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伊始,全國大中小學陸續開學,「開學經濟」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從傳統的採購學習生活用品、陪送子女入學報到,到如今租房陪讀、置辦各種電子設備等等,開學季似乎有逐漸變身「燒錢季」的趨勢。
記者近日走訪多家書店、商場、超市,發現很多商家都在針對新學期開展優惠活動。開學消費過高,一方面可能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關係到學生節儉、理性消費觀的培養。為何每年開學季都會掀起消費熱潮?大中小學生開學都愛買什麼?如何培養理性消費觀?記者就以上問題進行了調查。
中小學開學季:家家有本購物經
芭比文具盒、雙語課外書、拉杆書包、智慧型電話手錶、保溫杯、新衣、新鞋……8月27日,在長沙某商場,記者見到了正在認真對照清單選購商品的郭女士,粗略清點了一下就有十幾樣。這是她為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列出的新學期必需品。
談及採購感受,郭女士有些無奈地表示:「其中不少是我們家孩子指定要的,說是身邊同學都在用這些。這還算少的了,我有一位同事為了給孩子準備開學,前前後後花了近萬元。對孩子們來說,進入小學是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在學習裝備方面,我們做家長的會儘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不光線下門店生意火爆,以淘寶為代表的線上銷售平臺針對開學季也推出了一系列促銷活動。記者使用淘寶APP查詢發現,不少文具店提供了包郵、滿減、滿贈等優惠政策,甚至有商家打包了不同價位的開學大禮包,方便家長「一站式」下單購買。記者的微信朋友圈裡也時常見到不少家長曬出長長的開學消費單,並直呼「肉疼買不起」。
除了學習用品走俏,大大小小的培訓班繼暑假之後再次迎來銷售旺季。在某作文培訓機構銀盆嶺校區,幾位家長正在了解秋季班招生情況;負責人劉老師拿著課表向他們介紹:「現在應考提分班都已經滿員,只有美文仿寫和素質作文班還剩一些名額。」
劉老師向記者表示,很多培訓機構秋季班早在八月中下旬就已經做好應對準備,開學前一周往往是報名的高峰期。
「暑假給孩子報了遊學班,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補課。開學就是初三了,面臨升學壓力,就想著給他報個數學和作文班。」王女士的孩子就讀於長沙某中學,她早早準備好必要的文具用品和輔導資料,還準備給孩子報兩個培訓班。儘管課程定價不菲,光作文班一學期28課時就要花費近3000 元,但她覺得這是新學期最值得的一筆投資。
高校開學季:新裝備越來越洋氣
如果說文具和教輔材料是中小學生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那麼電子產品則是高校學子當仁不讓的寵兒。
京東商城銷售數據顯示,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耳機、相機、智能手錶等3C商品銷量在8月底增幅明顯,其中輕薄本、藍牙耳機、閱讀器等細分產品廣受歡迎。與此同時,95後和00後對運動健身的熱情也在開學季帶動了相關產品的銷售,其中智能手環銷售額同比增長接近80%,代步車等產品銷量也有相應增長。
高校學生的入學裝備越來越洋氣,消費金額越來越高,很多家長卻因此犯起了嘀咕,長沙的周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周先生的女兒今年考上浙江傳媒學院編導專業,他向記者算了一筆女兒的開學消費帳單:「高考一結束就和幾個同學報團旅遊,花了5000多元。開學前辦了升學宴,還給她購置某品牌最新款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當開學禮物。因為專業原因可能需要學習攝影,又給她買了相機,前後花了將近30000元,還不包括生活用品。」
這些超出大學生消費能力的商品究竟有沒有選購的必要?是真正的剛需用品還是攀比心理作祟?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某商業中心的一家數碼產品專賣店內,湖南女子學院大二學生李金燕得知開學有促銷活動,便約上同學一起來選購。李金燕告訴記者,自己主要是來陪同學買手機的,但也有意向買一臺更輕薄的筆記本電腦,「大二專業課多,有時候去圖書館複習也方便攜帶」。
對於每年開學前後的高消費現象,李金燕認為,一些必備的電子產品是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必需的,只要不盲目攀比,懂得利用促銷時間段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大多數家長是可以理解也有能力支持的。不少家長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只要家庭條件允許,他們都願意為孩子購置更好的產品,讓他們的生活、學習更愉快。
專家建議:
理性消費應納入「開學第一課」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開學標配」只能作為「消費參考」,而不應該成為一種「消費綁架」。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班主任周騫認為,家長和孩子都要有科學理性消費的觀念,可以在開學前制定科學合理的消費計劃,做好資金分配,注重學生實際需求和家庭狀況,在選購商品時注意聯繫專業屬性,若有助於專業學習,則可根據自身經濟條件進行配備,避免衝動消費和攀比消費。
許多家長都會在新生開學前一次性將所有物品購置齊全,這種做法如今其實大可不必。「有時候看似『一步到位』了,實際上會造成很多浪費,還可能導致『二次購買』。」周騫建議,可以先購置生活必需品,其餘由孩子根據實際需求慢慢補充。
「我們應該樹立一種新的觀念,即開學季是鍛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良機。作為家長,應以新學期開學為契機,與孩子積極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給予他們鍛鍊並增強自身能力的機會,引導孩子們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周騫告訴記者,生活適應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性消費」觀念的培養應該成為「開學第一課」,這不僅有助於他們儘快熟悉新學期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專家提醒,對於高年級特別是剛升入大學的新生而言,家長不應有高考結束的「犒賞心理」,孩子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豐盈人生,而不是為了得到奢侈華美的開學裝備,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非理性消費要求。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其消費觀念尚不成熟,家長應給予正確引導,在提供舒適健康學習環境的同時,還要注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自信心,教育他們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實現從「開學經濟」到「經濟開學」的合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