生和父母的「理性選擇」。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忌攀比 上好「經濟開學」這一課
    □ 記者 施薇 文/圖「暑期考駕照5200元、筆記本電腦5600元,開學前還要置辦行李箱、衣服、被子等物品,這七七八八算下來,都快要『破產』了……」這兩天,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發的帖,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隨著暑假的結束,學生們紛紛重返校園,學生和家長的消費熱情高漲,成為商家爭奪的熱門消費群體。
  • 大一新生攀比開學「裝備」:「行頭、設備」都要比
    65.5%的受訪大一新生建議學校列出必備或不建議的電子產品清單,54.4%的受訪大一新生認為學生要樹立刻苦務實的心態,不盲目跟風。新生攀比衣服鞋帽、電子設備現象最嚴重江西南昌某高校大一新生江燕(化名)坦言身邊有攀比開學「裝備」的現象,「比如比較手機品牌,是產品新上市時買的還是買的替換批次。
  • 從開學經濟到經濟開學
    又到了開學的時段,「學生消費」躍上市場潮頭。從電商平臺到帶貨直播再到大大小小的實體店鋪,為學生們「量身訂製」的諸多「爆款」商品和必買清單層出不窮。尤其在開學數碼產品市場中,機型性價比高的風向沒有變,但是主流的學生數碼產品更加時尚、更有個性。潛在的消費升級已經體現在開學市場當中,對此有關人士提醒,針對學生人群的商品還是要注重性價比,讓開學經濟變經濟開學。
  • 「開學經濟」悄然升溫 教師建議「經濟開學」
    又到一年開學季,學生們的學習「裝備」迎來熱銷。近日,記者走訪了解到,多家賣場內文具書包、教輔材料、電子產品等與學生相關的商品都迎來今年的銷售高峰。同時,電商們也不甘示弱,推出各種促銷活動,線上線下共同搶奪「開學經濟」這塊大蛋糕。
  • 「開學經濟」苦壞家長,誰受益?
    這只是一家的成績,由此可見僅僅一個看似小小的文具,就體現出「開學經濟」的市場有多大!最讓我們欣慰的是中國文具品牌市場份額佔有率高達80%,外國品牌只佔20%。 我們從未看重的各種書寫用筆、各類作業本、修正工具、橡皮、固體膠、尺子、文具袋、筆記本、計算機、檯燈等,已經成為「開學經濟」的前沿陣地。
  • 攀比開學「裝備」之風不可小覷
    但是有一些問題卻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大一新生開學,準備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是必須的,但是一些大一新生在電子產品,美顏護膚,衣服鞋帽等方面,竭力向著「高檔」「標準不斷」「躍進」靠齊,這可就過分了!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會攀比之風的存在,家長為了獎勵高考成功的孩子而出手大方,以及認為「高配」能夠提升孩子信心,給新同學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不當觀點,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暑假即將結束,潼南「開學經濟」升溫
    眼看著快要開學了,按照往年經驗,開學季的生意會比較好,一個假期未見的同學們要聚餐,上晚自習的學生要吃夜宵,來就餐的人會比較多。「我怕過段時間會漲價,所以提前籌備,能放的東西,趁著價格便宜就多買點。」張先生說。這家餐館主打的是各種快餐,比較受學生歡迎。學校開學的時候,很多學生的三餐都會在他這兒解決,每天所需要的食材都比較多。如果等到開學再去聯繫食材賣家,不僅時間上來不及,而且價格上也會更貴。
  • 醫生說這「白斑」有自愈性,不必多慮
    有些兒童或青少年臉上會出現淡白色斑片,不疼不癢,家族裡也沒有人有白癜風,可是還是有不少家長一看到白斑,第一反應是會不會得白癜風?非常焦慮。
  • 大一新生開學裝備花費過萬 學生攀比家長無奈
    楊俊:僅手機、電腦就花了近萬元  楊俊(化名)今年考上了省會一所一本院校,還有十幾天就要開學了,這幾天他正忙著置備開學用品。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小楊還花8000多元買了一部三星手機和一臺戴爾電腦。  「我很喜歡攝影,想著再買一臺單反,可是家裡死活不同意,我現在正在央求已經工作的姐姐給我買一臺。」
  • 倡導「經濟開學」弘揚節約良風
    近兩年產生了一個新名詞叫「開學經濟」。「開學經濟」對某些商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次「經濟機遇」,而對大多數學生家長而言,也可能是一次為了向孩子示愛而一時衝動帶來的「經濟浪費」。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手頭經濟的不斷寬裕,以及學生就業難度的加大與企業對就業人員學歷要求的越來越高,人們對於培養下一代越來越重視,這便在社會上出現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不正確的家長隨波逐流行為和盲目消費觀念。
  • 開學季拉動「開學經濟」升溫
    書包、文具、書籍、筆記本電腦等用品銷量大增,省城「開學經濟」正逐漸升溫。正在跟孩子挑選文具的張女士說,女兒開學就升入四年級了。對於文具的選購,張女士表示一直引導孩子買經濟、實惠、實用的文具,不鼓勵新、奇、特,畢竟孩子還小,太過新穎的東西會影響注意力,也會養成攀比的不良習慣,而且老師也一再強調不允許使用誇張、花哨的文具。    「一到新學期,孩子們都很熱衷購買新文具。」
  • 生活要克服攀比心理
    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看到攀比的現象,比如在同一間辦公室的員工,拿著同樣的薪水。有的工作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有的人工作則馬馬虎虎,潦草交差。在這種情況下,做的比別人多的往往會心裡不平衡。真沒別人不努力工作,也拿一樣的薪水。
  • 孩子的「攀比」,多數是對的
    到家後,兒子開始不間斷地和媽媽說朋友家的車多大多好,房子比自己家大很多,有這個、有那個,覺得什麼都比自己家的好,還問媽媽,自己家可不可以也變成這樣。孩子的話讓媽媽很是不安,內心滿是憂慮。「現在的孩子太愛攀比了,我兒子這麼小就這樣,以後怎麼辦啊?」
  • 做人,學會不攀比!( 經典 )
    我們時常感受到生活很累,其中一小半是源於生存的壓力,而一大半是源於與他人攀比。一個人偶爾感到不開心、不順心,其實是很正常的,但面對的態度一定是積極的,朝前看,拿得起放得下,能從俗事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如果把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拿來和別人做個對比,既沒有必要,又會毀掉自己生活的樂趣。不攀比,就會解決生活中一大半的煩惱。
  • 「入學裝備」夠用就好,別為面子去攀比
    各大高校快開學了,很多大一新生也都在購置「入學裝備」。據報導,不少大學生的「入學裝備」相當「豪華」,平板電腦、新款手機、數位相機等電子產品一應俱全。有人估算,一些新生的開學「裝備」最低也在1.3萬元以上,多的則超過2.5萬元。而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自然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 開學季貼士:學生消費要理性 按需添置勿攀比
    金秋9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開學季,眾多大中小學生及家長早早購買文具用品及電子產品,各大商場也適時推出「優惠」、「打折」等各種活動來吸引廣大學生和家長,引發學生各類用品「購物潮」,太原市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學生及家長面對商家五花八門的促銷大戰,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理性對待商家為開學而舉行的各種促銷活動。
  • 孩子上幼兒園,原本的「焦慮」成為「多慮」。
    孩子上幼兒園,做為家長,我比孩子還焦慮,我家孩子上學後一周,發現孩子沒那麼脆弱,是我多慮了。寫本文記錄點滴。第一到第五天是幼兒心裡強烈反應階段,大多數孩子第一天會高高興興的去上幼兒園,第二天會有點不想去,家長好言相勸後會不情願的去,第三天會堅決哭鬧不去。老師叮囑家長,這期間要堅持送園,避免前功盡棄,第四天、第五天在幼兒園門前依舊會哭的撕心裂肺,難捨難分,家長要儘量堅決,不要拖泥帶水,誰能送下誰來送;周末在家也要按照幼兒園作息時間安排孩子活動,特別注意午休,多喝水,晚上早睡覺,避免上火導致生病。
  • 開學季「燒錢季」
    但眨眼工夫,孩子就花掉了我和他爸一個多月的工資。我們只希望孩子能在大學裡好好學習,不辜負這筆花銷。」每到開學之際,「開學消費」便隨之而來。特別是準大學生,即將踏入大學校門,往往先要對自己的「裝備」進行「配置」或「升級」。由於這些商品價格不菲,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因而每到開學季,一些家長就大呼「吃不消」,直嚷「開不起學」。
  • 【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倡導「經濟開學」弘揚節約良風
    近兩年產生了一個新名詞叫「開學經濟」。「開學經濟」對某些商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次「經濟機遇」,而對大多數學生家長而言,也可能是一次為了向孩子示愛而一時衝動帶來的「經濟浪費」。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手頭經濟的不斷寬裕,以及學生就業難度的加大與企業對就業人員學歷要求的越來越高,人們對於培養下一代越來越重視,這便在社會上出現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不正確的家長隨波逐流行為和盲目消費觀念。
  • 理性購物不掉坑 莫讓開學消費成浪費
    開學消費過高,一方面可能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關係到學生節儉、理性消費觀的培養。為何每年開學季都會掀起消費熱潮?大中小學生開學都愛買什麼?如何培養理性消費觀?記者就以上問題進行了調查。是真正的剛需用品還是攀比心理作祟?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某商業中心的一家數碼產品專賣店內,湖南女子學院大二學生李金燕得知開學有促銷活動,便約上同學一起來選購。李金燕告訴記者,自己主要是來陪同學買手機的,但也有意向買一臺更輕薄的筆記本電腦,「大二專業課多,有時候去圖書館複習也方便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