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新視窗網消息(黃岡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劉泓瑋)隨著「雙十一」十周年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理性消費。
據統計,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淘寶在「雙十一」期間,成交額從2009年的5200萬;到2017年1682億元,足以彰顯出消費者的購買力,在每年這一天裡,大家都買了不少東西。
市民:女孩子嘛,像什麼衣服啊,包包啊,化妝品啊,都在網上買,特別是雙十一的時候感覺力度蠻大的,那個時候就瘋狂購物。
市民:就是買一些平常用的化妝品啊,那個折扣會比較大。
但隨著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增長速度放緩,每年狂歡夜大屏上跳動的數字彷佛離天花板越來越近,消費者卻對於價格開始不太敏感,花樣繁多的購物節越來越不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學會理性消費。
市民:去年吧,在淘寶上還經常看一下,也買一下,然後今年就沒有去年那種購買那種熱情了。
為什麼,今年就不太想買了呢。
自己看了很多東西感覺線上和線下打折的力度都差不多,然後需求也不一樣了,所以說今年雙十一就沒有這個購物的打算
市民:以前雙十一買的挺多的,有用的沒用的買一大堆,放家裡感覺好像不太實用,現在就按照需求來買吧,實用一點,也沒必要趕這個節日。
市民:現在學會了理性消費,沒有看到折扣力度蠻大就買東西,平時需要的話,平常就買了
主持人:當價格已經不是決定消費的直接因素,當「全場五折」已經不足以調動起消費者心中的購買慾時,理性消費的背後隱藏著的是線上到線下模式的逐漸成熟,同樣也是市民消費觀念的改變。好的,來看下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