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狂熱的購物現象,有三個非理性消費行為,理性消費拒絕剁手

2020-12-19 笑侃文史

網購成為現代人主流的消費方式,小到襪子拖鞋,大到手機電視,幾乎所有商品都能從網上買到,在網上購物的人是忙得不亦樂乎,電商平臺也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購物理念(物美價廉),創立了好多「購物節」,而雙十一相當於中國的「春節」,如此熱鬧非凡的購物狂歡在11.11號拉開了帷幕,這是消費者的狂歡,更是電商平臺的狂歡,這一天能為我國的GDP提高好幾個百分點。

在這狂歡的背後也有許多人聲稱要剁手,因為這一次的狂歡,可能換來好幾個月的負債,消費是一時興起,還債可是日久天長,漫漫還債路,有苦說不出,悔不該當初的瘋狂消費。為了避免非理性消費,這篇文章分析一下都有哪些非理性消費行為,以及解決方法。

非理性消費的原因之一:東西便宜,降價就買。

這是大多數人經常犯的非理性行為之一,不管自己用不用的上這件商品,只要看到商品價格打五折,不禁感到機會來了,如果不買就會錯過良機,所謂時不我待,立即著手訂購,商品買回來後才發覺自己根本用不上。

我曾買過兩個加溼器,完全因為第二個加溼器價格便宜,所以就買了,買回來後覺得沒有第一個好用,所以第二個加溼器就閒置了,放了兩年,愣是給放壞了。

警示:自己需要什麼買什麼,不能只看商品的價格購買,其實商品的價格時時刻刻都在調動,等你需要購買時,它的價格依舊不會太高,可能比當時買的價格更低。

非理性消費原因之二:經常逛電商,商品太誘人,不買心痒痒。

只要逛商店,就是缺生活用品了,不然不會去商店,到商店後可能不只是買缺的那一件,順便還會多買些其他商品。在電商平臺一樣,現在人不用去商店逛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商品,這些商品華麗精美,描述更是令人心動。心想,這麼精美無比的商品自己不買一件豈不是不懂欣賞。於是心癢難耐的放到了購物車裡,付款前會猶豫一陣,猶豫過後還是會選擇付款。

我買過好多沒用的東西,是漂亮精美,可以沒有太大的實用性,只覺得是雞肋,丟之可惜,食之無味,所以一直仍在儲物櫃裡,塵封了好多年,現在有些商品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了。

警示:如果沒特別需要的物品,儘量別逛電商,那些吸引人的廣告和誘人的商品,會一點點的掏空你的錢包,尤其是自控力弱的人士。

非理性消費原因之三:從眾心理,覺得別人瘋狂購物,自己也要參與其中。

作者認為這種消費行為是比較少見的,雖然不多但也存在,這種行為完全是從眾心理,雖然自己什麼也不缺,但是要跟著大家一起熱鬧啊,一起為「馬雲爸爸」的破億記錄做貢獻啊,要提高國家的GDP啊,所以怎麼也得買些東西吧,哪怕是條圍巾也算是跟著潮流走了。

警示:其實這種心理可以理解,但要切記,可以買一些便宜實用的商品,千萬不能買自己用不上的貴重商品,比如我就買了個手機,之前是上一個購物節買的,兩個手機現在都不知道該用哪個。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三種非理性消費行為,希望大家避免。最後說一句,理性消費,拒絕剁手。

相關焦點

  • 「雙十一」購物節優惠算法迷人眼 理性消費防詐騙
    伴隨「雙十一」購物節提前到來,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網購消費熱潮,「尾款人」「退定金」等關鍵詞稱霸熱搜榜。看直播時衝動付定金,一付尾款就退款;為使用優惠券,拼湊了300元計劃外的商品……連日來,佛山消費者的網購熱情同樣高漲,受訪消費者反映,今年購物節時限長、玩法多、快遞到貨快,但也存在衝動消費、優惠不多等現象。
  • 雙十一 網友掀起造詞潮 邊「剁手」邊開啟吐槽模式
    剁手完還各種總結。「支付寶替我還49999一年的花唄,加上王思聰抽到我10000元,一場狂歡下來賺了一萬元。」這種「人生贏家」除外,不少網友各種吃土吐槽。「我是『雙十一』小吳加『購物盲人』」,「『消費蹦極』出現了兩次!」「『購物盲人』本人!」……但這都是說的啥?「只有我在過光棍節嗎?」有網友發現,沒過「雙十一」,竟然搞不懂網民的新詞彙了。
  • ...雙十一」帳戶花完了?——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將問題的各方面分開考慮的現象就被稱為「心理帳戶」。 芝加哥大學著名行為金融和行為經濟學家、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於1980年首次提出「Psychic Accounting(心理帳戶)」的概念,用於解釋人們消費決策時為何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的影響。
  • 面對購物節,消費者開始理性消費
    黃岡新視窗網消息(黃岡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劉泓瑋)隨著「雙十一」十周年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理性消費。據統計,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淘寶在「雙十一」期間,成交額從2009年的5200萬;到2017年1682億元,足以彰顯出消費者的購買力,在每年這一天裡,大家都買了不少東西。市民:女孩子嘛,像什麼衣服啊,包包啊,化妝品啊,都在網上買,特別是雙十一的時候感覺力度蠻大的,那個時候就瘋狂購物。
  • 如何做好雙十一品牌戰略:淺談用戶消費心理
    今年是雙十一的第九個年頭,參賽選手主要分為三組,第一小組是「電商大佬」組,成員主要有阿里、京東、蘇寧、國美,第二組是發展迅猛的垂直型電商,參賽選手有專攻海淘、生鮮的盒馬們、考拉們,第三組參賽小組的「頭號種子選手」是橫空出世的拼多多,雖然獨自扛起第三組參賽小組的大旗,但是「初生牛犢」拼多多從來不懼怕「電商大佬」。
  • 消費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我們在進行任何一種消費活動時,都是既包含了心理活動又包含了消費行為。準確地說,消費行為受到消費心理的驅動。隨著近些年網購的興起,許多非理性的購物行為頻頻出現,如透支購物、囤積癖,等等非理性消費行為。然而,很多人在購物狂歡之後就開始後悔「買的這些都用不上!」
  • 「雙十一」預售活動提前開啟 理性消費很重要
    「雙十一」預售活動提前開啟 理性消費很重要 2020-11-11 1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雙十一狂歡消費,你是在被什麼心理所操控
    第一,一年一次最低折扣,操作性條件反射想到雙十一,你想到的是什麼?雙十一已經經歷了11年,已經轉變成了全民狂歡。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當想到雙十一來臨時候,折扣、大減價,購物,淘寶,天貓,商場,買買買已經成為人們消費行為習慣,想不參與反而很難。
  • 琦樂吾窮是什麼梗 這個雙十一你李姓消費了嗎
    每年的雙十一,都會掀起一陣的網購熱潮,今年的雙十一也格外熱鬧。很多人在付定金的時候十分痛快,可是看到尾款後,便悔恨交加,產生想要剁手的衝動。這個雙十一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梗,比如尾款人,比如「琦樂吾窮」和「李姓消費」等。對於沒有怎麼關注雙十一的人來說,看到這些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琦樂吾窮是什麼意思?李姓消費又是什麼梗?
  • 消費回歸理性後,電商購物節還是門好生意嗎?
    網絡上有一個例子:假設一件日常價1188的商品,雙十一期間活動價為999,定金60膨脹兩倍,跨店滿300減40,品類券滿300減20,分享3個好友得20元無門檻優惠券,充值2000購物金得2100,指定商品2件88折,有些優惠全場通用,有些優惠不可疊加。請問,怎麼買最便宜?最後價格是多少?一個促銷購物的節日,活生生變成了大型數學考試現場。
  • 生孩子前過雙十一VS生完孩子過雙十一,盤點寶媽們「理性消費」
    >微博上全是和雙十一相關的熱搜,什麼「尾款人」啦,「李姓消費啦」,說李佳琦讓我們理性消費結果我們都跟著李姓消費,「琦樂無窮」啦,說李佳琦樂了我們都窮了,「依萍如洗」啦,說今天不要叫我依萍有個閨蜜還沒有結婚
  • 整理之購物的藝術,理性消費才是王道之破解篇
    上一篇,我們分析了會造成非理性購物的各種原因。針對源頭出發,我們才能更好地控制購物慾,從而達到理性購物。那麼如何理性消費,把購物變成一門藝術呢?跟著小晴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1. 盤點家中物品庫存,列清單購物。
  • 言傳身教:這盤菜值千金丨如何理性消費,讓你不剁手
    節約,不單指的是節約糧食這單一的思想行為,所代表的更應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想要做到富從儉中來,就要對自身的消費思想和消費習慣做出改變,這就是開源節流中節的含義。沒有理性的消費觀,金山銀山遲早也要花完。
  • 消費時代,哪些人是買買買的「主力軍」?
    「雙十一」你「剁手」的戰績如何?雖然雙十一總是伴隨著吐槽:規則越來越複雜;滿減越來越套路;物流戰線越來越長.....但每年的這一天,如果你沒「剁手」買點什麼,還是會感覺好像錯過了一個億。我們不禁好奇:為什麼即使那麼多不滿意,還是無法戒掉買買買?有哪些群體買買買「上癮」?
  • 怪誕行為學|商家如何抓住我們不理性的消費心理
    因此很多人都會在活動期間買許多商品,過幾天後就發現自己對於這些商品的需求並不強烈,從而產生「含淚剁手」的flag。但是一切flag都是無效的,在下一次活動的時候,你還會一邊喊著「真香!」,一邊衝進各大商場。你還認為你的購買行為是理性的嗎?
  • 瘋狂購物為幾何?理性消費才是年輕人的正確生活方式!
    其實這樣的節日不止在中國有,在美國早就有「黑色星期五」,同樣也是商家大促銷。在美國,黑色星期五是為了聖誕節進行的大採購活動。而在中國,曾經的雙十一,被稱為「大光棍節」,因為有四個1,本來是單身人群狂狂歡的日子。
  • 消費無止境:說好不再剁手,怎麼轉頭又迷上了直播購物?
    儘管很多人吐槽「雙十一」早已變味,幾乎每個月都有的各類大促讓人們疲於應對消費狂歡常態化,「消費降級」的聲音更是屢屢出現,但上述數字無疑表明,我們對購物依然充滿激情。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崛起於2018年的「直播購物」,在今年「雙十一」期間,直播不僅成了業內人士公認的零售新增長點,也一躍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 從衝動型消費行為研究消費者的購物歷程
    1、衝動購買和非理性對於衝動購買的定義,Beatty和Ferrell(1998)認為衝動購買是一種突然的非計劃的購買行為。為什麼會發生衝動購買呢?在解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營銷案例。這便是「誘餌效應」: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其中,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此處為「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125美元」),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單訂電子版59美元)。除了「誘餌效應」,還有很多因素也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如從眾效應,最後期限,賭徒謬誤,安慰劑效應,刻板印象等等。
  • 從「捨不得」到「敢消費」 最愛買保健品日用品 冰城銀髮「剁手族...
    近期,阿里巴巴發布了一份《銀髮族消費升級數據》(下稱《數據》),數據研究了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健康、口碑等平臺上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消費行為,數據顯示,50-59歲的臨退休人群是主力軍,佔比高達75%;60歲以上的群體雙十一購物頻次三年內翻了一番,銀髮族醫學美容支出是去年的4.4倍,銀髮族護齒產品消費較去年增長近2倍。
  • 盤點|江蘇人「雙十一」消費投訴熱點有這些
    11月11日當天,12315熱線平臺接收消費訴求3821件,同比上升10.69%。今年「雙十一」當天並沒有出現消費訴求量激增的情況出現,主要原因有:一是今年「雙十一」增加了售賣周期,拉長了消費訴求反映期;二是市場監管部門通過數據分析、消費提示、集中行政指導等手段,開展節前行政指導和政策提醒。